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丝沉香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21 CSCD

摘要:为研究丝沉香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柱层析技术从丝沉香的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β-谷甾酮(1)、24α-乙基-3α-胆甾醇(2)、麦角-4,6,8(14),22-四烯-3-酮(3)、丝石竹皂苷元(4)、常春藤皂苷元(5)、17αH-trisnorhopanone(6)、羽扇豆醇(7)、木栓酮(8)、(-)-表丁香树脂醇(9)、丁香树脂醇(10)、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1)、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12)、2′-羟基-4,3′,6′,4′′-四甲氧基对三联苯(13)、scopularide A (14)、覆盆子酮(15)、姜油酮(16)、松柏醛(17)、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18)、乙酰香子兰酮(19)、异香草醛(20)、香草醛(21)、对羟基苯甲醛(22)、对羟基苯甲酸(23)、原儿茶酸(24)、香草酸(25)和没食子酸-3-甲基醚(2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丝沉香中分离鉴定,化合物2, 4, 6, 7, 9, 10, 13-15, 17-20, 22, 24和26为首次从沉香和其基源植物中报道。

关键词: 丝沉香 化学成分 三萜 甾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成胶乳和人造胶乳外科手套发展概况

高分子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橡胶外科手套用于无菌手术室的操作,是使用量较大的乳胶手套品种之一。天然胶乳外科手套拥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而应用历史悠久,但天然胶乳含有过性敏蛋白质,部分医护人员对天然胶乳外科手套产生过敏症,推动了无蛋白质过敏风险的合成胶乳外科手套和以合成橡胶通过乳化工艺转化而得的人造胶乳外科手套的发展。以羧基丁腈胶乳为主要原材料加工而成的丁腈检查手套,成为克服天然乳胶医用检查手套过敏症的替代品,但存在穿戴舒适性不足而不宜作为外科手套的原材料。本文对氯丁胶乳外科手套和异戊二烯胶乳外科手套的发展概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天然胶乳 合成胶乳 人造胶乳 外科手套 过敏症 穿戴舒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槟榔籽中四种生物碱含量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槟榔籽中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和去甲槟榔次碱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45%乙醇水溶液提取,利用UPLC-MS/MS法进行检测。色谱条件:采用Waters Atlantis T3(2.1 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40℃,进样量1μL。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外标法定量。结果:在50~500 ng/mL,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和去甲槟榔次碱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都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加样回收率均在规定范围70%~120%内,平均回收率在75.27%~96.70%,RSD<7.0%。结论:该方法的重复性、稳定性良好,仪器精密度较好。

关键词: 槟榔 槟榔碱 槟榔次碱 去甲槟榔碱 去甲槟榔次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龄级橡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龄级橡胶林土壤各组分碳含量及影响因素,为云南省乃至我国植胶区土壤质量和天然橡胶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双版纳景洪农场九分场为采样地,选取5种龄级(2、10、16、27和34a)橡胶林不同土层土壤样品为试验样本,测定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龄级、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和20~40 cm)间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5种不同龄级橡胶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土壤pH在2.59~4.47,含水量在17.48%~40.38%,土壤容重在0.99~1.40 g/cm,全氮含量在0.75~1.37 g/kg,全磷含量在0.45~1.68 g/kg,全钾含量在1.70~22.71 g/kg。不同龄级橡胶林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差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7.51~20.13 g/kg;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2.81~7.20 g/kg,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13.96%~95.87%;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在1.82~4.69 g/kg,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9.04%~62.45%;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23~0.52 g/kg,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1.14%~6.92%。土壤有机碳组分在不同土层中的变化规律相似,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组分碳含量下降,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关系密切,总有机碳含量与易氧化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相关程度不显著(P>0.05,下同);土壤理化特性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有所不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土壤pH、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及全磷和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呈极显著负相关;稳定态有机碳含量与全磷和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仅与全钾含量、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余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不同龄级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各组分间相关性较强,且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重要因子,各理化指标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总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稳定态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食椰衣纤维椰子果皮苦涩味道缺失与酚类和糖类物质含量的关系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可食椰衣纤维椰子果皮中酚类和糖类物质含量,分析其苦涩味道缺失的生理原因,为该种质的深入研究及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可食椰衣纤维椰子和海南本地高种椰子(对照)2份材料的椰果外果皮与中果皮在其3个生长时期(幼果期、嫩果期和老果期)的酚类及糖类物质含量,并分析酚类和糖类物质含量与果皮苦涩味道缺失的关系。【结果】在外果皮中,可食椰衣纤维椰子的儿茶素和单宁含量在嫩果期和老果期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下同),且2种酚类物质在嫩果期的含量约为对照的50.0%,绿原酸含量在老果期也显著低于对照。在中果皮生长期间,可食椰衣纤维椰子的儿茶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绿原酸含量仅在嫩果期显著低于对照,单宁含量在二者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其中,嫩果期的儿茶素和绿原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4.3%和19.7%。可食椰衣纤维椰子外果皮在3个生长时期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嫩果期中果皮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约是对照的1.5、1.7和1.9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果皮中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与儿茶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绿原酸与3个糖组分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中果皮中儿茶素与蔗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单宁与3个糖组分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可食椰衣纤维椰子果皮中,儿茶素、单宁及绿原酸等酚类物质含量的降低和果糖、葡萄糖及蔗糖等糖类物质含量的增加,可能是造成该种质果皮苦涩味道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可食椰衣纤维椰子 果皮 苦涩味道 酚类 糖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CPP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杧果(Mangifera indica L.)CPP(cysteine-rich polycomb-like protein)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与表达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杧果CPP基因家族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q RT-PCR技术研究杧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cm,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和胶孢炭疽菌(Cg,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过程中杧果CPP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和组织特异性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从杧果基因组中鉴定了10个CPP基因家族成员,均含有保守的CRC结构域,均为不稳定疏水蛋白。与梨、长春花、胡杨、水稻、葡萄和拟南芥等6个物种69个CPP转录因子成员构建系统进化树,分为7个进化分支,杧果的10个CPPs基因分布在5个进化分支中,多和梨的CPP家族成员聚类在一起。qRT-PCR分析表明,在杧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cm)侵染过程中,MiCPP1和MiCPP2在侵染3 h、6 h、12 h时上调表达;杧果胶孢炭疽菌(Cg)侵染的0~72 h时,MiCPP8呈上调表达,而MiCPP9则为下调表达;为后续开展杧果CPP基因家族成员响应病原菌侵染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qRT-PCR分析表明,MiCPP8在幼叶、花、芽中的相对表达量均很高,而MiCPP7在幼叶、花、芽中的相对表达量很低,MiCPP4与MiCPP9在幼叶、花中的相对表达量高而在芽中的表达量却很低,MiCPP6在花中的相对表达量很低,说明杧果MiCPPs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具有表达的特异性。

关键词: 杧果 CPP转录因子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菌 杧果胶孢炭疽菌 q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格网的GCM数据修订分析未来海南岛农业水热资源的变化特征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选用5个大气环流模式(GCMs)1970-1999年的逐日输出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使用空间插值降尺度到0.5°×0.5°格网.以格网单元为基础,应用系统误差修订(修正值法或比值法)和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或等权重平均法EW),训练与验证GCMs输出值并进行综合修订.在此基础上,分析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海南岛近期(2020-2059年)和远期(2060-2099年)农业水热资源,包括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0℃积温、≥20℃积温、年降水量、1月降水量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CMs输出值的系统误差和BMA权重系数在格网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GCMs输出值低估逐日最高气温约3.55℃,高估逐日最低气温约1.19℃,逐日降水量仅为观测值的54.35%.基于格网的综合修订,可有效降低GCMs输出值在空间上的不确定性,BMA与EW的修订结果相似,均优于单一GCM模式.通过格网BMA综合修订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在验证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约提升0.10、0.07和0.06;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约降低2.38℃、1.01℃和1.01mm;较单一GCM相对观测值的偏差平均约减少3.25℃、1.13℃和25.67mm.未来海南岛农业热量资源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从中部向外围逐渐升高,高温主要分布在南部至西部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全岛较为接近,1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20℃积温的增幅分别表现为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和由中部向外围递减.在时间上,RCP8.5情景下所有农业热量资源均为极显著增加且增温最快,RCP4.5情景为先增加后平缓,RCP2.6情景较为平缓,远期无显著增温.未来海南岛降水资源在空间上转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格局,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降水变率增加,西部和中部降水变率减少,在时间上无显著变化趋势.随着未来海南岛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扩大,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应提前布局,做好趋利避害.

关键词: 气候变化;GCM;格网BMA;水热资源;海南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龙果果实甜菜苷类色素组成与分布

食品与机械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火龙果果实中甜菜苷类色素(BLs)组分构成及其部位归属。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对3类火龙果果实[红皮红肉型(RR)、红皮白肉型(RW)和黄皮白肉型(YW)]的果肉部位和果皮部位甜菜苷类色素(BLs)进行筛查和结构确证。结果:3类火龙果果实中共鉴定出甜菜苷、丙二酰甜菜苷和梨果仙人掌黄质等19种组分,RR火龙果的果皮部位鉴定的BLs组分最多(14种),其次是RR果肉部位(12种)及RW果皮部位(9种)。结论:RR火龙果果实BLs组分最为丰富,RW次之,YW最少;BLs主要分布在红色果肉和红色果皮部位,在白色果肉和黄色果皮部位则较少。果肉、果皮部位检测出BLs组分分别为12,16种。

关键词: 火龙果 甜菜苷类色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筛查 结构确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甘蔗BtG-2的T-DNA侧翼序列分析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甘蔗BtG-2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Cry1Ac-2A-gna融合抗虫基因导入‘新台糖22号’的转基因甘蔗株系,具有良好的抗虫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转基因甘蔗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以BtG-2的T2代为研究材料,利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建立了该转化体高效灵敏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T-DNA以单拷贝方式插入BtG-2株系;经过3次的热不对称巢式PCR扩增,获得外源基因T-DNA左边侧翼序列984bp和右边侧翼序列705bp;以这2个序列和相应的T-DNA的左右端序列分别设计3对检测引物对,建立了BtG-2株系的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最高的引物对LS011/LA451和RS160/RA588分别扩增到440 bp和428 bp的特异片段。其中T-DNA左侧设计的LS011/LA451检测引物对扩增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在甘蔗BtG-2基因组DNA相对含量为0.1%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目的成分,相当于9个单倍体基因组拷贝数。本研究完成了转基因株系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为该转基因甘蔗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抗虫转基因甘蔗 T-DNA侧翼序列 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 染色体步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麻紫色卷叶病相关植原体单管巢式PCR检测技术建立与优化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剑麻紫色卷叶病是近年来剑麻(Agave sisalana)上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该病与植原体高度相关。建立一种高效的分子检测技术对于植原体的深入研究及病害监测与检测非常必要。本研究拟建立剑麻紫色卷叶病相关植原体的高效单管巢式PCR检测技术。首先对单管巢式PCR反应体系的内外引物退火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退火温度后,利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单管巢式PCR反应体系的内外引物浓度、dNTPs浓度和Ex Taq酶用量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当外引物Sis-F1/R1退火温度为64℃、内引物Sis-F2/R2退火温度为54℃,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最终筛选出的最佳反应体系(25μL)为:10×Ex Taq Buffer 2.5μL,2.5 mmol/L dNTPs 5μL,Ex Taq DNA Polymerase1μL,15μmol/L的内引物Sis-F2/R2各1μL,0.02μmol/L的外引物Sis-F1/R1各1μL,模板DNA 1μL,ddH2O 11.5μL。上述反应体系只对紫色卷叶病植株DNA模板扩增出条带,具有高度特异性;最低检测限为植原体质粒浓度≥1 fg/μL。本研究所建立的剑麻紫色卷叶病相关植原体单管巢式PCR检测体系为后续病害监测、相关性调查、致病性以及功能验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剑麻 植原体 单管巢式PCR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