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叶酸代谢途径folE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豆中的转化
《大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ol E基因是高叶酸调控基因,来源于细菌,已证明在西红柿等植物中,提高了叶酸含量。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法,将fol E基因在大豆受体材料Williams82中表达。共侵染了200个外植体,得到34株转化苗。通过对转化苗进行除草剂(135 mg·L-1)涂抹鉴定,获得14株除草剂抗性转化苗。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2株为阳性。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fol E全长c DNA已成功插入到大豆基因组中,并得到2个单拷贝株系。


吉林省极端严寒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估方法研究
《地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51~2013年最低气温资料和灰色关联度、气候倾向率、Gumbel极值分布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严寒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给出了严寒过程的等级评估指标和异常气候重现期指标,对2011~2013年的严寒过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吉林省严寒主要在冬季出现,在1月中旬前后达到峰值;中南部地区为严寒多发区,其它地区出现较少;吉林省年平均严寒发生次数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呈上升的趋势,东南部地区呈下降的趋势;吉林省严寒次数的阶段性变化明显,1951~1980年呈偏多的阶段,1981~2013年处于偏少阶段;吉林省严寒过程主要出现在1月;利用序位以及等级评估、异常气候重现期评估指标对严寒过程进行评估,可满足快速、及时评估的气象服务的需求。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黑土土壤有机碳对农田基础地力提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提升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和农田基础地力的差异。【方法】以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1989—2011年)资料为基础,采用DSSAT ver.4.0作物生长模型模拟:(1)CK(对照,不施肥);(2)NPK(施氮磷钾肥);(3)NPKM(有机肥+NPK化肥,M指有机肥);(4)l.5NPKM(NPKM处理的1.5倍);(5)NPKS(秸秆+NPK化肥,S指玉米秸秆)5种施肥方式下东北黑土区春玉米20年的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在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基础地力与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数量化关系。【结果】经过20年施肥管理,NPK、NPKM、1.5NPKM和NPKS施肥处理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分别增长了53.4%、78.0%、101.2%和69.4%,而CK处理的基础地力产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到2008年,1.5NPKM、NPKM、NPKS、NPK 4个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65.6%、65.1%、26.0%和21.7%,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提升了69.9%、44.2%、25.2%和16.7%。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春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每增加1 g·kg-1,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大约提高220 kg·hm-2。【结论】土壤有机碳是黑土区基础地力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机肥或秸秆与化肥配施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因而能有效提高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增加有机物料投入是黑土区农田基础地力培育的最佳施肥措施。
不同生态环境对郑单958部分数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郑单958为材料,对7个不同玉米DUS测试地点12个量测数量性状观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双标图分析,探索同一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DUS测试观测其量测数量性状表达变异的情况。结果表明,各个数量性状在年份间差异均不显著,地点间的差异明显高于年份间,部分性状达到极显著差异。雄穗最低位侧枝以上主轴长度和最高位侧枝以上主轴长度等2个性状最稳定,可被用作区分或描述品种的"可靠性状"。郑单958在高纬度地区具有表型值大、生育期长等特点,随着纬度降低各性状表型值有递减的趋势。抽穗期在杨凌、济南等中等纬度地区表现最短,即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最早,叶片宽度最窄。抽穗期等稳定性较差但较重要的性状适宜安排在该品种所在生态区的测试点进行测试。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性状的遗传分析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对构建的玉米常规自交系与单倍体诱导系杂交组合群体A(四-287×Y11)和两个单倍体诱导系杂交组合群体B(Y6×Y11)的F2世代的单倍体诱导性状的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体A的单倍体诱导性状遗传由两个主基因控制,表现加性-显性效应,遗传率达91.27%;群体B检测到1个主基因,表现加性-显性效应,遗传率为38.86%,群体B的诱导率遗传主要由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


美国玉米品种命名规则探析及启迪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品种是种子企业的生命线,品种名称也就逐步构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系统持续的品种命名系统,难以打造出知名企业品牌,也会导致销售混乱及统计模糊。本文对中、美两国种业农作物品种命名规则进行分析与探讨,分析美国品种命名规则与经验,针对中国种业存在的问题,对玉米审定品种、参试组合、成型自交系的命名规则提出建议。


利用赤眼蜂和白僵菌防治黏虫初步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赤眼蜂(Trichogramma)和白僵菌(Beauvenia bassiana)防治黏虫的效果做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的卵块寄生率在55.56%~77.78%之间,卵粒寄生率在14.24%~27.69%之间。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的卵块寄生率在66.67%~88.89%之间,卵粒寄生率在14.63~30.54之间。白僵菌的校正防效在20.75%~54.72%之间。


长期培肥我国典型黑土玉米氮肥效应的演变趋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依托中国东北典型农田设置的公主岭黑土长期培肥试验,研究长期培肥条件下黑土地区玉米产量和氮肥效应的时间演变趋势,阐明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指导我国建立长期培肥模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选择不同有机肥用量(M0、M30和M60)下不施肥处理(CK)、施氮肥(N)、施磷钾肥(PK)和平衡施肥(NPK),共计12个处理,研究长期培肥对玉米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当季利用率和氮肥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有机肥料和化肥(NPK)对玉米均具有显著增产效果,有机肥化肥配施可降低玉米产量的变异系数(CV)和提高可持续性指数(SYI)从而保证玉米的持续稳产高产。平衡施肥条件下的氮肥农学效率、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并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常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的土壤肥力得到显著提升,氮肥效应随时间演变趋势分别为变化不显著和显著降低趋势。氮肥利用率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相对较高的肥力条件下,黑土地区玉米氮肥效应呈显著下降或变化不显著的趋势将为高肥力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