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alatase20,000L催化对黄油脂肪酸和风味特征的影响(英文)
《现代食品科技 》 2013
摘要:研究了脂肪酶Palatase20,000 L催化对黄油脂肪酸和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薄层层析(TLC)和气相色谱(GC)相结合分析黄油及其酶解物的脂肪酸,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SPME-GC-MS)分析风味物质。Palatase 20,000 L脂肪酶催化黄油显著改变了脂肪酸的组成,促进了风味物质(特别是主要风味物质:辛酸和癸酸)的释放(P<0.05)。结果表明,Palatase 20,000 L脂肪酶催化改变了黄油脂肪酸和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因此,Palatase20,000 L脂肪酶催化能够提高黄油的营养价值和应用领域。
关键词: 黄油 Palatase 20,000L 催化 脂肪酸 风味物质


野生和"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MSAP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讨论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新品种"黄海1号"不同组织间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差异,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别对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肌肉、鳃、血液3种组织样品基因组DNA的CCGG甲基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影响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的分子机制.采用30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带型结果显示,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1%,22.3%和19.7%;而"黄海1号"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1.4%、19.6%和18.9%.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不同,肌肉、鳃和血液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亦不同.DNA甲基化多态性带型分析显示,鳃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水平在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间变化趋势最大,肌肉最稳定.本研究旨为甲基化修饰与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黄海1号"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工厂化养殖温室材料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水产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一、国内外关于工厂化养殖温室材料发展现状综述1.国外现状综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发展了设施渔业,以提高渔业生产率,并于70年代先后提出系列化、工厂化养殖温室的标准设计,以适应不同气候地区和不同规模养殖的需要。其中,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尤为突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科学技术发达,所运用材料较为先进,其他与工厂化养殖相关的基础研究已


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探讨达氏鳇的多倍体倍性
《动物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一类多倍体起源的鱼类,种间易于杂交,且由于存在大量微型染色体,其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也难于确定。到目前为止包括达氏鳇(Huso dauricus)在内的一些鲟鱼物种基因组大小和染色体倍性仍旧存在争议。本实验采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技术,通过观察9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发现达氏鳇在大部分位点中显示的倍性大于二倍性,同时利用多倍体分析软件POLYSAT推断了26尾达氏鳇的个体倍性。结果表明,26尾达氏鳇中有20尾显示为六倍体,占总数的76.92%;4尾显示为八倍体,占总数的15.38%;2尾显示为四倍体,占总数的7.79%。因此,我们认为达氏鳇应该为八倍体物种,结果中出现的四倍体和六倍体个体,是由于这些个体在我们选取的微卫星位点中存在部分纯合等位基因,导致了多数个体显示为六倍体。这一结论与近年来支持达氏鳇为进化性八倍体物种的研究结果一致。


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场渔期和渔获组成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和舵鲣(Auxis)等为主要渔获种类,分别占总产量的40.94%、21.92%、13.56%、10.17%和6.21%;作业渔场可分为西、中沙邻近深水海域(Ⅰ区)、珠江口外大陆架海域(Ⅱ区)、北部湾大陆架海域(Ⅲ区)3个区域;Ⅰ区主捕鸢乌贼(91.10%),大型金枪鱼类也占0.83%的比例;Ⅱ区主捕鲹科(42.88%)、枪乌贼(20.34%)和带鱼(14.52%);Ⅲ区主捕带鱼(45.06%)、鲹科(22.16%)和枪乌贼(14.58%)。3月~5月主要在Ⅰ区生产,8月~9月和12月~翌年2月主要在Ⅱ区生产,10月~11月主要在Ⅲ区生产。外海(Ⅰ区)作业天数的年度波动较大,建议调整罩网外海休渔制度。


牙鲆亲本对子代贡献率的实验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8对高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13尾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的188尾后代进行亲子鉴定,计算其非亲排除率、鉴定准确率以及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率。使用4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排除率≥0.999 9,准确率为92.02%;用6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准确率为96.81%;用8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 999,准确率为97.87%;用10个标记的准确率为99.47%;用12~18个标记的准确率为100%。亲子鉴定准确率随非亲排除率和微卫星标记数目的增多而升高。检验所有子代全部是实验亲本的后代,即13个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但不同亲本的贡献率不同,最高为47.34%,最低为0.53%。实验表明,基于多标记的非亲排除率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牙鲆亲子鉴定,其鉴定准确率可以达到100%;不同亲本对子代贡献率不同,差异很大,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浅析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经营管理者 》 2013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我国的文化必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构成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会计文化建设也必须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哲罗鱼的产卵量和亲鱼死亡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3
摘要:统计分析了2008~2012年期间哲罗鱼雌亲鱼产前、产后体质量和产卵量及人工繁殖中产后亲鱼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繁殖期雌性亲鱼的体长与产前体质量相关性符合幂函数方程W=0.003L3.326,R2=0.926;产前个体之间体质量与实际的产卵量关系差异性较大,有的产前体质量较小,产卵量却较高,有的产前体质量较大,产卵量却较少,但整体趋势随着产前体质量的增大,产卵量增多。初次性成熟的个体产卵量一般在3116±1054粒,随着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产卵量逐渐增多,10kg的个体产卵量可达到17361±5304粒。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死亡的原因多数是人工操作不当,体表受伤水霉滋生而致死,少数个体是由于背部注射药物造成肌肉腐烂及体内血管破裂造成大出血而死亡,并针对亲鱼产后死亡的情况提出了预防措施。


异育银鲫体内盐酸双氟沙星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与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盐酸双氟沙星(Difloxacin,DIF)在异育银鲫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及其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实验采用超滤法测定了DIF在异育银鲫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运用HPLC测定其对应时间点药物浓度,并分析了血浆蛋白结合率变化对DIF体内处置的影响。实验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为感染组,健康异育银鲫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感染组各时间点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感染组与对照组DIF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总药物浓度呈对数关系:y=9.01ln x+74.34和y=4.81ln x+65.15,DIF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游离药物浓度的对数关系式分别为:y=6.36ln x+64.91和y=4.36ln x+60.63;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浆药时曲线均可使用开放性二室模型描述;感染组DIF的吸收和消除慢于对照组,其表观分布容积和曲线下面积大于对照组。结果显示异育银鲫体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促使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导致药物以结合药物的形式储存于血液中可能是导致药物组织分布受限、消除缓慢、长时间滞留于血液原因之一。
关键词: 盐酸双氟沙星 异育银鲫 嗜水气单胞菌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代动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