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计算机在浙江省大麦和小麦赤霉病测报上的应用研究概况
《农业网络信息 》 1987
摘要:本项目为"六五"期间国家科委和浙江省科委下达的攻关任务.如期完成后,于1986年6月和8月分别获得了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电子计算机应用展览项目一等奖和农牧渔业部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大麦和小麦赤霉病预测的准确性,以达到减少喷药次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提高产量的目的,本课题在1980~1983年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于1984~1987年继续承担国家科委和浙江省科委下达的攻关任务.这4年间,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


甘薯早熟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1987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形势的好转,在以甘薯为主粮的地区"红薯半年粮"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甘薯在主粮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而改为辅助粮食或工业原燃;从自给性生产转向商品性生产。选用早熟品种早期提供的商品薯远远超过同期收获的晚熟品种,而能获取较高的产值;农业结构的调整也要求缩短每熟作物的生长期,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益;在灾害年份和存在粮食危机的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种植早熟品种可以在较短时期生产较多的干物质,尽快解决粮食饲料供应紧张问题。因此近年来我国和亚太地区、热带非洲各主要甘薯生产国都把选育早熟品种作为重要的甘薯育种目标。


棉籽壳生料箱栽金针菇工艺
《食用菌 》 1987
摘要:金针菇营养丰富,颇为畅销。一般是用熟料瓶栽法,工艺复杂,耗能多,成本高,产量低。也有用大床栽培,但占地多,易污染,技术难度大。为此,笔者于1985~86年冬春进行了棉籽壳生料箱栽试验,获得了可喜效果,现将栽培工艺概述如下。


希蒙得木播种育苗试验初探
《浙江林业科技 》 1987
摘要:希蒙得木(Simmondsia chinensis(Link)Schneider),俗称浩浩巴(Hohoba),油油巴(Jojoba)等,为希蒙得本科多年生常绿灌木,原产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荒漠地带,其经济寿命长达100年以上。由于长期在恶劣环境中生活,它已适应了干旱(年雨


不同桑品种桑瘿蚊为害率的调查
《江苏蚕业 》 1987
摘要:桑瘿蚊的为害程度与桑品种、养成型式以及桑园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对现行桑品种嫁接桑与草桑桑瘿蚊被害情况的差异,以及桑树养成型式与桑园管理对桑瘿蚊被害率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一、调查方法1986年10月3~4日在临安县于潜区董村、柴村、对石里山坞调查。选择受桑瘿蚊为害的不同类型的桑地,


甜椒结果部位对其种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种子 》 1987
摘要:甜椒(Capsicum annuunl L)是一种广泛栽培的蔬菜,其食用部位为果实。在杭州由于其种子繁殖困难、质量差等原因,长期以来,种子依靠外调来解决,因而种子质量难以保证而影响了其发展。有关甜椒种子质量问题,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并对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措施也进行了研究。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甜椒结果部位对其种子数量及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以便为今后的良种繁育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猪瘦肉量估测方法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1987
摘要:以活重90千克左右的60头二元杂种和10头三元杂种猪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臀中肌和肱三头肌重量作自变量,胴体瘦肉量作应变量,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各个自变量对应变量的通径系数,建立六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通过统计检验,剔除作用较小的自变量,最后建立了R=0.9,Sy.123=0.05326的“最优”三元回归方程: Y=5548.625+5.457X_1+6.077X_2+10.341X_3 X_1-股四头肌重,克;X_2-臀中肌重,克;X_3-半腱肌重,克。 经过对72头二元杂种,85头三元杂种猪验证,前者平均误差为3.16%,后者为4.15%,而且简易省时,证明是一个简易、准确、适用面较广的估测胴体瘦肉量的方法。


颗粒饲料喂长毛兔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颗粒饲料喂兔具有适口性好,饲料浪费少,营养比较全面,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等优点。畜牧业发达国家于六十年代已普遍应用,而我国至今仍在试用阶段。为进一步明确在我国饲养条件下颗粒饲料对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于1984年7月至9月在镇海县畜牧场兔场进行了试验。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1.试兔:选自浙江省长毛兔选育协作组所属选育群德系安哥拉兔一世代107日龄(±7天)青年兔50只供试。 2.饲料:混合精料分颗粒料与粉料二种,其配合比例均相同(表1)。颗粒饲料采用浙江省嵊县饲


叶面喷施氮磷钾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 》 1987
摘要:杂交水稻根系活力与产量密切相关。在生育前、中期,它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后期下降幅度大,根系容易早衰。生育后期伤流强度的下降幅度与物质生产呈负相关。因此,维持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始穗期叶面喷施氮、磷、钾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措施。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材料。杂交水稻汕优6号于6月10日播种,7月 24日移栽于盆钵中(内径27厘米,高 31厘米)。每盆装土15千克,种 4丛,插单本。土壤含有机质0.744%,全氮0.045%,水解氮50ppm,全磷(P2O5)0.24%,速效磷54ppm,速效钾56ppm,pH8.2。基肥每盆施菜饼5克,尿素0.9克,过磷酸钙2.6克,氯化钾1.3克。 7月 30日施尿素0.6克,氯化钾0.5克。8月27日施尿素0.3克。 8月31日(始穗期)分别用N( l%尿素)、 P( l%NaH。PO。)、 K( l%KCI)、 PK(0.2%KH。PO.)、 NPK( 1%尿素十0.2%KH。PO.), M各加豆滴Tween—80作表面活性剂,进行叶面喷施。以喷自来水作对照。每盆喷10毫升,4次重复,共24盆。 9月 3日以同样方式再喷一次。次日起开始取样分析,以后每隔15天取样一次。 2.测试方法 (1)伤流强度的测定:剪去地上部 。万戈江同志参加游离氨基酸测试工作,特此致谢.后,用微量吸液器吸取伤流液,以伤流液多少表示伤流强度的强弱。 (2)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用LK—44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3)剑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按陈福明的方法进行。 (4)剑叶含氮量的测定:用凯氏法进行。以上测试重复三次。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处理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1)对伤流强度的影响。杂交水稻抽穗后,根系伤流强度逐渐下降(图1),抽穗期,抽穗后15天和 30天的伤流强度分别为4.0,2.0和0.3毫升/盆·小时。表明抽穗后根系的吸收和输导能力下降。始穗期用N、P、K根外追肥的结果表明:抽穗期伤流强度的变化都不明显,但抽穗后15天N处理明显增加了根系伤流量,而以 NPK配合的效果最好。 P、 It、 P K处理的作用不明显。抽穗后30天,根系伤流强度已很低,但N、NPK处理的仍明显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N能提高根系伤流强度,而P、K作用不明显。 (2)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杂交水稻生育后期随着根系的衰老,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总量逐渐下降(图2),表明根系代谢活动能力F降。抽穗后15天和 30天的氨基酸含量分别为抽穗期的75%和67%。始穗期叶面喷施N、P、K后第4天就明显增加了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N、P、PK、NPK各处理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6%、4.99%、9.55%、19%。K的作用不明显。抽穗后15天各处理的影响更为明显。N、P、K、PK、NPK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增加27.65%、13.68%、6.92%、25.20%、38.60%。抽穗后30天各处理的影响已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始稳期喷施N、P、K能增加根系代谢机能,其作用大小顺序为NPK>N>PK>P>K。 2.不同处理对叶片衰老的影响 (1)对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从抽穗期开始,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图3),标志着植株的衰老,抽穗后15天、 30天和 45天(收割)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抽穗期的66.34%、33.01%和9.71%。始德期叶面喷施N、P、K的结果表明:N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其作用在抽穗后15天开始明显表现出来。而I‘、K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大,NFIt配合的效果最佳。 (2)对剑叶含氮量的影响。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含氮量变化如图4所示。随着叶片衰老,含氮量下降,抽穗后15天和30天剑叶含氮量分别为抽穗期的84.79%和55.66%。始穗期叶面喷施N、P、K的结果表明:N明显提高叶片含氮量,NPK处理作用最佳IP也能提高叶片含氮量,但作用不如NIK的作用最小。 始稳期叶面喷施N、P、K对产量的影响如表1所示。从增产效果看,施N最明显,P次之,而K的增产效果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上看,N提高了每穗粒数,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也均达到显著水平。P的作用主要增加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 三、讨论 杂交水稻需肥量大,但根系容易早衰,造成生育后期根系的吸收、合成能力下降,不能满足地上部生长发育的需要。本试验结果表明:始穗期叶面喷施N.P、K,能增加生育后期根系伤流强度和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根系吸收和代谢活动能力。能延缓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含氮量的下降,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生产和积累,提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童。这是生育后期根外追肥能增产的生理基础。 试验结果也表明:在始榻钢叮囫呗地N. P、 K后 3天,即已明显增加了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而对根系伤流强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氮量至抽穗后15天才有明显影响。这表明始穗期根外追肥首先改善根系合成代谢能力,随后逐渐使根系吸收能力得到改善,从而延缓地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含氮量的下降。 在本试验条件下,始穗期叶面喷施N对提高根系活力作用最大。所以N对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也最明显,增产作用也最大。可见高产水稻在生育后期特别要注意供应足够的N素,以维持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和光合能力,同化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叶面喷施P对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与N有类似的效应,但作用比N小,增产效果也不如N。其增产原因是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K的效果没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与施K水平高(全生育期施KCI相当于20千克/亩)有关。叶面喷施氮磷钾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马跃芳$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生理组 @陆定志$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生理组


多熟制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演变及其管理
《中国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在浙江省主要的四大农区的10个地点进行的不同类型稻田多熟制定位试验(1978-1984)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耕作培肥条件下,稻田多熟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每年每公顷15吨),同时土壤把力保持平衡;(2)在集约耕作培肥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还可得到相应培育;(3)在本试验条件下稻田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平衡的总趋势是氮磷显著盈余而钾素接近缺亏;(4)稻田多熟制中冬作物营养主要依赖肥料,而水稻的养分则主要源于土壤,必须根据此项特性指导施肥;(5)在多熟制稻田中,即使短期不施有机肥也会导致土壤腐殖质活性下降。维持土壤有机碳平衡的有机物用量下限为每年每亩1,200公斤,而维持年亩产1,000公斤的有机物用量为每年每亩2.25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