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碳菌调控对凡纳滨对虾试验围隔养殖效益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年10月~2012年1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某养殖池塘设置围隔,模拟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池塘,按照3 d一次的频率,添加不同量的糖蜜及芽孢杆菌(Bacillus sp.),研究碳菌调控对其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当添加糖蜜为当日投喂饲料量的50%并结合强化使用芽孢杆菌时,养殖产量提高19.13%,饲料系数降低22.00%,养殖成本降低5.30%,净利润增加31.56%;当添加糖蜜为当日投喂饲料量的64%时,养殖产量提高17.85%,饲料系数降低21.00%,养殖成本降低4.82%,净利润增加26.61%。结果表明,在对虾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通过添加一定量的碳源并结合使用芽孢杆菌,可提高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促进对虾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节省养殖成本,获得良好的养殖效益。


基于Ecopath模型的莱州湾中国对虾增殖生态容量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本文根据2009—2010年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构建了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莱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营养相互关系与关键种,计算了放流品种中国对虾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1.53,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为24.54,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FCI=0.07)、较高的剩余生产量(434.41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9),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早期阶段.中国对虾目前不是莱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当前中国对虾的生物量为0.1143t·km-2,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25.8倍时,仍不会超过增殖生态容量2.9489t·km-2.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增殖放流 生态容量 中国对虾 莱州湾


南极磷虾粉氨基酸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
《饲料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评价南极磷虾粉氨基酸营养价值。采用国标方法,测定南极磷虾粉中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并将12种水产动物肌肉氨基酸组成作为参考模式,评价南极磷虾粉作为饲料蛋白源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并与鱼粉和豆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粉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干物质总重的67.18%、32.64%和23.73%,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8.59%和35.32%,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94.50,符合FAO/WHO的理想蛋白质模式。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计算,南极磷虾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主要为蛋氨酸,而在所选的水产动物中,南极磷虾粉适合作为点篮子鱼、黄颡鱼和红鳍东方鲀的饲料蛋白源。南极磷虾粉氨基酸平衡性较好,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并在水产动物饲料中应用的优质资源。


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Ⅲ期与Ⅳ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克氏原螯虾作为经济虾蟹类的重要代表,是淡水虾类重要水产养殖资源。目前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优质苗种的供应短缺现状,是制约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人工养殖条件下,雌虾卵巢易出现发育迟缓甚至停滞现象而导致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是优质苗种短缺的首要根本原因。分析可知,克氏原螯虾卵巢从卵黄发生前期(Ⅲ期)到卵黄发生期(Ⅳ期)的发育过渡是卵母细胞能否顺利发育成熟的关键点。本研究对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Ⅲ期和Ⅳ期卵巢组织总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等电聚焦条件、上样量等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运用PDQuestTM软件对获得的凝胶图谱进行了图像分析,并对表达差异蛋白质点(丰度差异≥2倍)进行了串联质谱鉴定。结果显示:在等电总伏特数不低于8 500 V.h、样品上样量为200μg时,可以获得较清晰的凝胶图谱;利用串联质谱分析挖取的52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共成功鉴定29个(包括22种蛋白质);分析表明,相对于发育Ⅲ期卵巢蛋白质组,在Ⅳ期卵巢蛋白质组中有13种蛋白质表达量有下调,9种蛋白质表达量有上调。研究结果将对于揭示克氏原螯虾的卵巢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一定基础,同时对于了解其他虾蟹类动物的性腺发育机理也将积累重要分子生物学资料。


东南太平洋秋冬季智利竹筴鱼摄食习性的初步分析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3~6月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获进行随机取样,对其胃含物的饵料组成、重量、摄食等级和摄食习性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智利竹筴鱼主要以鱼类[IRI(%)=93.20]为食,其次为磷虾类[IRI(%)=6.76]和柔鱼类[IRI(%)=0.03],偶见水母和桡足类。从胃含物组成的重量百分比来看,鱼鳞比例最大(占79.83%),其次为磷虾类(16.59%),柔鱼类也占一定的比例。从出现频次来看,鱼鳞出现次数最多(占95.28%),其次为磷虾类(52.83%)和鱼鳍鳍条(40.09%),偶见未消化完的鱼卵、磷虾眼睛和柔鱼类等。平均饱满指数各月份波动不大,除4月稍有降低外,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摄食等级除了4月和5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叉长组为150~250 mm(幼鱼阶段)时,智利竹筴鱼摄食等级为0的个体比例很高,均值为45%;而随着叉长的增大(301~500 mm叉长组,成鱼阶段),摄食等级为0的个体比例显著下降,平均值为9.7%。在叉长组为150~250mm时,胃含物组成类别较少,仅发现鱼鳞、鱼卵和磷虾3类。在叉长组为301~500 mm时,胃含物的种类组成复杂和多样化。受到取样条件不易和胃含物部分或完全消化的鉴定困难,本研究今后在样品收集和种类鉴定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以期更好地掌握智利竹筴鱼摄食生态方面的规律。


草鱼的微卫星亲权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13 CSCD
摘要:【目的】从亲权排除率、鉴别准确率、鉴别成功率等方面评价微卫星标记鉴别草鱼亲权关系的可行性,为草鱼系谱信息的确定奠定基础。【方法】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检测5个草鱼家系亲本(F0)及其子代(F1)的基因型,以Cervus 3.0软件进行亲权鉴定,并统计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 a)、多态信息含量(PIC)、观测杂合度(H o)和期望杂合度(H e)等;最后通过模拟分析和试验验证,评估8个微卫星位点最多可鉴定的亲本数及其与鉴定率、置信度之间的关系。【结果】8个微卫星位点中,当两个亲本基因型未知时,单个亲本排除率(E-1P)介于0.342~0.668,平均值为0.520;当一个亲本基因型已知时,另一个亲本的排除率(E-2P)介于0.521~0.802,平均值为0.681;一对亲本组合的亲权排除率(E-PP)介于0.711~0.937,平均值为0.847。以95%置信水平和100%鉴定率为标准,模拟分析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选择的8个微卫星位点最多可以鉴定598个已知性别的亲本或431个未知性别的亲本。【结论】所选的H118、H137、H165、H148、4703、C2489、H57、H81等8对微卫星标记可在生产及科研试验中用于获取草鱼系谱信息。
关键词: 草鱼 微卫星标记 亲权鉴定 系谱信息 置信度 亲权排除率 鉴别准确率


不同海域鲍体镉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文章对中国部分海域鲍体镉(Cd)的质量分数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鲍体Cd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鲍体w(Cd)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0.88 mg.kg-1,变化范围为0.06~2.02 mg.kg-1,其中广东、福建、山东和辽宁海域鲍体w(Cd)分别为(0.42±0.21)mg.kg-1、(0.61±0.27)mg.kg-1、(1.21±0.35)mg.kg-1和(1.52±0.20)mg.kg-1,不同海域鲍体w(Cd)差异显著(P<0.05)。2)鲍体w(Cd)高于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海洋生物,与贝类产品w(Cd)相当;鲍体w(Cd)与栖息环境中Cd的污染程度有密切关系。3)鲍体Cd对人体的致癌性年风险指数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风险水平,通过鲍膳食途径的人体Cd暴露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推荐值。研究结果对于鲍的健康养殖和安全消费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地理群体魁蚶杂交受精过程的荧光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韩国统营海区的雌性魁蚶为母本、中国长岛海区雄性魁蚶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精,运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两群体魁蚶杂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统计了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畸形率。结果表明,中国魁蚶的精子能够顺利进入韩国魁蚶卵细胞,并激活成熟分裂活动,随后卵细胞相继排放出两个极体,之后雌、雄原核形成,两原核相互靠近并完成联合形成合子,启动有丝分裂开始胚胎早期发育,胚胎能够顺利发育至D形幼虫;受精率为92%,胚胎畸形率为23.5%,相对较高的畸形率可能由于多精入卵导致染色体分离紊乱所致。


pH、氨氮胁迫对中国对虾HSP90基因表达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pH、氨氮胁迫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HSP90基因时空表达的影响。分别将中国对虾暴露于pH 7.0、9.0的水体中148h和不同氨氮浓度的水体中96h,结果表明,pH(7.0,9.0)胁迫条件下中国对虾鳃、肌肉和血细胞HSP90基因表达均上调,肝胰腺HSP90基因表达对两种pH胁迫差异明显:pH 7.0胁迫条件下,HSP90基因表达3h达峰值后明显降低;pH 9.0胁迫时,HSP90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整个胁迫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国对虾肝胰腺组织是高pH胁迫的响应器官。6mg/L氨氮浓度组鳃和肌肉组织HSP90基因表达水平24h达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组的5.46和1.55倍;各胁迫组肝胰腺和血细胞HSP90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于6h和48h达到最高值,为对照组的1.33~2.08倍和2.20~5.45倍。肝胰腺组织对氨氮胁迫表现敏感,短时间内(6h)通过上调HSP90基因表达水平保护细胞;鳃组织HSP90基因表达波动范围最大,说明鳃组织需要更高表达量的HSP90保护细胞。当氨氮浓度持续48~96h维持在2~6mg/L,各组织HSP90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