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小麦穗发芽研究进展

世界农业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规棉与杂交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两年的常规棉和杂交棉区域试验资料 ,采用偏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 ,对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常规棉和杂交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 ,单株结铃数受环境影响最大 ;常规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 ,密度对皮棉产量作用最大 ,其次分别是单株铃数、衣分和单铃重 ;杂交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 ,单铃重对皮棉产量作用最大 ,其次分别是衣分、单株铃数和密度

关键词: 常规棉 杂交棉 产量 构成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结球白菜OguCMS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园艺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不结球白菜OguCMS 5d苗龄的下胚轴 ,在 2 0mg/mL纤维素酶 (OnozukaR 10 ) ,10mg/mL果胶酶 (MecerozymeR 10 )及CaCl2 ·2H2 O 10mmol/L、KH2 PO4 0 .7mmol/L、甘露醇 0 .5mol/L的酶液中游离 36h ,50 0r/min下离心收集下胚轴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在KM8P1附加 2 ,4 D 0 .5mg/L、 6 BA 0 .2 5mg/L、NAA 1.0mg/L的培养基上培养 2 1d形成小愈伤组织 ,经MS附加 2 ,4 D 1.0mg/L增殖愈伤组织 ,在MS附加 6 BA 10 .0mg/L和NAA 0 .3mg/L培养基上进行芽分化培养 ,并在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生根 ,14d后即可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原生质体培养 细胞质不育性 OguCMS 再生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铃虫取食棉花和玉米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中国棉花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室内用棉花生殖器官 (蕾、铃 )和玉米生殖器官 (雌、雄穗 )分别饲养棉铃虫 ,观察两种食料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取食棉花棉铃虫的幼虫发育历期为 1 8.2 1天 ,比取食玉米的长 4.39天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 )取食玉米棉铃虫的雌雄蛹发育历期 ,较取食棉花的分别长1 .0~ 1 .5天 ,达显著差异 ;(3)取食棉花棉铃虫的雌雄蛹重分别比取食玉米的高 0 .0 33g和 0 .0 342 g,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4)取食棉花棉铃虫的化蛹率、羽化率分别比取食玉米棉铃虫高 1 8%和 40 %以上 ,而取食玉米棉铃虫蛹的死亡率是取食棉花的约 4倍 ;(5)两种食料对棉铃虫成虫繁殖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取食棉花棉铃虫成虫的单雌产卵量和单雌抱卵量比取食玉米要高出 40 0粒左右 ;(6)两种食料对幼虫存活、成虫交配、成熟卵产出以及卵孵化等方面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关键词: 棉花 玉米 棉铃虫 发育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的遗传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白花和金黄花突变体及正常黄花亲本为材料 ,研究油菜花色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白花对黄花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 WW控制 ,杂合体 Ww表现为乳白花 ;黄花对金黄花是由二对具有重叠作用的显性基因 Y1 Y1 Y2 Y2 控制 ;白花对金黄花有三对基因差异 ,其中白花基因具有上位性作用 ,只需一个白花基因 W存在 ,即可抑制黄花与金黄花性状的表达。因此 ,油菜花色性状是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的 ,而不是由复等位基因控制。 3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白花亲本为 WWY1 Y1 Y2 Y2 ,黄花亲本为 ww Y1 Y1 Y2 Y2 ,金黄花亲本为 wwy1 y1 y2 y2 。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花色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调整畜牧结构 加快奶牛生产发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抗捕获ELISA法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IgM抗体

畜牧兽医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纯化的鸡IgG和环磷酰胺预处理后,再以亲和层析纯化的鸡IgM免疫BALB/C小鼠,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了5株能稳定地分泌抗鸡IgM(μ链)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ELISA交叉反应性试验和羊抗鸡IgM(μ链)抗血清阻断试验,证明这5株单克隆抗体均是抗鸡IgM(μ链)特异性的。应用该抗鸡IgM(μ链)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鸡抗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的抗体捕获ELISA(Mac-ELISA),本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良好的重复性。用于检测鸡抗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异性IgM抗体发现:鸡在注射免疫接种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后,第4天即可检测到IgM抗体,并且上升较快,峰值在第2周,滴度较高(1∶5120);鸡在口服免疫接种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活菌苗后IgM抗体上升缓慢,峰值在第4周左右,滴度较低(9∶320);鸡由不同途径感染不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后第8天时,IgM抗体滴度均明显上升。我们认为,Mac-ELISA方法是检测鸡抗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IgM抗体的良好方法,本项试验方法对建立检测鸡抗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IgM抗体方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鸡IgM 单克隆抗体 抗体捕获ELISA 多杀性巴氏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油菜品种间和自交系间杂种优势效应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主要研究了白菜型油菜品种间和自交系间的杂种优势效应。 6个白菜型油菜品种间的 15个组合产量测定结果 ,除 3个组合具有正向超亲优势外 (优势率为 1 4%、6 0 %和8 4% ) ,其余组合均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 4个自交系间 12个杂交组合产量测定结果 ,9个组合具有正向超亲优势 ,其中 5个组合的超亲优势达 2 5 0 %~ 96 4%。它们中有 3个组合具有超标准品种优势 (优势率在 13 58%~ 35 80 %之间 )。表明白菜型油菜品种间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潜力较小 ,而自交系间杂种优势明显 ,应用潜力较大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品种 自交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育种研究动态及展望

世界农业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甘薯已由单一的食用型向工业原料、食品加工及饲料等多用途方向转变,甘薯育种也随着其用途的改变而向多样性方向发展。 一、高淀粉工业用型品种的改良   随着甘薯综合利用的发展,甘薯作为工业原料用的比重日益增大,在国外,以高淀粉、高产为甘薯品种改良目标的主要国家有日本、韩国等,其中以日本尤为突出。自 60年代以来,日本在高淀粉高产育种方面成就卓越,已先后育成了南丰、金千贯、农林 38、农林 39、农林 41、农林 46等高淀粉品种,其中农林 41和农林 46的淀粉含量均高达 27%以上。近年来,日本的高淀粉育种目标除高淀粉、高产外,还对淀粉品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要求淀粉颗粒大,不含β-淀粉酶,不易氧化变褐,直链淀粉含量低,并已育成了不含β-淀粉酶的高淀粉品种农林 40、农林 46等;直链淀粉含量低于 10%的品种有 Kyukei、 89376- 12等。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 (CIP)也把选育高淀粉品种作为甘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育成了 CIP- 2、 AB94078- 1、 AB94001- 8等高淀粉品种。   我国的高淀粉育种始于“六·五”期间,先后育成了苏薯 2号、绵粉 1号、遗 306、冀薯 2号、苏薯 3号、皖薯 3号等高淀粉品种,从而使我国的高淀粉育种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高胡萝卜素型品种的改良   甘薯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橘红肉型品种的胡萝卜素含量通常超过一般的水果和蔬菜,而胡萝卜素是维生素 A的前体,具有多种保健功效。胡萝卜素含量的高低是食用甘薯营养品质的一个主要指标,美国在较早的育种计划中就把提高胡萝卜素含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育成了一批胡萝卜素含量在 10mg/100g以上的品种,如 Centennial、 Virginan、 Allgold、 Gem等。   日本在 80年代以来,由于受优质低价进口玉米淀粉的冲击。甘薯用作淀粉原料的比例逐年下降,同时由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对高胡萝卜素品种的选育也日趋重视。他们利用从美国引进的高胡萝卜素品种 Centennial等为亲本,先后育成了农林 37(12mg/100g)、农林 49(13 2mg/100g)、农林 51(13 9mg/100g)等高胡萝卜素品种。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 (AVR DC)育成的胡萝卜素含量在 10mg/100g以上的甘薯品种有 AIS35- 2、 CI591- 51等。   我国台湾省在高胡萝卜素型品种的改良方面也卓有成效。在 70年代前,台湾省食用型甘薯的胡萝卜素含量均较低,大部分品种的胡萝卜素含量为 3- 6mg/100g。 70年代以后,他们利用从美国引进的高胡萝卜素品种 Centennial为主要亲本,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先后育成了台农 63、台农 64、台农 66、台农 69等高胡萝卜素甘薯品种,这些品种的胡萝卜素含量均在 10mg/100g以上。   我国的高胡萝卜素甘薯品种的改良起步较迟,直到“九·五”才提出食用型亲本材料的胡萝卜素含量为 10mg/100g。目前我国有关的 育种单位虽然已创新出了一批胡萝卜含量较高的品系,但在生产上应用的优质食用型品种的胡萝卜素含量都还没有超过 8mg/100g,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由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育成的岩薯 5号,其胡萝卜素含量为 7 7mg/100g。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作为副食和休闲食品的用途日趋广泛,选育色泽鲜艳的高胡萝卜素品种将是我国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型甘薯育种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紫心甘薯品种的改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天然色素则深受人们的青睐。紫心甘薯品种富含花青素,而甘薯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一些独特的保健功效,尤为人们所注目。日本在 80年代就开始注意紫心甘薯品种的筛选和改良工作,首先在甘薯资源中筛选出了花青素含量相对较高的紫心品种山川紫,尔后又对该品种进行了改良,并于 1995年育成了产量和花青素含量均是山川紫两倍的紫心甘薯品种 Ayamurasaki,近年又育成了花青素含量更高的一些新品系,从而为紫心甘薯品种的商业利用提供了重要原料。韩国也于 1998年育成了适合食品加工用的紫心甘薯品种 Zami。我国紫心甘薯品种的筛选和改良工作起步较迟。目前有的育种单位已开始重视紫心甘薯品种的改良,并已育成了一些优良的品系,但尚无品种育成,这类品种的改良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甘薯的抗病虫育种   日本在抗根结线虫病和黑斑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期育成的高抗根结线虫病的农林系统品种有农林 37、农林 40、农林 49等;抗黑斑病的品种有农林 39等。我国在抗病育种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育成了一批优良的高抗型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从而使这些病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如高抗根腐病的品种有徐薯 18、苏薯 2号、苏薯 3号等;高抗根结线虫病的品种有鲁薯 6号、青农 12等;高抗茎线虫病的品种有苏薯 4号、鲁薯 3号等;高抗黑斑病的品种有鲁薯 7号、豫薯 4号等;高抗薯瘟病的品种有湘薯 75- 55、闽抗 329等。   甘薯病毒病是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的病害,目前国际上报道的甘薯病毒和类病毒有 14种,其中最为严重的且普遍发生的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由于人工接种植物及鉴定工作的困难,除内栓病毒外,其他种类病毒的抗性育种几乎没有什么报道。至今国内外尚无高抗病毒病的优良甘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甘薯蚁蟓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通常使甘薯减产 20%~ 50%,是甘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世界各国及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对甘薯资源的筛选表明,甘薯中还没有发现有效的抗源,从而使甘薯抗蚁蟓育种进展缓慢,虽然各国都育成了一些较抗型品种,但抗性很不稳定,在虫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其抗性易丧失。因此至今仍没有培育出一个能在生产上应用的高抗型品种。 五、甘薯近缘野生种在 甘薯育种上的利用   甘薯近缘野生种是开拓甘薯育种新的抗病、优质、抗逆等基因的重要来源之一。日本在 50年代初就开展了甘薯近缘野生种的研究和利用,并在 70年代利用甘薯近缘野生种六倍体三浅裂野牵牛 (I.trifida)育成了高淀粉种间杂种新品种“南丰”。江苏农业科学院粮作所于 1977年开始对甘薯近缘野生种进行利用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野生种利用研究的单位,并利用六倍体的三浅裂野牵牛先后育成一批高产、抗病、优质的优良品系,如 H11- 36、 H11- 67、 H11- 91等。并利用这些优良的中间材料与甘薯回交,在回交二代中育成了高产优良品种苏渝 303和渝苏 297等,其中苏渝 303已分别通过了四川省、重庆市、江苏省和江西省的农作物品种审定,目前正在四川、重庆、江 苏、安徽、江西等省 (市 )示范推广。 六、生物技术在甘薯 育种上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甘薯育种上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病虫害的抗性和品质改良方面。在抗病虫育种方面重点是那些至今仍未发现有效抗源的病虫害,如甘薯病毒病、甘薯蚁蟓等。对于这些病虫害采用常规育种方法选育抗病虫品种很难奏效,而利用生物技术使外源基因导入到甘薯品种中去,将是培育抗病虫品种最有效的途径。如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Murata等已将含有 SPFMV- S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到甘薯栽培品种中,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生物技术在抗甘薯蚁蟓育种方面的利用也正在进行之中,国际马铃薯中心 (CIP)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合作,采用外源基因导入法,如将虹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苏云菌杀虫结晶蛋白基因 (B.t基因 )导入甘薯等,从而提高甘薯对蚁蟓的抗性频率,为抗蚁蟓育种提供新的育种途径。   在品质育种方面,美国的 Demeter Biotechnology公司和 Tuskegee大学合作,目前已成功地将控制植物贮藏蛋白的基因 (asp- 1)导入甘薯,并获得转基因植株,这种转基因甘薯中的蛋白质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七、展 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培育优质专用型品种是甘薯育种的发展趋势,而种质资源是育种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国的甘薯育种必须积极引进和创新出各类优异的种质资源,采用多种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其中常规育种仍将是甘薯育种的主要方法。种间杂交育种对于拓展甘薯的遗传基础,改良甘薯品质和提高甘薯的抗逆性等方面将起积极的作用。生物技术在甘薯育种上的利用,有望对甘薯品种的抗性和品质的改良带来新的突破。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将利于有益基因的汇集,加快甘薯育种进程,从而实现在较短的时期内育成优良品种的目的。 甘薯育种研究动态及展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谢一芝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张黎玉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吴纪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磷、钾和pH的影响

土壤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免耕土壤速效磷含量在整个剖面均低于耕翻土壤 ;0~ 5cm土壤生物量磷含量免耕高于耕翻 ,5~ 15cm免耕低于耕翻 ;施肥和休闲土壤均维持了较高的有效磷和生物量磷水平。种植作物的免耕土壤缓效钾含量与耕翻土壤没有显著差异 ,0~ 5cm速效钾含量呈免耕高于耕翻的趋势 ,休闲的免耕土壤整个剖面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都高于耕翻 ;免耕土壤缓效钾的分布无明显的层次性 ,速效钾则相反 ;施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 ,但对缓效钾的影响不大。长期免耕没有导致土壤酸化 ;免耕土壤pH与耕翻土壤没有差异

关键词: 培肥制度 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