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蕲春县蕲北山区七个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引进7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兴佳2号(CK)为对照,观察不同品种的物候期、植株形态、田间性状和块茎性状等,并测定其产量,从丰产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希森6号、闽薯1号、实验1号比对照兴佳2号(CK)分别增产11.4%、6.6%、1.2%,早、中、晚熟配套,可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品种 产量 比较试验 蕲春县


γ射线辐照对香菇采后贮藏过程中水分特性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香菇'808'为研究对象,考察1.0?kGy?60Co?γ射线辐照对香菇贮藏((4±1)℃、相对湿度(80±5)%)过程中理化指标(色度、质构、显微结构)、水分迁移规律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经辐照处理的香菇亮度(L*值)由90.06下降至87.77,而对照组L*值由90.54下降至80.71,表明辐照延缓了褐变,防止了鲜香菇色泽劣变;辐照组的硬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辐照处理减缓了香菇菌丝组织网络结构的降解;由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可知,在贮藏过程中,对照组香菇的水分状态极不稳定,自由水横向弛豫时间T23峰面积在贮藏初期有小幅度上升,随后急剧下降,结合水T21峰面积先升高后降低,并且在贮藏后期T21峰右移;而辐照组香菇自由水T23峰面积均匀下降,结合水T21峰面积并无大幅度变化,两组不易流动水T22峰面积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因此辐照处理提高了鲜香菇不同状态水分的稳定性,而且辐照处理延缓了鲜香菇感官品质的劣变进程.结论:1.0?kGy?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可以较好地维持鲜香菇的理化特征,减少水分流失,延长香菇的货架期.


特早熟油桃品系"99南-8-56"在湖北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油桃新品系"99南-8-56"于2008年从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引入,对该品系植物学特征、生物学性状、果实经济性状及物候期进行了观察记载、测定。通过3年的田间观察,该品系表现特早熟(成熟期5月中旬)、着色鲜艳、口感脆甜、品质优。先后在湖北省武汉市、咸宁市、襄阳市等多地试种,"99南-8-56"结果性状稳定,平均产量19.06 t/hm2,种植效益比对照品种"中油桃11号"(曾用名极早518)高50%以上,适宜在湖北产区发展。
关键词: “99南-8-56” 油桃 湖北省 引种 栽培技术


鲜食玉米干物质和养分动态累积与分配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探讨鲜食玉米品种整株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动态累积与分配特征,为制定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湖北省鲜食玉米新品种泰美甜3号的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吸收量随着生育期延长而发生变化,抽雄期前,鲜食玉米对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变化较为相似,即阶段吸收量和日均吸收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逐渐增大;而抽雄期后,植株对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趋势出现显著差异,即干物质和磷吸收持续增高,氮吸收基本不变,钾吸收迅速下降。干物质和养分在各器官体内的分配特点体现在干物质、氮和磷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而钾向生长中心的转移变化不明显。在生产上应根据需肥特性及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氮肥和磷肥要多次分期施用,抽雄后还应适量追肥;钾肥应适量种肥,拔节期追肥,抽雄后不追肥。


湖北省弱筋小麦适宜播种量研究-以鄂麦580为例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播种量对弱筋小麦鄂麦580分蘖动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湖北省弱筋小麦的适宜播种量范围,以期为该区小麦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于2018—2020年连续2年在湖北省9个小麦主产县市(区)开展小麦播种量试验,其中6个试验点为稻茬小麦,3个试验点为旱茬小麦。试验设置75、150、225、300、375 kg/hm~2 5个播种量处理。结果表明,小麦基本苗数、冬至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成穗率随播种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子粒品质,湖北省弱筋小麦旱茬小麦适宜播种量在150 kg/hm~2左右,稻茬小麦适宜播种量在150~225 kg/hm~2,湖北省生产弱筋小麦更推荐在稻茬麦田种植。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钾素平衡状况及合理施钾量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钾素的输入、输出特征、平衡状况以及不同施钾量对直播水稻产量和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钾输入总量为134.3kg/hm2,主要由化肥、饲料、降雨及灌溉水等带入,分别占输入总量的46.3%、10.3%、5.5%和34.8%;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由饲料和灌溉水输入的钾大幅增加。稻虾共作模式钾输出总量为119.4 kg/hm2,主要由水稻籽粒、商品虾、渗漏以及排水带出,分别占输出总量的26.5%、5.0%、41.2%和27.3%,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以上4种途径钾输出均大幅增加。两种模式下钾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系统钾的盈余量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同等施钾量条件下,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产量、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平均提高了14.1%、14.2%和5.6%,且水稻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中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施钾量分别达到47.3 kg/hm2(即K2O施用量57.0 kg/hm2)和21.6 kg/hm2(即K2O施用量26.0 kg/hm2)时能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钾素平衡,而K2O施用量分别达到82.2和85.0 kg/hm2时水稻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突发事件、网络关注与风险溢出:来自畜禽市场的证据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引入有限关注、两级传播理论,以网络爬虫技术搜索突发事件信息,借助禽流感对肉鸡市场外生冲击这一自然试验,实证分析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网络关注度对畜禽产品价格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突发质量事件网络关注度与畜禽产品价格呈倒U型关系,网络关注度水平低于拐点时导致畜禽产品正向价格压力且边际效应递减,网络关注度水平高于拐点时导致畜禽产品负向价格压力且边际效应递增;网络关注度均值、中位数皆位于倒U型拐点右侧,网络关注导致畜禽产品负向价格压力。(2)在突发质量事件短期内,网络关注度具有市场风险即时区域传染效应,其迅速对本地畜禽产品市场造成短期负向价格冲击,并以同等强度向邻地空间溢出,且均随网络关注度水平提升而加剧。


三阶段全混合颗粒日粮对湖羊羔羊生产性能及瘤胃液指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3阶段全混合颗粒日粮对湖羊羔羊生产性能及瘤胃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12窝同周内出生的健康羔羊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以精料型开口料和TMR为对照。结果表明:全混合颗粒型与精料型开口料对羔羊断奶体重和哺乳期日增重效果一样,45 d平均断奶体重11 kg以上;全混合颗粒日粮比TMR,46~120 d日增重及120 d体重分别高60.71%和6.46 kg,121~180 d日增重及180 d体重分别高38.62%和10.82 kg,均差异显著(P <0.05);全混合颗粒日粮组羔羊断奶应激很小,试验组180 d出栏毛利润较对照组提高60.77%。2种日粮120 d湖羊羔羊瘤胃液各检测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 0.05)。


基于部分NCII设计的陆地棉F1表现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寻预测陆地棉F1表现的方法,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采用60个陆地棉亲本,通过部分NCII交配设计,形成一个由亲本和180个F1杂交组合组成的部分NCII群体,用亲本加性效应(additive effect,A)、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和表型中亲值(mid-parent value,MP)等3种预测方法对F_(1)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预测.[结果]陆地棉皮棉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皮棉产量正向中亲优势的组合占97.78%,中亲优势平均达19.63%;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占79.44%,超亲优势平均达8.47%.3种预测方法对F_(1)表现具有不同的预测效果,其中,以亲本加性效应对F1的表现预测效果最优,其对皮棉产量、铃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等7个目标性状预测精度(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738-0.928.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和亲本杂交次数对预测效果有影响.加性方差分量越大,所有方法的预测精度都越高;随着每个亲本杂交次数的增加,加性效应预测和GCA预测的精度提高,但表型中亲值预测的效果基本无变化.[结论]陆地棉F1的表现可以通过利用包含亲本的部分NCII设计群体和亲本的加性效应进行有效预测,采用"大群体、少杂交"的策略可以在保持预测效果的同时降低预测的工作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