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旱地玉米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核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一膜二年用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旱地玉米产量及土壤水热效应的影响,于2014年4-9月在陇东旱塬区进行地膜再利用试验,设一膜二年用(T1)和春翻耕覆新膜(T2)2个处理,研究耕作栽培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栽培方式间T2土壤温度在5~25 cm土层均高于T1,在早晨8点,由表层向下,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13点和18点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沿土层深度方向,深度增加则土壤温度变化趋于平缓;大气温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5~15 cm土层,对20~25 cm土层温度影响很小。T2产量较T1增加了11.4%,差异极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变化一致。T2优化了玉米农艺性状,使干物质积累增加,尤其是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百粒重显著增加。耗水量T1高于T2,收获期0~14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T1较T2低7.32%。虽然T1较T2产量极显著减少,但T1投入低,经济效益相比T2提高了885元·hm-2,增加了4.17%。因此,一膜二年用耕作栽培模式具有投入少、省工省劳、投产比和地膜利用率高的特征,是陇东旱塬区一种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关键词: 留膜留茬 免耕直播栽培 春玉米 产量 水热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引进酿造专用啤酒大麦产量及品质综合分析

中国酿造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对8种引进的美国啤酒大麦及当地主栽甘啤4号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及品质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生育期除MERIT品种外,其余均较对照甘啤4号早熟,株高整体较高,穗长较短,二棱品种分蘖成穗数高;所有参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千粒质量、饱满度、发芽率均达国家优级标准(蛋白质含量10.0%~12.5%、千粒质量≥37g、饱满度≥80%、发芽率≥97%);各品种麦芽的水分、细粉浸出率、α-氨基氮、黏度、糖化力均达到国家优级标准(麦芽水分≤5.0%、细粉浸出率≥79%、α-氨基酸态氮≥150 mg/kg,黏度≤1.60 mPa·s,糖化力≥260 WK)。大麦品种Z090M066M平均产量9 466.31 kg/hm~2,位居参试品种第一位;但参试品种均出现条纹病。综合分析,Z090M066M可以进行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

关键词: 啤酒大麦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覆膜种植模式对产量、水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不同地膜覆盖技术的适应性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4-2015年,在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露地穴播(CK1)、全膜覆土穴播(T1)、旧膜重复利用穴播(T2)、膜侧条播(T3)、露地条播(CK2)5种栽培模式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胡麻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种植模式促进胡麻出苗提前并缩短其生育期0~7d,干旱年份(2015年)较正常年份(2014年)覆膜促熟效应减弱。T1和T2处理两年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和T3处理。T1和T2处理不同年份下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经济效益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在两年的收益率中稳居第一和第二位,增收效果显著。因此认为全膜覆土穴播和旧膜重复利用穴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胡麻适宜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 胡麻(油用亚麻) 种植模式 地膜覆盖技术 产量性状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不同树形冠层结构对‘早酥’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早酥’梨适宜栽培树形及树体结构。【方法】以不同树形‘早酥’梨为试材,应用CI-110冠层分析仪和树体调查法对比研究3种树形树体枝类组成和冠层结构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而筛选并确定经济效益较高的适宜树形。【结果】初果期圆柱形树体主干上直接着生枝组数量30~36个,666.7 m2枝量9.99万~10.4万个;圆柱形树体叶面积指数显著低于其他2种树形,直射透过系数最高,消光系数最低,使得中下部叶片可得到较好的光照;圆柱形树形的果实产量、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数值均显著高于细长纺锤形和对照。另外,冠层参数与品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叶面积系数与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初果期圆柱形冠层结构更合理,果实品质好,产量高,能尽早收回成本。

关键词: ‘早酥’梨 树形 冠层结构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桃新品种‘陇蜜12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蜜12号’是2001年以‘陇蜜9号’为母本、‘早霞露’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的早熟桃新品种。果实圆形,果顶平,两半部对称,平均单果质量126 g,大果质量186 g;完全成熟时果面全红,着鲜红色条纹或晕;果肉乳白色,肉质为硬溶质,耐贮运。果实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果实水分含量88.5%,可溶性糖含量8.44 g·100 g-1,有机酸含量0.16 mg·100 g-1,维生素C含量4.5 mg·100 g-1,品质优良。黏核。花蔷薇形,花粉多,自花结实。在兰州安宁区6月下旬成熟,果实生育期70 d左右。

关键词: 新品种 ‘陇蜜12号’ 早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微生物学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产孢量等表型特征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为多主棒孢霉侵染引起的黄瓜叶斑病和茎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温度梯度法测定病菌适宜生长温度;采用PDA培养基25°C黑暗培养5 d和21 d,计测不同表型菌株单位面积产孢量;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不同表型菌株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C;在PDA平板25°C黑暗培养5 d,气生菌丝稀少型菌株cu-4、cu-5即大量产孢,产孢量明显多于气生菌丝丰茂型菌株;在试验浓度下,5个试验菌株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依次为:代森锰锌>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速克灵>百菌清>嘧菌酯>多菌灵。【结论】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在适宜生长温度、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试验浓度下,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极低(抑制率<40%),这2种杀菌剂已失去对该地区黄瓜褐斑病的防控作用。

关键词: 多主棒孢霉 表型特征 杀菌剂 黄瓜 褐斑病 茎疫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撂荒地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K和nirS丰度动态

草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K和nirS)遗传特异性片段,研究了草原撂荒地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随着撂荒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轻度放牧草原和3种不同撂荒时间地的土壤中nirK基因型反硝化微生物丰度都显著高于nirS基因型反硝化微生物丰度(P<0.05)。土壤nirK及nirS基因型反硝化微生物丰度撂荒地和轻度放牧地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3种撂荒地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此外,这两种基因型反硝化微生物丰度之间有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01)。以上结果说明,nirK和nirS基因型反硝化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差异。

关键词: 反硝化微生物 nirK基因 nirS基因 撂荒地 轻度放牧草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在甘肃省的有效性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2007—2014年,对收集到的44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在甘肃省的不同生态区进行了成株期抗病性监测,结果表明:Pm1、Pm3、Pm5、Pm6、Pm7、Pm8、Pm23、Pm Era、Pm33在田间抗病性丧失,失去利用价值;Pm4a、Pm12、Pm13、Pm16、Pm18、Pm19、Pm2+Pm6、Pm4b+Pm5、Pm4+Pm8在各地田间抗病性分离,不宜应用或慎用;其余抗病基因(组合)在田间抗性表现较好,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充分加以利用。本研究还对抗病基因的来源及抗病基因下一步有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抗病基因 有效性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脱氧阿维菌素脲类及硫脲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

农药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构效关系为线索,根据类同合成法和活性官能团拼接策略,以阿维菌素为先导分子,在其4''-位引入硫脲或脲活性结构单元,合成了一系列酰基硫脲(9a~9o)和芳基脲(10a~10i)阿维菌素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衍生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杀活性,大部分化合物对甘蓝蚜的杀虫活性优于阿维菌素B1a,其中化合物9h对朱砂叶螨和甘蓝蚜的LC_(50)值分别为0.100和1.71μmol/L,表现出很高的毒杀活性,化合物9o对甘蓝蚜的毒性最高,LC_(50)值为1.13μmol/L。

关键词: 阿维菌素B1a 硫脲 合成 杀虫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9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 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300 kg·hm~(-2))对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三要素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越冬期分蘖数和春季总茎数,越冬期分蘖数最多降低24%,春季总茎数最大降幅为40.7%;秸秆覆盖导致单位面积穗数减少,平均降幅5.6%,但穗粒数有增加趋势,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略有降低。无论秸秆覆盖与否,小麦越冬期分蘖数、春季总茎数以及单位面积穗数均与施氮量呈抛物线的关系,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使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增幅接近70%;在供试条件下,秸秆覆盖无增产效应。相比秸秆覆盖,同样小麦产量水平下,常规栽培需氮肥较少。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冬小麦 施氮量 群体动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