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棕果实发育及中果皮内含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内含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油棕果实的生长发育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不同发育时期(雌蕊及授粉1~5个月,记为0M,1M~5M)油棕雌蕊或果实,分别测定果重、果长、果宽,中果皮含油量、总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苹果酸脱氢酶(MDH)、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内含物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果实在授粉后2个月快速生长,至第5个月停止。木质素从授粉后1个月开始沉积,到果实成熟停止。中果皮含油量在果实发育前期缓慢上升,后期快速升高,含油量最后达46.02%;总糖含量在授粉后前期较高(92.69 mg/g),之后快速下降并维持不变;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至雌花未授粉时的水平(0.18 g/L);H2O2含量急剧下降后维持较低水平,0M的H2O2含量最多(1582.44 mmol/g prot)。S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0M的总SOD活性最强(589.43 U/mg prot);MDH活性前期不变后期迅速增强,4M的MDH活性最高(4.71 U/mg prot);GR活性先升高后降低,1M时GR活性达最高值(0.0051 U/g prot);CAT活性呈波段变化,在4M时达最高值(59.72 U/mg prot);P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5M时POD活性达最高值(287.94 U/mg prot)。油棕中果皮总糖含量与H2O2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总S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重量与果实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早期高含量的糖和蛋白质为后期油脂和木质素积累打下基础,其中MDH和GR活性可作为判断果实生长发育状况的指标之一。


40份竹节草种质资源抗旱性初步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0份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种质为材料,采用0(CK)、15%(T1)和20%(T2)3种浓度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其进行抗旱性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增加,干旱胁迫下不同竹节草种质枯黄率和萎蔫系数呈增加趋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相对于T1处理,T2处理下枯黄率和萎蔫系数增幅更大,变化更明显;T1处理可促进根系生长,而T2处理有抑制作用,种质间呈现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枯黄率、萎蔫系数、相对总根长、相对根体积、相对根表面积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相关,相对根直径与萎蔫系数、相对根长之间显著相关,与其他形态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运用隶属函数对竹节草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分为抗旱种质(CA04、CA26、CA23、CA58)和敏旱种质(CA03、CA59、CA78、CA40)。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竹节草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Mechlppdk基因在木薯中的表达分析及RNA干扰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本研究为了明确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在木薯中的表达谱,创制Mechlppdk的干扰株系,以期为Mechlppdk的功能研究提供材料。本研究以栽培型木薯Arg7为材料,用qPCR的方法分析Mechlppdk在木薯根、茎、叶中的表达谱;采用RNA干扰的方法,构建Mechlppdk的干扰载体,并遗传转化木薯脆性愈伤,经木薯再生体系获得转基因苗,在添加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筛选,经PCR鉴定获得Mechlppdk的干扰株系。用qPCR的方法鉴定Mechlppdk在干扰株系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echlppdk在木薯叶片中表达量最高,达到管家基因的50%。在Mechlppdk的转运肽区,选取1个保守区段设计引物,构建RNA干扰表达载体pART27-Mechlppdki,将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LBA4404,侵染木薯脆性胚愈伤,获得阳性转基因木薯苗7个株系。通过qPCR分析发现各株系Mechlppdk转录本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了干扰效率较高木薯Mechlppdk干扰株系,将为解析木薯Mechlppdk的功能提供研究材料。
关键词: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 表达谱 RNA干扰 表达载体 木薯 遗传转化 脆性愈伤 转基因苗 PCR鉴定


氟化钠促进节杆菌发酵合成环磷酸腺苷的生理机制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发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碳溢流"现象并伴随副产物腺苷的大量积累,导致cAMP产量和糖苷转化率低下。为提高cAMP产量和转化率,向发酵液中添加糖酵解抑制剂氟化钠,并从发酵动力学、酶活性分析、能量代谢及关键代谢物水平等方面,对发酵性能得以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添加0.2 g/L氟化钠,cAMP产量在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发酵模式下分别达到3.36 g/L和4.35 g/L,与对应未添加氟化钠批次相比,分别提高了25.8%和27.9%,糖苷转化率也得到等比例提高,同时腺苷和有机酸合成量显著降低,发酵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关键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氟化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糖酵解途径,使碳流更多分配到磷酸戊糖途径,用于产物合成,而催化腺苷合成的5’-核苷酸酶活性则显著下降,减少了前体AMP的分解,促进了产物合成和糖苷转化率的提高。另外,由于氟化钠的添加,ATP/AMP、NADH/NAD+以及胞内天冬氨酸、谷氨酸等前体物质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能量代谢和前体物质水平的提升也为产物合成提供有利条件。


低温胁迫下不同咖啡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耐寒性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咖啡主栽品种大粒种、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为材料,进行8℃低温胁迫,研究其在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咖啡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3种咖啡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小粒种咖啡比大粒种和中粒种咖啡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小粒种咖啡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72 h时,较大粒种和中粒种的高。3种咖啡的抗氧化酶变化趋势都是先升后降,大粒种和中粒种咖啡的抗氧化酶在各处理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小粒种咖啡在胁迫48、72 h时仍表现活跃;咖啡的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3种咖啡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小粒种>大粒种>中粒种。


桑葚果实不同发育期品质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湛江地区7个桑葚品种青果期、转色期、成熟期三个时期桑葚果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糖和有机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桑葚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而酸则呈降低的趋势;在桑葚果实品种中检测出柠檬酸、苹果酸、奎宁酸、琥珀酸、酒石酸、酮戊二酸、抗坏血酸、草酸共8种有机酸,其中柠檬酸的含量最高,其在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期含量为44.84%~80.86%,其次为奎宁酸和苹果酸;果糖和葡萄糖是桑葚重要的糖组成,其含量在成熟期的台湾长果桑的含量分别达到57.79 mg/g和66.72 mg/g,并且只有在台湾长果桑中检测到蔗糖;通过相关性分析,可滴定酸与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葡萄糖、果重呈负相关,且可溶性固形物、果糖含量、葡萄糖含量三者之间呈极正相关.


我国咖啡炭疽病菌致病力分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我国咖啡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组成、分布及其致病力分化情况,为咖啡炭疽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ApMat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从我国咖啡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的叶片、枝条、浆果上分离获得的74株炭疽菌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所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分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通过形态学及ApMat基因序列比对分析,55个菌株被鉴定为胶孢复合种群,且归为3个种:Colletotrichum siamense、Colletotrichum nupharicola、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致病力试验表明,不同菌种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Colletotrichum siamense,最后是Colletotrichum nupharicola。其中,来自海南白沙咖啡种植基地和农业农村部云南瑞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大部分炭疽病菌株致病力属中等以上水平。【结论】我国主要咖啡种植区的55株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均能致病,但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咖啡 炭疽病病原菌 ApMat基因序列分析 致病力


云南临沧产区咖啡干香感官特征解析及杯品质量分析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临沧产区咖啡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咖啡干香特征组分,通过查询明确其风味感官特征,并邀请专业咖啡质量品鉴师团队评价杯品品质。结果表明:临沧咖啡中共有干香组成85种,样品间组分含量差异不大;特征干香组分27种(OAV>1),为临沧咖啡赋予蜂蜜、黑巧克力、奶油、焦糖、烤坚果的底香,同时具有枫糖浆、酸奶酪、热带水果、果酱和花香等风味;临沧咖啡杯测得分整体较高;同时可知杯品质量受区域环境影响较大。本实验结果可为临沧咖啡销售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2种内生和附生橡藻属绿藻的胞外分泌物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2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内生和附生橡藻属(Heveochlorella)绿藻的胞外分泌物之间的差异,本实验通过测定内生海南橡藻(H. hainanensis)和附生王棕橡藻(H. roystonensis)的生物量和培养液pH,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其胞外分泌物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表明:2种藻共被检测到141种胞外分泌物,其中海南橡藻拥有8种特有成分,王棕橡藻拥有6种特有成分;两者胞外分泌物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酮醇类等组分的相对含量占比相近,但有机酸的差异较明显。不加有机碳源培养15 d,内生的海南橡藻生长缓慢,培养液偏酸性,有机酸占比为3.28%;附生的王棕橡藻生长正常,培养液偏碱性,有机酸占比为2.04%。添加0.5%蔗糖作为有机碳源时,海南橡藻生物量由0.09 g/L增至3.87 g/L,有机酸占比增至4.64%,胺类及生物碱含量有所降低,培养液pH下降至4.70;王棕橡藻生物量由3.20 g/L增长到5.24 g/L,有机酸占比降至1.13%,胺类及生物碱含量有所增高,培养液pH上升至8.32。总之,2种橡藻属绿藻在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酸碱度变化相反;添加有机碳源能明显促进它们的生长繁殖,并促进海南橡藻有机酸的分泌,抑制王棕橡藻有机酸的分泌,使两者培养液酸化或碱化程度增强。本实验结果可为橡藻属的进化分析及其胞外分泌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GDS-80手持基因枪在橡胶树遗传转化上应用的参数优化与配件改进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DS-80手持基因枪是美国Wealtec公司2009年推出的基因传递系统,具有操作简便、高效的特点。已报道的橡胶树基因枪转化研究都是使用台式基因枪。本文首先利用考马斯亮蓝轰击滤纸去除明显不适合的参数,接着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轰击巴西橡胶树体细胞胚以及愈伤组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探究适合橡胶树的轰击参数。而且比较了Image J软件和肉眼统计荧光斑点数及GDS-80手持基因枪与PDS-1000/He台式基因枪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橡胶树体细胞胚和愈伤组织,仅依靠原厂配件难以获得较好的转化效果。本文设计了直径3 cm(与轰击范围相同),高度2.5 cm,孔径60目的过滤网。同时改进装试验材料的培养皿,用刀片在培养皿的中心割出一个直径3 cm的圆圈,轰击胚状体时,将上述设计的过滤筛网正向卡在圆圈上,胚状体放入过滤网中,轰击时将培养皿用试管架架高,压力就从筛网及底部的空洞分解,微弹完全轰击到试验材料。轰击胚状体最优参数为:轰击压力为60psi,针状调节阀为3圈,目标间隔盘为6cm。轰击愈伤时将材料放到普通培养皿中心的轰击范围内,反向盖上过滤筛网。最优轰击参数为:轰击压力为50 psi,针状调节阀为4圈,目标间隔盘为6 cm。本文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荧光斑点计数,准确率与肉眼相当,但较肉眼省时。GDS-80手持基因枪与PDS-1000/He台式基因枪转化效率相当,但GDS-80手持基因枪每打一枪比PDS-1000/He台式基因枪快12min。研究结果为橡胶树遗传转化提供了高效的基因枪转化体系,为转基因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统计荧光数的软件。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GDS-80 基因枪 GFP基因 Image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