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渔业监管体系浅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渔业监管体系是渔业管理的实施机制,是渔业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有效的渔业监管则是渔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渔业管理领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一直处于国际前沿,是全球渔业资源管理的典范。论文以CCAMLR与磷虾渔业有关的养护措施、条例、决议及制度等为基础,将磷虾渔业监管体系按监测、管控与监督三个部分进行了系统归纳和分析,以供我国渔业监管参考。


水分含量对软烤扇贝品质变化和菌相组成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研究了水分含量为43%、46%、49%和52%的软烤扇贝30℃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并对菌相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升高,样品货架期变短;相同时间内菌落总数上升明显,各组差异较大,样品菌相组成逐渐由单一变得复杂;水分含量对样品pH变化影响不大,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应降低产品水分含量以获得良好的货架期和口感。本文为温和加工扇贝的产品品质和贮藏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汕头南澳白沙湾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及潜在生态风险
《海洋环境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欧洲标准局连续提取法(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of 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测定了汕头南澳白沙湾4种不同类型养殖区(鱼类、贝类、龙须菜和贝藻混养区)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Pb、Ni、Cu和Zn)不同形态的含量,初步评估了4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白沙湾表层沉积物中Pb和Zn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而Ni和Cu均以残渣态存在。鱼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其他养殖区要高。4个养殖区柱状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态总体上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其中鱼类养殖区减小幅度较其余三种养殖区要大。形态风险准则评价表明,Zn对白沙湾水环境危害最重,已达到中等程度危害;Ni和Cu在各养殖区均为低危害;Pb在鱼类养殖区无危害,而在其余三个养殖区为低危害。


异育银鲫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HV-2)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严重病毒性疾病,已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缺乏有关该病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以CyHV-2感染异育银鲫的患病鱼内脏组织超微过滤匀浆液,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异育银鲫,分别对感染组与对照组鲫尾静脉采血,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细胞活性检测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感染组鲫血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其中淋巴细胞上升呈极显著差异(P<0.01),单核细胞上升呈显著差异(0.01
0.05)。
关键词: 异育银鲫 鲤疱疹病毒Ⅱ型 白细胞分类比 吞噬活性 血清生化指标


北方海域云纹石斑鱼的陆海接力高效养殖试验
《渔业现代化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有效突破我国北方海域冬季网箱养殖品种少和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通过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开展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的网箱陆海接力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在莱州明波网箱基地选用的平均个体重量225 g的大规格云纹石斑鱼鱼苗,经过2个月的网箱接力养殖,个体平均重量达到350 g,平均单尾月增重62.5 g,成活率92.02%;在连云港众利网箱基地选用的个体平均重量152 g大规格云纹石斑鱼,经过4个月的网箱接力养殖,个体平均重量增加到425 g,平均单尾月增重68.25 g,养殖成活率达96.00%。石斑鱼的网箱养殖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相比,平均月增重速度提高54.6%~68.9%。


太阳能池塘底质改良机的机械性能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改善池塘底部环境,研制了一种太阳能底质改良机,以太阳能为动力,通过直流电机带动提水筒中的涡轮旋转,将沉积在池塘底部的絮状底泥提升至水体表层,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和转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机的启动光照度为13 000 lx,对应电机启动电流为3.71 A,在光照度13 600~47 130 lx下,对应工作电流3.81~7.80 A,运动速度为0.13~0.31 m/s;在模拟输入电流3.81~7.58 A,提水筒吸泥口距塘底距离5 cm状况下,设备提水的涡轮转速为100~290 r/min,对应提水流量为110~290 m3/h,提水筒出水的总悬浮固体颗粒物(TSS)浓度达2 300 mg/L,涡轮转速和提水流量与输入电流呈正相关,能将池塘底部絮状底泥有效提升至水体表层。


我国鱊头槽绦虫的鱼类宿主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动物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报道了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在我国感染的鱼类宿主种类及其地理分布。鱊头槽绦虫是一种世界性广布鱼类寄生绦虫;它起源于亚洲地区并伴随着宿主鱼类向外引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在我国鱊头槽绦虫广泛分布于从北至南的自然水域或养殖水体中(辽河、海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等流域);感染宿主鱼类达31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26种、鳢科(Channidae)1种、塘鳢科(Eleotridae)1种、慈鲷科(Cichlidae)1种、胎鳉科(Poeciliidae)2种。在调查的各水系野生鱼类中,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各大流域池塘养殖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几乎都有头槽绦虫的寄生。作者根据头槽绦虫的流行特征认为马口鱼和赤眼鳟可能为该绦虫在自然水体中的主要宿主。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VP5蛋白的原核表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草鱼呼肠孤病毒广东株GCRV-GD108编码VP5的M5基因的cDNA序列,分别设计合成带特定酶切位点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酶切与连接,构建2种重组表达载体pET30c-M5和pColdⅡ-M5,分别转化于大肠杆菌并进行诱导表达;对培养基、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和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表达体系。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构建的2种VP5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均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分子质量大小(约80ku)与预期相符的重组蛋白,表达产物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诱导表达后的菌体经离心、洗涤与超声破碎,离心收集包涵体。包涵体通过变性、透析与复性,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其中pET30c-M5/BL21(DE3)工程菌的目的蛋白占全菌蛋白的22.5%,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95%)。比较2种表达载体的表达结果,pET30c-M5具有诱导表达耗时少、获得重组蛋白量大的优势,可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足量的蛋白。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 M5基因 免疫印迹 原核表达 纯化


一株鳢科鱼源弹状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近来鳢科鱼类疫病频发的病因,实验对采集的患病杂交鳢病料分别从细菌学和病毒学两方面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后,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回归感染实验、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病毒学分析,最终分离到一株弹状病毒,命名为HSHRV-C1207(Hybrid Snakehead Rhabdovirus-C1207)。实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在EPC、FHM、GSB、SFC、CIK等8种细胞中都能复制,并对其中6种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用分离的病毒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可使感染的杂交鳢复制出自然发病鱼的相同症状,且死亡率达90%。感染病料组织液的EPC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子弹状病毒聚集,直径约60 nm,长度约为160 nm,形态和排列方式与已报道的鱼类弹状病毒相似。参考OIE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检测引物及根据乌鳢弹状病毒(SHRV)、鳜鱼弹状病毒(SCRV)、比目鱼弹状病毒(HIRRV)的G蛋白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对自然发病病料组织、接种病料组织的细胞进行RT-PCR扩增,仅针对SCRV的引物能扩增出大小约350 bp的片段。对HSHRV-C1207株的G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序列同SCRV和SHRV的同源性分别为93.8%和20.4%,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3.7%和18.3%。用G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弹状病毒的G蛋白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毒株与水泡性病毒属聚为一支,其中与SCRV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属于诺拉弹状病毒属的SHRV相距甚远,可能为SCRV的变异株或一个新的毒株。


石斑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评估
《生物学杂志 》 2013 CSCD
摘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了已登录到GenBank中的6条石斑鱼和1条豹纹鳃棘鲈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初步揭示了石斑鱼属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蛋白质编码基因、差异位点、选择压力及系统发育等信息。结果表明:1)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石斑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37个基因,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硬骨鱼类一致,其中,基因差异位点比例最大为ND6(33.9%),16SrRNA的差异位点比例最小(13.5%);2)6条石斑鱼线粒体基因组中,所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Tajima’s D检测均为不显著的负值,且Ka/Ks均远小于1,都显示出较强的净化选择作用;3)结合分子系统树的置信度和与序列的信息量,对石斑鱼线粒体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属内种间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Cytb和ND2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