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酶法制备黑小麦麸皮阿魏酰低聚木糖的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黑小麦麸皮阿魏酰低聚木糖(FOs)的酶法制备工艺。用木聚糖酶酶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制备FOs,通过HPLC分析方法,并结合双波长法和薄层层析法对FOs的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在加酶量、反应时间、p H、温度4个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中心旋转设计,以FOs浓度为响应值,使用响应面分析法对FOs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加酶量15.5 mg/L,酶解时间22 h,温度46℃,p H4.8,在此条件下,FOs的浓度为0.4913 mmol/L。薄层层析和HPLC分析结果表明,酶解液中的低聚糖含有结合态阿魏酸,是阿魏酰低聚木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猪嗜血杆菌对猪肺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副猪嗜血杆菌对猪肺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试验采用CCK-8分析副猪嗜血杆菌HS1075与猪肺泡上皮细胞SJPL共孵育后细胞活力,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GSH-Px、i NOS、MDA、NO、ROS、SOD和T-AOC变化,利用荧光酶标仪观察细胞ROS水平,利用LDH试剂盒检测细胞LDH水平;并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IL-1β、IL-4、IL-6、IL-10、IL-12、TNF-α和TGF-β水平。结果表明:随着孵育时间延长,导致i NOS、MDA、NO和ROS氧化水平以及LDH水平逐渐升高,而GSH-Px、SOD和T-AOC抗氧化水平逐渐降低;猪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IL-1β、IL-6、IL-12和TNF-α水平逐渐升高,而IL-4、IL-10和TGF-β逐渐降低。说明副猪嗜血杆菌可诱导猪肺泡上皮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影响细胞因子分泌。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猪肺泡上皮细胞 损伤 氧化应激 细胞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温室气体交换及其综合增温潜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玉米轮作农田N_2O、CO_2和CH4等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有助于科学评价农业管理措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的作用,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依据。基于2001年开始的位于华北太行山前平原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08年10月冬小麦播种时开始,连续两个作物轮作年动态监测了秸秆整秸覆盖免耕播种(M1)、秸秆粉碎覆盖免耕(M2)、秸秆粉碎还田旋耕(X)、秸秆粉碎还田深翻耕(F)和无秸秆还田深翻耕(CK,代表传统耕作方式)5种情况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N_2O、CO_2和CH4排放通量,并估算其排放总量。试验期间同步记录每项农事活动机械燃油量、灌溉耗电量、施肥量,依据燃油、耗电和单位肥料量的碳排放系数统一转换为等碳当量,测定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估算农田碳截存量,根据每个分支项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估算了5个处理的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是N2O和CO2的排放源,是CH4的吸收汇,每年M1、M2、X、F和CK农田土壤N2O排放总量依次为2.06 kg(N_2O-N)·hm~(-2)、2.28 kg(N_2O-N)·hm~(-2)、2.54 kg(N_2O-N)·hm~(-2)、3.87 kg(N2O-N)·hm~(-2)和2.29 kg(N2O-N)·hm~(-2),CO_2排放总量依次为6904 kg(CO_2-C)·hm~(-2)、7 351 kg(CO2-C)·hm~(-2)、8 873 kg(CO_2-C)·hm~(-2)、9 065 kg(CO2-C)·hm~(-2)和7 425 kg(CO2-C)·hm~(-2),CH4吸收量依次为2.50 kg(CH4-C)·hm~(-2)、1.77 kg(CH4-C)·hm~(-2)、1.33 kg(CH4-C)·hm~(-2)、1.38 kg(CH4-C)·hm~(-2)和1.57kg(CH4-C)·hm~(-2)。M1和M2处理农田生态系统综合增温潜势(GWP)均为负值,表明免耕情况下农田生态系统为大气的碳汇,去除农事活动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等当量碳,每年农田生态系统净截留碳947~1 070 kg(C)·hm~(-2);其他处理农田生态系统的GWP值均为正值,表明温室气体是由系统向大气排放,CK、F和X每年向大气分别排放等当量碳3 364 kg(C)·hm~(-2)、989 kg(C)·hm~(-2)和343 kg(C)·hm~(-2)。故华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是最优化的耕作措施,其温室效应相对较低,而又能保证较高的经济产量。
关键词: 耕作措施 秸秆还田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增温潜势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97号选育及其特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小麦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育种和生产需求,以临丰3号为母本,临优145为父本,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手段选育而成小麦新品种晋麦97号。试验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含有7个抗旱节水相关基因和10个与水分高效利用紧密连锁的标记。2013年、2014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4 546.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9.2%,株高75 cm左右,穗长7 cm左右,千粒重41 g,生育期236~240 d,粗蛋白18.09%、湿面筋37.9%、Zeleny沉淀值43.0 m L,抗旱性好品质优。由此可知,品种晋麦97号适宜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渭北旱塬等黄淮旱地麦区引种种植。本研究解析了晋麦97号育种策略,对黄淮旱地小麦育种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培育突破性旱地小麦新品种提供有益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肥减施对玉米根系生长及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我国农业过量和不合理施用磷肥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磷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也造成潜在威胁。研究减少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根系形态及根际中磷转化特征的影响,为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技术基础。【方法】在河北省衡水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连续三年进行了田间试验,在冬小麦季设置4个P_2O_5用量处理:0、112.5、150.0、187.5 kg/hm~2,收获后在原处理小区免耕播种夏玉米。利用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获取根长、直径等数据,测定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和地上部磷含量及根际土壤中磷形态等指标。【结果】与农民习惯磷肥用量(P_2O_5187.5 kg/hm~2)相比,3年磷肥用量减施20%~40%处理(P_2O_5150和112.5kg/hm~2),玉米籽粒产量、根系长度与直径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尚未发生明显变化。但3年不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有效形态磷含量和玉米籽粒产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和2010年玉米收获期,不施磷肥处理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2008年玉米苗期和收获期土壤有机磷分组中,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磷肥减施20%~40%处理苗期根际中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组研究发现:从玉米苗期到收获期,各磷肥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Ca_2-P下降明显;而不同磷肥处理间土壤中Ca_(10)-P、Ca_8-P、O-P(闭蓄态磷)、Al-P和Fe-P含量差异不显著。减施磷肥处理2008年玉米苗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P含量较非根际土壤高;与习惯施肥量相比,磷肥减施未明显降低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结论】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种植体系下,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地区,连续3年将小麦季磷肥的习惯用量减少20%~40%,对夏玉米产量、根系形态以及根际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影响尚不明显,因此,该地区磷肥施用量可从习惯用量的P_2O_5180 kg/hm~2减至112.5 kg/hm~2。
核桃新品种‘早薄丰1号’的选育
《中国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早薄丰1号’是核桃品种‘金薄香8号’实生后代。坚果长卵圆形,平均单果重12.17 g,浅褐色,两头尖,缝合线明显;壳厚0.97 mm,单仁重6.85 g,果仁淡黄色,果仁饱满,质地致密,果肉乳白色,肉质细腻,香味浓,品质佳,出仁率56.28%;早实、丰产性好,较抗旱,耐寒,每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产仁量0.20 kg(国家标准为0.15 kg/m2);在山西省晋中地区,果实9月上旬成熟。2016年1月通过山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核桃 品种 ‘早薄丰1号’ ‘金薄香8号’ 早果 薄壳 丰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硫石膏对重度苏打盐化土中主要离子淋洗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土柱室内淋洗的方法,研究土壤施加不同量(0g/kg,5.5g/kg,11g/kg,22g/kg,33g/kg)的脱硫石膏后,土壤淋洗液中4种盐基离子(Na~+、Ca~(2+)、CO_3~(2-)、SO_4~(2-))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大同苏打盐化土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淋洗液中Na~+淋洗量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CO_3~(2-)淋洗量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Ca~(2+)、SO_4~(2-)淋洗量在30d出现峰值,淋洗液pH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四大离子和pH随时间变化显示了苏打盐化土脱盐的过程。在5.5~22g/kg范围内,30d以前,随着土壤脱硫石膏用量逐渐增加,4种盐基离子的淋洗量均逐渐升高;30d以后,随着土壤脱硫石膏用量逐渐增加,4种盐基离子的淋洗量均逐渐降低。此外,和对照相比,施入脱硫石膏能提高苏打盐化土的导水能力。在试验范围内,22g/kg脱硫石膏用量的改良淋洗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畜牧与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查清山西省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情况,对山西11个地市的30个规模化猪场的仔猪腹泻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采集的253份病料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检测。结果:共有5 158窝、52 533头仔猪发生腹泻,死亡40 059头,死亡率为76.25%;病料检测PEDV阳性率为73.26%,TGEV阳性率为7.36%。表明山西省猪群发生的腹泻,主要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风化煤对苏打盐化土盐分运移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山西省大同盆地中度苏打盐化土,利用山西灵石风化煤作为改良材料,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和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风化煤不同施用量对苏打盐化土的pH、电导率(EC)、水溶性全盐量、水溶性Na~+的影响,以及风化煤对水溶性全盐量、水溶性Na~+在土壤中运移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培养试验发现15g/kg的风化煤处理的效果最佳,pH和碱化度(ESP)分别降低4.1%和34.6%。通过风化煤和纯水淋洗的共同作用下,试验中5个处理土壤0—10cm的pH值分别降低3.0%,7.2%,9.6%,10.6%和9.1%。风化煤15g/kg的处理,使0—10cm土壤中盐分占总盐分的比例从39.0%下降到11.8%。15g/kg的处理,能降低土壤中28.4%水溶性Na~+。结果表明,在大同盆地苏打盐化土改良,风化煤能有效降低土壤表层pH、水溶性盐分和水溶性Na~+,最佳用量是15g/kg。
关键词: 苏打盐化土 风化煤 水溶性钠 水溶性盐分 大同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播种至越冬期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起身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但有效穗数、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起身至拔节期降水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年降水量是决定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产量72%的变异。降水变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适中、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新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