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槟榔籽提取物抗炎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首,然而目前关于海南槟榔抗炎活性的研究甚少。本文制备了海南槟榔籽75%乙醇提取物(EA-ANE),并依次得到石油醚部位(PE-ANE)、乙酸乙酯部位(EAC-ANE)、正丁醇部位(BU-ANE)和水相(W-ANE),考察了不同萃取部位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NO)、细胞因子和活性氧(ROS)的抑制作用,且测定了不同萃取部位的总多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HPLC-QTOF-MS/MS)对抗炎活性较好的萃取部位进行了类黄酮组分的定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200μg/mL,EAC-ANE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NO、小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2(PGE2)和ROS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EAC-ANE中,总多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的含量分别为(517.18±21.81)、(406.40±8.16)、(91.23±5.01)mg/g;从EAC-ANE中鉴定出76种类黄酮化合物,其中,儿茶素的相对含量最高(58.35%),其次为L-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原儿茶酸、桔皮素、原儿茶醛等。

关键词: 槟榔 抗炎 总多酚 原花青素 类黄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MeHSF10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广西植物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是植物中重要的逆境调控因子。许多研究表明HSF可通过对信号通路下游的逆境相关基因进行调控而提高植物适应逆境的能力,如提高植株在干旱和氧化损伤等逆境中的耐受能力。为研究HSF在木薯抗逆和采后储存中的功能,该研究以木薯品种SC124为材料,通过RT-PCR技术从木薯叶片克隆得到一个木薯HSF家族基因,将其命名为MeHSF10。结果表明:(1)该基因全长为1 098 bp,编码365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40.7 kD,理论等电点为8.1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预测为细胞核。蛋白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eHSF10与麻风树JcHSF和橡胶树HbHSF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80.31%和90.54%。MeHSF10基因的蛋白序列含有HSF蛋白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如DBD、HRA Core、HR-B Core、插入序列和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表明MeHSF10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HSFC家族成员。(2)为分析MeHSF10基因在木薯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该基因在木薯11个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eHSF10基因在木薯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在叶片中的表达最高。(3)MeHSF10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元件分析结果显示其含有脱落酸(abscisci acid,ABA)响应(ABA responsive motif)、干旱诱导(drought-induced motif)和光响应(light-responsive motif)等元件。(4)表达分析结果也表明,MeHSF10基因能被干旱和ABA处理显著诱导,MeHSF10基因在木薯块茎的采后生理性变质过程中也被显著诱导表达。综上结果表明,MeHSF10基因可能在转录水平参与ABA介导的木薯干旱胁迫响应和木薯块茎的采后生理性变质,这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木薯抗逆和采后储存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热激转录因子 MeHSF10 非生物胁迫 采后生理性变质(PPD)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蚂蝗属种质芽期和苗期耐盐性鉴定和评价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盐胁迫对山蚂蝗属种质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以6份山蚂蝗属种质为材料,对其芽期及苗期进行盐胁迫。结果表明,芽期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6份山蚂蝗属种质间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重、胚根长以及胚芽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耐盐浓度为3~9 g·L-1,盐极限浓度为9~12 g·L-1,耐盐半致死浓度为6~9 g·L-1,其中假地豆的耐盐浓度、盐极限浓度和耐盐半致死浓度均最大,分别为9、12、9 g·L-1;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假地豆和显脉山蚂蝗的耐盐性较强;苗期随着盐浓度的增加,6份山蚂蝗属种质的质膜透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且种质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对6份山蚂蝗属种质材料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耐盐性强弱顺序为:假地豆>显脉山蚂蝗>糙伏山蚂蝗>卵叶山蚂蝗>异叶山蚂蝗>长波叶山蚂蝗。

关键词: 山蚂蝗 耐盐性 芽期 苗期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多代次种植橡胶树对土壤团聚体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是指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探究连续多代次种植橡胶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可为了解橡胶园土壤质量演变规律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采用时空互代法在海南儋州选取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一致的不同代次(一代、二代和三代)的橡胶园,分层(0~20 cm、20~40 cm和40~60 cm)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土壤团聚体、容重、孔隙度和有机碳(SOC)随种植代次及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第三代橡胶园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橡胶园(P<0.05),而第一代橡胶园的土壤孔隙度、MWD和GMD均显著高于第三代橡胶园(P<0.05);在不同土层深度中,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2)第三代橡胶园土壤大、中团聚体占比显著低于第一代橡胶园(P<0.05),不同土层间,0~20 cm土层土壤大、中团聚体占比显著高于40~60 cm(P<0.05);相反,土壤微团聚体占比表现为第一代胶园显著低于第三代橡胶园(P<0.05),微团聚体占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3)第一代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第三代橡胶园(P<0.05),不同土层间,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40~60 cm土层(P<0.05);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种植代次和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不同土层中,0~20cm土层土壤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40~60 cm土层(P<0.05)。上述结果说明,连续多代次植胶后土壤出现退化趋势。

关键词: 橡胶园 种植代次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贪夜蛾不同虫口密度对海南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在海南省可周年繁殖,世代重叠严重,常年危害海南鲜食玉米,防治困难.为了解海南省不同虫口密度草地贪夜蛾幼虫在鲜食玉米各个阶段对其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接种不同密度3龄幼虫的方法来模拟自然危害,研究其经济阈值.结果表明,苗期(4~6叶)、喇叭口期(8~10叶)和抽穗期(12~14叶)各阶段,虫口密度与危害程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ln(x)+0.1258、y=0.0546ln(x)+0.1863、y=0.0589ln(x)+0.0275,计算出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危害程度分别为:21.57%、28.34%、14.50%.虫口密度与总产量在苗期(4~6叶)、喇叭口期(8~10叶)和抽穗期(12~14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2508x+13.113、y=–0.1093x+12.721、y=–0.0616x+12.447,得出不影响产量的虫口密度分别为:5头/20株、7头/20株、9头/20株;各时期的经济阈值分别为:6~8头/20株、12~20头/20株、19~24头/20株.该研究结果为海南省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治及合理的农药减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防治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虫口密度;危害程度;经济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烯对绞股蓝皂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和皂苷含量的影响

广西植物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药食两用植物绞股蓝为材料,研究了植物激素乙烯对绞股蓝皂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及皂苷含量的影响。该文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乙烯利处理后绞股蓝不同器官中皂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GpFPS、GpSS和GpSE的表达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及HPLC技术,测定了乙烯利处理对绞股蓝总皂苷和皂苷单体Rb1、Rb3和R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施乙烯利能够不同程度地上调GpFPS、GpSS和GpSE基因的表达水平,且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在不同器官间不同,而在同一器官中相似。(2)在乙烯利处理后3 d,所测各器官中的总皂苷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所上升,其中根、成熟叶和幼叶达到显著水平,但3个皂苷单体在不同器官中的增加或降低并不一致,以Rb3含量最高。该结果为探索利用植物激素调控绞股蓝皂苷次生代谢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绞股蓝 乙烯 皂苷 基因表达 植物器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处理复合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保鲜效果及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美中红’番木瓜为试材,研究了热处理复合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采后保鲜效果及软化相关酶的影响,测定了贮藏过程中果实失重率、硬度、颜色、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维生素C(Vc)和呼吸速率,还测定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E)、纤维素酶(CL)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等软化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热处理复合香茅精油处理可显著降低番木瓜果实病情指数和失重率,延缓果实硬度下降和颜色的转黄,提高果实中的TSS和Vc含量和果实固酸比,降低果实呼吸速率,延迟呼吸高峰的出现;复合处理可降低果实PG酶、PE酶和β-GAL酶活性,延迟PE酶峰值的出现,对CL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可见,复合处理对番木瓜果实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复合处理延缓果实硬度下降与降低呼吸速率以及降低PG酶、PE酶和β-GAL酶活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番木瓜 热处理 香茅精油 保鲜效果 软化相关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狼尾草属象草PpPAPs基因的克隆及响应低磷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

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适应低磷胁迫机理,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不同磷源处理对象草生长的影响,并利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从象草中克隆了3个可能参与ATP利用的PAP基因。结果表明,在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处理(+ATP)下,象草的干重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低磷处理(-P),表明象草对ATP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与正常供磷处理(+P)相比,+ATP处理10 d使3个可能参与ATP利用的PAP基因在象草根系中的表达量提高170%~403%,并伴随着根系胞内和分泌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性显著增加。综上所述,在低磷胁迫条件下,象草根系中PpPAPs基因上调表达,可能促进了根系ACP的合成与分泌,这有助于象草对ATP的活化利用。

关键词: 紫色酸性磷酸酶 低磷胁迫 有机磷 象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抗黑穗病甘蔗新品种'中糖2号'的选育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高抗黑穗病、高产高糖的‘中糖2号’甘蔗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并就其蔗茎产量、抗黑穗病鉴定、特征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中糖2号’(ZT2)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热引1号’ב新台糖22号’(ROC22)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蔗优良新品种,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编号:GPD甘蔗(2018)460029]。该品种表现为出芽整齐均匀、直立、易脱叶、抗倒伏、适宜机械化,高抗黑穗病。在海南临高的试验结果表明,‘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平均蔗茎产量(117 080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96 330 kg/hm2)增产21.54%,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宿根甘蔗的蔗茎产量分别是112 875 kg/hm2和110625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7.82%和34.73%。‘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14 756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18.61%,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的宿根甘蔗的含糖量分别为14 516 kg/hm2和13 874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25.29%和29.17%。多年的黑穗病自然发病调查结果显示,‘中糖2号’对黑穗病表现为高抗,人工接种结果也表明其为高抗。‘中糖2号’为高抗黑穗病的高产高糖新品种,既为甘蔗育种提供抗病的亲本材料,也为甘蔗生产提供抗病的生产用种。

关键词: 甘蔗 新品种 脱叶 抗黑穗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雀稗种质资源耐镉性评价及生理机制初步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雀稗是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为筛选耐镉海雀稗优质资源,本试验在海雀稗耐镉评价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对23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耐镉性评价,并初步探讨了其耐镉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镉(0.50~1.50 mmol/L)处理时,海雀稗叶片枯黄率有显著差异,镉浓度为0.50 mmol/L与1.50 mmol/L时坪用质量无显著差异,镉浓度为1.00 mmol/L与1.50 mmol/L时坪用质量无显著差异,坪用质量与枯黄率在镉浓度为1.50~2.00 mmol/L均有显著差异,高浓度镉(2.0~3.0 mmol/L)处理时枯黄率差异显著,镉浓度为2.00 mmol/L与2.50 mmol/L、2.50 mmol/L与3.00 mmol/L时坪用质量间无显著差异。以叶片枯黄率50%为标准,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求得临界浓度为1.5 mmol/L。选用坪用质量较好的23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耐镉性评价,结果表明1.50 mmol/L镉胁迫条件下,不同材料之间耐镉能力差异明显,USA17-2、USA17-30、USA17-37、USA17-41和USA17-45相对坪用质量高,枯黄率低于45.00%,对镉耐性强;USA17-22、USA17-24、USA17-42、HN17-35和US17-47相对坪用质量低,最高枯黄率达到83.33%,对镉耐性最弱。通过对耐镉能力极端资源的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发现,镉胁迫后耐镉海雀稗中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镉敏感型海雀稗,推测维持高的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是海雀稗耐镉的重要生理机制。本研究结果为选育优良耐镉海雀稗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雀稗 种质资源 镉胁迫 生理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