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BH-3型玉米行间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玉米等行距留茬覆盖行间(沟台)互作种植模式的农艺要求,设计了2BH-3型行间播种机,可在行间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等作业。为了解决行间播种机纵向尺寸过大的问题,设计了多功能行走轮,可同时实现仿形、限深、传动、覆土、镇压和碎土等功能。应用EDEM软件对内倾面光滑和有"V"型凸起的行走轮镇压效果进行离散元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内倾面有"V"型凸起的行走轮接地压力更大,镇压过的土壤孔隙率相对缩小6.38%~6.9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的粒距合格率为89.8%,漏播率为2.3%,重播率为7.9%,种肥垂直距离为3.99 cm,排肥量不稳定性变异系数和各行不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2.35%和1.6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渗漏池法研究施肥对东北中部雨养区玉米氮素地下淋溶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2013年,对东北玉米土壤氮素地下淋溶年际发生规律和氮排放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淋溶年平均发生7~8次,受降雨影响较大,其中6月和7月的淋溶次数占全年的2/3。农田氮素淋溶排放强度年际间差异较大,最高值与最低值差8倍左右,农田本底(不施肥)流失量平均为5 kg/hm2,各施肥处理在4.53~7.17 kg/hm2,农田本底氮素流失70%以上,整体来看,北方农区氮素的地下淋溶强度不高,约占施氮量的5%左右,受降雨、施肥、土壤类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除遮阴后自然强光对小偃54和8602及其杂交后代光合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淮地区冬小麦生育后期常出现阴雨寡照及连阴骤晴等不良气候,本试验目的是阐明弱光逆境解除后自然强光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在抽穗至开花期对小偃54和8602及其杂交后代小偃81和212遮阴处理(约自然光40%),10 d后去除遮阴,测定恢复过程中亲本与杂交后代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等参数。去除遮阴初期,亲本与杂交后代都发生了光抑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a/b比值、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光系统II(PSII)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非光化学猝灭(NPQ)和电子传递到QA下游的概率(Ψo)都低于对照,并且随着去除遮阴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杂交后代小偃81在去除遮阴后比其2个亲本和另一杂交后代品系212具有相对更高的Pn、ΦPSII和Ψo,表明小偃81对环境光强变化的适应性优于其亲本,且相对较高的PSII光化学效率活性和稳定性是其在去除遮阴后拥有更高Pn的原因之一。小偃81更能适应黄淮地区小麦生育后期光照不足和连阴骤晴的不良气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供磷水平对水稻干物质累积、磷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吉林省水稻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依据产量(y,kg/hm2)与施磷量(x,kg/hm2)关系建立线性加平台方程得出最高产量的施磷量为106.7 kg/hm2,产量为10 687 kg/hm2。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和分配趋势一致,P120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于抽穗期后均为最大。施磷可显著提高茎鞘中磷素的转运量,P120处理茎鞘和叶片磷转运量、转运率、籽粒贡献率均为最大。水稻的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利用效率、磷肥当季回收率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的趋势。综合产量与效益、养分吸收及磷肥利用效率等因素,采用最佳经济磷肥用量134.0 kg/hm2较为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白粉病抗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小麦近缘物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新亚基和抗白粉病基因新类型,以小麦品种中国春和Alcedo(来自德国)为对照,对133份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和白粉病抗性调查。HMW-GS分析发现,25份材料与对照小麦的HMW-GS类型不同,其中,含外源染色体HMW-GS的有16份;亲本部分HMW-GS发生沉默的有2份;含外源染色体HMW-GS且亲本的部分HMW-GS发生沉默的有7份。在含外源HMW-GS的材料中,73.9%的HMW-GS来自于小麦近缘物种第1同源染色体,17.4%的HMW-GS来自第2、3和5同源染色体。白粉病抗性调查显示,尾状山羊草E#1、两芒山羊草2Mbi#1、沙融山羊草4Ssh#8、高大山羊草6Sl#3和簇毛麦5V#3S染色体上可能含有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值得进一步向小麦转育。本研究发现的新HMW-GS和潜在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为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小麦抗病育种与品质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麦育种 近缘物种染色体系 高分子谷蛋白亚基 白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薯1号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量试验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生产中主推品种"吉薯1号",采取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量配套栽培的种植方式,寻找"吉薯1号"最佳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吉薯1号"最佳组合为施肥量1000 kg/hm2、密度25 cm。产量比对照提高18.6%,纯收入比对照多6418.8元/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弹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大豆肽的制备能力鉴定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芽孢杆菌中克隆得到弹性蛋白酶并命名为TX1,并连入p EAZY E1载体,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AZY E1-TX1。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BL21后,经IPTG诱导基因表达。表达产物经Ni柱纯化后通过p H-stat测定其制备大豆肽的水解能力。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X1基因长度为1143bp,与Genbank上已报道序列(JQ305692.1)同源性最高为99.48%,产生的碱基突变不影响其氨基酸编码。蛋白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当IPTG浓度为0.3mmol·L-1,诱导4h蛋白表达量最高。经SDS-PAGE和Western分析结果表明,经Ni离子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量大小为39.4ku的弹性蛋白酶His-TX1。初步确定其在50℃、p H为7.4反应4h时的大豆肽水解率最高,达到14.5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云金芽胞杆菌一新菌株的鉴定及其杀虫活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离并鉴定对亚洲玉米螟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种,通过棋盘式采集法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土壤中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了形态、生化特性、伴孢晶体观察及基因型鉴定,并测定了其对3种鳞翅目害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显示: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为圆形、暗白色菌落,边缘不整齐,革兰氏染色阳性,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16S r DNA序列与苏云金芽胞杆菌属的NBRC 13865同源性达99%;该菌株为cry2+cry9复合基因型,编码氨基酸序列与Cry2Ab和Cry9Ea蛋白同源性分别为94%和99%,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命名为JN001。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性,以1.0×109个/m L菌体浓度接种3龄幼虫72 h后,其校正死亡率为95.06%,致死中浓度(LC50)为4.12×103个/m L菌体,而对斜纹夜蛾和粘虫毒性较弱,接种72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2.88%和7.34%。表明该菌株是1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新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苗后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表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苗后除草剂烟嘧磺隆和苞卫以及与阔草清、耕杰、溴苯腈混用可有效防除玉米田杂草,药后45 d杂草株防治效果在90.73%~95.30%,并具有一定增产作用,增产幅度23.92%~28.6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ZmSUT4-J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蔗糖转运蛋白负责蔗糖的跨膜运输,在韧皮部介导的源-库蔗糖运输以及库组织的蔗糖供给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从玉米自交系吉853中获得位于3号染色体上蔗糖转运蛋白(SUT4)的基因,命名为ZmSUT4-J,测序结果表明开放阅读框(ORF)1506bp,编码501个氨基酸,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借助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ZmSUT4的组织表达特异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验证其生物学功能,构建了适合玉米遗传转化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利用ZmSUT4基因开展玉米高产转基因育种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 蔗糖转运蛋白基因 组织特异性表达 植物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