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捕捞渔业的安全政策与研究
《中国渔业经济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捕捞渔业一直是人类最危险的行业之一。在捕捞渔业安全政策领域,相关法律框架的完善是提高安全措施实施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然而,在渔业安全的研究工作上并没有足够数量的对意外事故的处理记录,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不同国家之间的处理没有可比性。此外,还缺乏对全球捕捞渔业安全的研究工作。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勾勒出国家最先进的捕捞渔业安全轮廓。论文对涉及渔业安全的主要机构、组织和研究人员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几个渔业安全方面的问题,包括渔业部门用什么样的制度政策来提高捕捞渔业活动的安全性?哪些方面和/或参数通常用于分析捕捞渔业事故的发生?这种分析通常用于哪些方面?捕捞渔业安全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分析结果确定了捕捞渔业安全研究的八条具体路线和五个有关渔业部门处理海上安全的方案。
关键词: 捕捞渔业安全性 捕捞渔业安全研究综述 捕捞渔业政策


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增长,导致鱼粉的需求量和产量之间的矛盾急剧加大,迫切需要新的蛋白源来替代鱼粉,从而保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南极磷虾具有生物量大、分布广、营养价值高的特点,符合新型蛋白源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主要包括南极磷虾粉对不同水产动物的生长、健康、最终品质的影响以及氟在不同组织的累积情况,并对今后南极磷虾粉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斑马鱼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鉴定、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斑马鱼(Danio rerio)肝脏组织分离到菌株Z1,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ATB系统鉴定和16S rRNA、DNA促旋酶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测序等综合分析,鉴定Z1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Z1菌株对健康斑马鱼和透明四带无须鲃(Puntius tetrazona)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特性与Z1菌株相同,并再次感染成功,证实迟缓爱德华氏菌为斑马鱼病原菌。药敏试验发现Z1菌株对呋喃妥因等11种药物敏感,对苯唑西林等6种药物耐受。15种中草药对Z1菌株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五倍子、石榴皮的抑菌作用明显,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均≤6.25 mg/mL;艾叶等有一定抑菌作用,MIC和MBC均在25~200 mg/mL;而野菊花等抑菌作用不明显,MBC>200 mg/mL。
关键词: 斑马鱼 迟缓爱德华氏菌 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人工感染 抗菌药物敏感性


鲑鳟鱼类精子超低温保存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 2013
摘要:鱼类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发展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鲑科鱼类的精液冷冻保存及应用方面。经过统计发现,国外学者在精子超低温冷冻方面取得的主要突破都集中在鲑鳟鱼类领域。本文综述了鲑鳟鱼类精子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发展史、相应的关键技术和冷冻保存研究的意义、基本生物学原理以及有关精液冷冻保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苏氏尾鳃蚓寄生放射孢子虫的形态描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笔者在江苏省溧阳某鲫养殖塘底泥采集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检测到一种放射孢子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比较分析,鉴定其隶属于棘放射孢子虫(Echinactinomyxon)类群。该放射孢子虫孢体呈圆柱形,长18.95μm(18.5~19.4μm),宽9.55μm;极囊长6.11μm(5.97~6.26),宽2.98μm(2.38~3.58);尾柄长161.2μm(161.2~167.16),宽3.24μm(2.98~3.58),孢体与尾柄的夹角约为160°。将其与国内外文献中已记述的放射孢子虫作比较研究,发现其在寄生宿主、形态大小、尾柄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本文描述的该类放射孢子虫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中华花龟两性生长、形态差异及雌性个体生殖力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人工孵化的中华花龟幼龟进行了为期60个月的养殖,记录了幼龟生长和发育过程;对中华花龟两性形态特征和个体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龟性别形态的区别在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即雌性龟腹甲平坦,尾巴短小,肛孔距腹甲后缘近;雄性龟腹甲内凹,尾巴粗壮,肛孔距腹甲后缘远。雌、雄两性个体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在前12个月,雌性生长稍快于雄性,表现为背甲长、背甲宽、体重较大,但两者间差距不太大;在后期中,雌性生长速度则快于雄性。至试验期结束时,雌性个体平均增重量为雄性个体的3.86倍。雌性个体生育力回归分析表明,中华花龟的产卵数量与背甲长和体重的回归关系显著,雌性通过增加个体大小(背甲长和体重)来提高个体生育力。


WSSV~+斑节对虾的血清免疫相关酶对人工感染WSSV粗提液的反应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用含3×103拷贝.mL-1、6×102拷贝.mL-1和2×102拷贝.mL-1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virus,WSSV)粗提液和PBS液(对照)注射感染病毒携带量约1×105拷贝.g-1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分别于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1小时、第3小时、第6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第48小时、第72小时取样,研究了WSSV感染对斑节对虾血清内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感染浓度下ACP、AKP、SOD活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随后上升的趋势,其中SOD活性后期水平显著高于初期;PO、POD活性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随后下降最后上升的趋势,但PO后期活性水平与初期相当,而POD后期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初期。各免疫相关酶的反应强度与WSSV的感染浓度存在一定关系,除ACP外其余4种酶的活性变化均以6×102拷贝.mL-1浓度组最为敏感。PBS组5种免疫酶活性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3种WSSV浓度感染组。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潜伏感染 再感染 免疫反应


水产加工品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3
摘要:以冻鱼块、烤鱼片和鱼罐头3种主要水产加工品为研究对象,比较CTAB法、改良CTAB法、酚-氯仿法、SDS法以及5种试剂盒法等9种方法对3种水产加工品DNA的提取效果.通过比较DNA得率以及纯度,对各提取方法进行评价,并采用PCR方法对实验样品的真伪进行了初步鉴别.结果表明,9种提取方法对于3种水产加工品所提取DNA得率相差较大.对于冻鱼块采用深加工食品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的得率最高(1.223μgmg),A260/A280比值为2.0;对于烤鱼片采用SDS法提取得率最高(0.505μgmg),A260/A280比值为2.03;对于鱼罐头采用SDS法提取DNA得率最高为(0.594μgmg),A260/A280比值为1.93.所提取DNA可满足后续PCR鉴定实验的要求.本研究改进并筛选出水产加工品DNA提取的最佳方法,为后续水产加工品的原料真伪鉴别奠定了实验基础.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东海马面鲀渔获量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东海马面鲀(Navodon spp.)渔获量的影响,对1976年~2006年的东海马面鲀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马面鲀渔获量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变动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前者可用Fox模型来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东海马面鲀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显著相关(P<0.01)。移除捕捞压力增长引起的变化趋势后,其渔获量变动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东海海表温度、东海冬季季风和黄海夏季季风呈显著正偏相关(P<0.03),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黄海冬季季风及长江流域和东海沿岸降雨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根据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对东海马面鲀渔获量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拟合的渔获量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R=0.91,P<0.01),说明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东海马面鲀渔获量的变动。此外,由于未来气候的变化,东海马面鲀渔获量可能出现更大波动。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的遗传和经济评估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预测和评估目标性状[收获体质量(BW),存活率(SR)和饲料摄入量(FI)]的遗传进展及经济效益,实验依据凡纳滨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进行模拟选择了20个世代。此外,实验还利用选择指数理论,估计目标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进展以及育种目标;并对影响利润(RP)和效益成本比率(BCR)的生物学参数(遗传力、育种目标是否包括FI),经济学参数(对虾价格、饲料价格、贴现率、初投资、年费用)和运行参数(首次回报年份、扩繁效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础参数值下,BW、SR和FI每个世代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86 g,4.70%和1.54 g;育种方案执行20年产生的RP和BCR分别为862 747.91万元和844.26;敏感性分析显示,在所有参数中,扩繁效率对RP和BCR的影响最大。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重排效应(养殖环境对同一基因型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育种值排序的影响)对RP和BCR的影响较大。尺度效应(养殖环境对遗传方差的影响)对RP和BCR的影响不如重排效应明显。研究表明,从遗传学和经济学角度考虑,如果育种目标性状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应针对不同的环境设置多个独立的育种核心群体,以期获得更高的RP和BCR。
关键词: 多性状复合育种 遗传进展 利润 效益成本比率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