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烟草青枯病发病土壤理化性状及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中国烟草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土壤理化性状及细菌群落结构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在湖北恩施典型烟区采集了160个植烟土壤(82个未发病土壤,78个发病土壤),检测了土壤理化指标,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了烟株发病与未发病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未发病土壤相比,发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更高。(2)发病土壤劳尔氏菌属(Ralstonia solanacear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未发病土壤,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则相反。(3)青枯病的发生使土壤微生物网络结构更复杂而稳定性降低,并改变了部分核心点位细菌种类。(4)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pH和速效磷(AP)可能是影响烟草青枯病发生的重要土壤因子。综上所述,土壤pH、AP与细菌Sphingomonas、Arthrobacter、Pseudomonas相对丰度的增加和Ralstonia相对丰度的降低可能是减少烟田青枯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4个意大利西洋梨品种在湖北武汉的引种试验初报
《中国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2006年从意大利引入20个西洋梨品种在湖北省武汉市进行试栽,经过多年观察发现,‘考西亚’及其子代品种‘托斯卡’‘布提拉’‘圣玛丽’表现优异,从植物学特征、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生长结果习性、物候期和抗逆性等方面对这4个品种进行比较和筛选。结果表明,‘布提拉’‘托斯卡’‘圣玛丽’表现良好,长势较强、丰产性好,果实外观美、果个大、风味香甜,综合性状优于其亲本‘考西亚’。其中‘布提拉’‘托斯卡’于7月上旬成熟,‘圣玛丽’于7月中下旬成熟,为极早熟或早熟品种。综合分析认为,‘布提拉’‘托斯卡’‘圣玛丽’可作为特色早熟西洋梨品种在湖北省武汉地区进行适当推广,也可以用于短低温早熟西洋梨品种的选育。


饲料企业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国饲料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市场的需求和产品技术的发展变化,产业融合是饲料企业当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能拓宽饲料企业的发展路径,同时能引导饲料企业与相关企业间产生更多的良性竞争关系。饲料企业的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饲料产业与互联网、生态、旅游、教育等行业间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增加饲料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能引导饲料企业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求得更长远的发展。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对饲料企业进行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产业融合对饲料企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了饲料企业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影响。


白羽肉鸡养殖精细化通风技术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简述了白羽肉鸡的产业概况、经营模式、养殖方式及养殖效益,介绍了商品肉鸡养殖精细化通风技术,预测了人工智能在白羽肉鸡智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为白羽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呋虫胺及其代谢物在甘蓝上残留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呋虫胺在甘蓝上的消解动态规律及评价呋虫胺在甘蓝上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5、2016年在湖北、安徽和河北进行规范残留试验,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检测呋虫胺及其代谢物在甘蓝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评估呋虫胺在甘蓝上的长期慢性膳食暴露风险。样品经乙腈-乙酸溶液超声提取,盐析离心,上层清液经QuEChERS法净化后,用HPLC-MS检测。结果表明:呋虫胺及其代谢物1-甲基-3-(四氢-3-呋喃甲基)脲(UF)和1-甲基-3-[(3-四氢呋喃)甲基]二氢胍盐(DN)在甘蓝中平均回收率为56%~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6%,呋虫胺在甘蓝上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kg-1。呋虫胺在甘蓝中降解半衰期为1.8~4.4 d。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呋虫胺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706~1.604μg·kg-1,风险商值(RQ)为0.008~0.321,表明呋虫胺在甘蓝上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0~60 cm土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明确该模式下稻田土壤细菌的群落特征,旨在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依托湖北省潜江市白鹭湖农场15年定位试验,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和50~60 cm土层土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研究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与中稻单作模式相比,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0~1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TOC)含量、0~30 cm土层全氮(TN)含量、0~20 cm和30~40 cm土层全磷(TP)含量以及10~40 cm土层有效钾(AK)含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后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绿弯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10~20 cm和30~50 cm土层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但降低了0~10 cm土层细菌的丰富度。相关性分析表明,TOC、TN、AP和AK是影响稻虾共作模式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改变了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改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提高了深层土壤的细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


4省(区)葡萄果实病害发生与危害调查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湖北、湖南、江西和广西4省(区)葡萄果实病害危害程度,调查各地葡萄果实病害发生及农药使用情况。结果表明:酸腐病和黑曲霉病在4省危害范围最广,炭疽病危害程度次之,灰霉病和白腐病危害较轻。湖北和湖南部分地区酸腐病发病率高达33.0%以上,病情指数最高为24.6;江西省吉安市酸腐病发病率高达22.0%。4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黑曲霉病危害,在湖北省京山市"夏黑"葡萄上,黑曲霉病发病率高达42.0%,其危害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湖北省武汉市和京山市未见明显炭疽病危害,广西壮族自治区炭疽病危害严重。因此,4省(区)都需加强对酸腐病、黑曲霉病的防治,广西壮族自治区还需重视对炭疽病的防治。各地葡萄果实病害防治对象主要为炭疽病、灰霉病、白腐病和白粉病,但对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缺乏有效防治手段。建议各省合理使用化学杀菌剂,注重综合防治。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鄂麦426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鄂麦426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双亲杂交,经过多年多世代的改良系谱法选择育成,于2020年通过湖北省审定。该品种在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综合抗病性、适应性和丰产性表现较为突出,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弱筋小麦品质标准,适于湖北省全省种植,推广应用生产潜力较大。介绍了鄂麦426的品种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 鄂麦426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