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模式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4.69%,其次是裸藻和蓝藻。P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各类群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主要受水温和径流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高温季节高,低温季节低的特征,除因大多数藻类物种直接喜好高温之外,径流量的增大有助于真浮游绿藻种类的外源注入及半浮游和偶然性浮游硅藻种类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然而8月份第1个高峰出现之前,生物量波动不大,尽管水温的升高有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是径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稀释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数值与总浮游植物极其接近,主要得益于真浮游硅藻物种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综上,水温升高对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径流量的增大虽然有助于种类丰富度的增加,但不利于生物量的增加。


AFLP分子标记在拟穴青蟹子一代家系中的遗传规律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技术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子一代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并探讨了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规律。32对ALFP选择性引物在拟穴青蟹家系G1代中共扩增出1 128个位点,其中不分离位点752个,多态性位点37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33.3%。在376个分离的位点中,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位点共229个,占分离位点总数的60.9%;偏分离位点147个,占分离位点总数的39.1%。分离比为1∶1的位点共259个,占分离位点数的68.9%,其中符合孟德尔规律的位点155个,占59.8%;分离比为3∶1的位点共有117个,占分离位点数的31.1%,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位点74个,占63.3%。32对引物组合检测到的有效等位基因个数在1.13-1.73之间;Shannon指数在0.10-0.56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7-0.40之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刘萍研究员学科团队简介
《动物学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学科团队在刘萍研究员的带领下,主要从事虾蟹遗传育种和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主持国家"863"、支撑和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课题等10项,合同经费达到2000多万元。组建了"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利用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团队。在种质资源、分子辅助育种和新品种选育研究中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主要业绩如下:


马尾藻遥感信息提取
《遥感信息 》 2013 CSCD
摘要:以Landsat数据为基础,分析马尾藻的图像和波谱特征,对比分析单波段提取法、双波段比值法、双波段差值法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对马尾藻信息的提取结果,并利用IKONOS数据来验证4种方法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马尾藻在Landsat真彩色(TM3、TM2、TM1)和假彩色(TM4、TM3、TM1)合成图上均呈黄色,其生长边界在假彩色合成图上更为清晰。马尾藻水体与非藻类水体在TM4的差异最大,在TM3也存在细小差异,单波段提取法(TM4)、双波段比值法(TM4/TM3)、双波段差值法(TM4-TM3)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法((TM4-TM3)/(TM4+TM3))都可以从自然水体中提取出马尾藻信息,与IKONOS的提取结果相比,归一化植被指数法的提取精度最高。


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分析与初步思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3 CSCD
摘要:从我国渔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战略决策对渔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渔业已经从单一的产品供给功能扩展到五项功能特征;而根据产值统计分析发现,渔业在"大农业"与"海洋经济"中的地位不仅偏低,且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但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争取海洋权益等方面仍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唯有发挥战略引导作用才是改变渔业处境的重要途径。在对海洋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平台、取得成果分析基础上,类比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发现目前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专职研究人员少、研究成果质量偏低以及研究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为了提升渔业发展战略研究水平,认为应从不同的渔业分类方式入手,结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生态渔业发展战略、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发展战略、渔业响应气候变化发展战略等四大迫切性战略问题开展相应研究工作,以提高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系统性,最终起到为现代渔业发展导航的作用。


甲醛及孔雀石绿对哲罗鲑发眼卵MHC及IL-1β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甲醛及孔雀石绿消毒对哲罗鲑发眼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的影响。将哲罗鲑发眼卵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3000粒卵,按照500 mg/kg和2 mg/kg浓度对鱼卵进行甲醛和孔雀石绿浸泡消毒,每天1次,每次持续30 min,对消毒前、后30 min采集的样品进行MHC及IL-1β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甲醛及孔雀石绿消毒均对哲罗鲑受精卵中MHC和IL-1β含量造成了一定影响。甲醛消毒促使卵内MHC含量稳步提升,而对IL-1β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孔雀石绿消毒导致卵内MHC产生无序剧烈变化,且IL-1β含量急速提升,可能已对卵造成了炎症反应。甲醛消毒对卵免疫系统产生的影响明显小于孔雀石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用于哲罗鲑鱼卵日常消毒使用。


凝结芽孢杆菌与酵母核苷酸对团头鲂生长和肠道的影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13 CSCD
摘要:目的考察饲料中单独添加凝结芽孢杆菌或与酵母核苷酸联合添加,对团头鲂生长和其肠道的影响。方法以团头鲂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A试验组饲喂"基础饲料+1 000 mg/kg凝结芽孢杆菌制剂";B试验组饲喂"基础饲料+1 000 mg/kg凝结芽孢杆菌制剂+200 mg/kg酵母核苷酸"。饲喂56 d后,测定鱼体的各项生长指标、小肠绒毛高度、肠道菌群数量和消化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肠道凝结芽孢杆菌数量和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和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但肠绒毛高度和肠道淀粉酶活力无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和A组比较,B组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肠绒毛高度、肠道凝结芽孢杆菌数量、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有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和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3组的摄食率没有明显改变(P>0.05)。A组和B组均不能提高肠道二糖酶活力(P>0.05)。结论凝结芽孢杆菌与酵母核苷酸能协同促进团头鲂的生长和其肠道功能。


苏北浅滩辐射沙洲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浅滩沙脊潮沟系统特殊的地形对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的影响,根据苏北浅滩中部2010年11月(秋季)、2011年5月(春季)辐射沙洲北部,以及2011年11月(秋季)辐射沙洲南部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这一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25属81种,硅藻从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都占绝对优势.2010年秋季(北部)、2011年春季(北部)和2011年秋季(南部)浮游植物细胞平均丰度分别为351.74、126.52、240.44 cells/mL.从丰度平面分布可看出,受苏北浅滩沙脊潮沟系统特殊的地形以及变化复杂的潮流场共同影响,个别优势种呈现明显的聚集特性.秋季南部海域细弱圆筛藻优势度为0.49,显著高于其他优势种,其平均丰度(123.88 cells/mL)也高于其他优势种平均丰度的总和,成为秋季南部海域的绝对优势种.优势种的聚集特性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南、北部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表现为潮沟内高于沙脊,特别是潮流汇集区附近的潮沟末端站位丰度更高,即沟底>中部>沟口.浮游植物丰度水平分布与优势种特征关系密切,南部海域与北部海域优势种差异较大,与南北海域分属不同潮波系统控制有关.多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不密切,而沙脊潮沟系统地形和潮流特征,造成了浮游植物在不同环境水体的聚集,是这一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苏北浅滩 浮游植物 平面分布 中肋骨条藻 细弱圆筛藻 沙脊 潮沟


兰州鲇资源量的影响因素及自然种群恢复措施探讨
《中国渔业经济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属于中国特有世界濒危鱼类,仅分布在黄河中上游水域,由于黄河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兰州鲇资源量急剧下降。本文对该物种栖息水域环境质量状况、肌体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影响兰州鲇资源量的主要环境因素和种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控制COD排放,治理Hg、Zn和Pb污染,加强渭河、沣河等黄河主要支流水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划定禁渔期和禁渔区,建立兰州鲇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原种场,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等兰州鲇自然种群恢复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有效保护黄河濒危鱼类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