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辣椒新品种陇椒9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陇椒9号是以2009A27为母本,以2009A15为父本配制的螺丝椒一代杂种。熟性早,果实羊角形,果色绿,果面皱,果长28cm,果肩宽3.5cm,果肉厚0.3cm,单果质量69g,味辣,商品性好,抗疫病。每667m2产量4500kg左右,适宜西北地区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关键词: 辣椒 陇椒9号 一代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光下不同铵硝配比氮素对大白菜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Olsson]中结球小的类型‘金娃娃’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正常光(200μmol·m~(-2)·s~(~(-1)))和弱光(100μmol·m~(-2)·s~(-1))下营养液中不同铵硝配比(0︰100、10︰90、15︰85和25︰75;总N浓度为5 mmol·L~(-1))氮素对幼苗生长以及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处理14 d后,正常光下,铵硝配比15︰85的处理植株长势最佳,较全硝态氮处理叶面积、株幅、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3.8%、30.5%、77.9%和72.9%。弱光抑制了幼苗的生长,植株叶面积、株幅和干鲜质量均低于正常光下生长的植株。弱光下幼苗叶片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升高,植株遭受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铵硝配比10︰90处理较全硝态氮处理相比,植株叶面积、株幅、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0.4%、14.9%、55.9%和36.5%,而且显著提高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MDA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有效地抑制了膜脂过氧化。正常光条件下,铵硝配比为15︰85时植株长势最佳;弱光下,铵硝配比为10︰90时植株长势最佳,可降低膜脂过氧化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进而提高幼苗耐弱光性。

关键词: 大白菜 铵硝配比 光照强度 渗透调节 抗氧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和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对河西绿洲灌区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及其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当地玉米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早晨8∶00左右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在傍晚8∶00左右可以减缓土壤温度降低,其中翻压带膜还田时,秸秆还田层的日均相对湿度、最大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均高于覆盖带膜还田,但是相对湿度的日较差却低于覆盖带膜还田。同时,还田层的日最低温度高于覆盖带膜还田,而日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却低于覆盖带膜还田。还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是还田秸秆腐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还田层的温度影响最大,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其次。秸秆覆盖带膜还田时,还田层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还田秸秆的腐解起主要作用,腐解时间起次要作用。秸秆翻压带膜还田时,还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三者对还田秸秆的腐解率均起主要作用。翻压带膜还田30天进入秸秆腐解高峰期,月腐解率达15%~16%,覆盖带膜还田60天进入腐解高峰期,月腐解率达11%~16%。经过180天的腐解后,翻压带膜还田的秸秆累积腐解率为72.5%,覆盖带膜还田秸秆的累积腐解率为56.0%。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秸秆带膜还田时,翻压带膜还田要好于覆盖带膜还田。

关键词: 带膜还田 玉米秸秆 腐解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通径分析 河西绿洲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黄冠梨褐心病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黄冠梨果实贮藏期,抑制褐心病,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期间(20℃)褐心病及相关品质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5μL/L的1-MCP处理能极显著(p<0.01)降低果实贮藏期间的褐心病发病率与发病指数,贮藏30 d时,1-MCP处理黄冠梨果实褐心病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为12.82%和0.09,比对照低88.59%和88.92%,同时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保持果实硬度,并能有效降低果心PPO活性与MDA、H2O2含量,提高总酚含量和SOD、POD活性,减缓黄冠梨果心褐变反应。综上所述,1-MCP处理可以有效抑制黄冠梨常温贮藏期间褐心病的发生。

关键词: 黄冠梨 1-甲基环丙烯 褐心病 果实品质 常温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2—201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和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变异动态和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为病害流行预测、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02—2014年从陕西省8个市(区)的28个县(区)和毗邻的甘肃省、四川省和湖北省部分地区共采集鉴定小麦条锈菌标样2 779份,监测到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45个,其中,CYR33和CYR32为目前陕西省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新致病类型G22-9和G22-14虽然目前出现频率不高,但对贵农系列、92R系列以及Moro均有毒性,且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小麦条锈菌群体中Hybrid46致病类群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绝对优势,这与我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单一化有较大关系,应加强开发和利用新的、多元化的抗源材料。对2 952份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病性测试结果表明,其整体抗性水平呈上升趋势。综合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抗病性分析结果,目前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应以抗CYR33和CYR32为主,同时注意对G22-9和G22-14的抗病性研究。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监测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民勤酿酒葡萄应用防寒被越冬试验

中国果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甘肃省民勤县栽培的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研究防寒被覆盖下的土壤环境及对酿酒葡萄植株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埋土越冬相比较,从12月至次年2月,防寒被覆盖能大幅提高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3—4月防寒被覆盖的地温升高缓慢,这种效果有利于前期避免植株冻害发生,后期延迟植株发芽;防寒被覆盖下深层的地温、土壤含水率升高,使枝条含水率提高,有助于枝条安全越冬;同时枝条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及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说明其受低温胁迫程度低。总之,防寒被覆盖为酿酒葡萄提供一个更好的土壤温湿度环境,有利于植株安全越冬。

关键词: 酿酒葡萄 越冬 防寒被 土壤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百合-土壤体系中镉、铅和汞的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靶标危害系数法对甘肃省传统食用百合产区食用百合-土壤中重金属镉(Cd)、铅(Pb)和汞(Hg)进行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与1993年甘肃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种植食用百合的土壤中Cd、Pb和Hg含量有明显增加现象,分别提高了1.82、0.27、1.71倍,但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以NY/T 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作为参比值,研究区域食用百合土壤重金属Cd、Pb和Hg的平均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18.25、2.78、5.19,均小于40,风险级别为A级,生态危害程度较低;以1993年甘肃省土壤环境重金属背景值为参照值评价,百合土壤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是Cd>Hg>Pb,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主要是镉,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B级,属于中等水平;食用百合Cd、Pb和Hg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131、0.003和0.022;食用百合Cd、Pb和Hg的靶标危害系数,即食用风险值低于1,重金属未超标的百合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关键词: 食用百合-土壤体系 重金属 富集 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离体再生体系建立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高速豌豆诱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率,建立豌豆高效离体再生体系.【方法】以半无叶型豌豆品种‘陇豌1号’和蔓生型豌豆品种‘S3008’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培养基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陇豌1号’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较高,分别达到88.7%和76.7%,‘S3008’茎段最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分别为86.7%和74.7%.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是MS+2mg/L TDZ+0.2mg/L 2,4-D;诱导不定芽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MS+2mg/L TDZ+1mg/L 6-BA,平均不定芽数为4.3;在不定芽诱导生根培养基(1/2MS+20g/L蔗糖+1.5mg/L ABT)上,生根率为74.0%,移栽后再生植株成活率达86.0%.两个豌豆品种都能得到再生植株且繁殖系数高.【结论】本培养体系适宜豌豆离体再生.通过染色体分析,再生植株染色体数和供体亲本材料一致,初步表明再生植株遗传稳定.

关键词: 豌豆 茎段 愈伤组织 离体再生 染色体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兰州桃园主要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

中国果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明确了甘肃省兰州市桃园的主要病害有桃细菌性穿孔病、桃炭疽病、桃黑星病和桃树流胶病,主要害虫有蚜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桑白蚧、桃红颈天牛和螨类。对桃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了兰州市桃园主要病虫害的农业、物理、生物以及化学药剂等无公害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 桃园 病虫害 无公害 综合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际分隔对玉米/豌豆间作种间竞争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豌豆间作条件下,两种施氮水平(0、0.15 g·kg~(-1))及三种分隔方式(不分隔、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对玉米、豌豆生长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豌豆间作后对玉米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整个生育期,玉米生物量的增加量随着豌豆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豌豆苗期、豌豆结荚初期、豌豆收获期玉米的生物量在不施氮肥条件下分别增加:28.5%、32.8%、48.7%;在施氮0.15 g·kg~(-1)时分别增加-8.6%、8.1%、63.2%。在玉米豌豆间作体系中三种分隔方式玉米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单作;在不施氮肥时,间作后豌豆苗期生物量与单作相比增加显著,增加幅度达35.8%;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间作豌豆的生物量增加幅度随着降低,到豌豆收获期与单作豌豆相比差异不显著。收获时三种分隔方式豌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塑料膜分隔>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单作;在施氮肥时,随着玉米的生长间作豌豆与单作豌豆相比显著减产,收获时三种分隔方式对豌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单作>间作不分隔。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豌豆的结瘤数;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条件下,碗豆的结瘤数分别增加120%、82.5%、22.5%。

关键词: 间作 玉米/豌豆 根际分隔 种间竞争 固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