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枯草芽孢杆菌JAASB4的安全性评价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全是对益生菌最基本的要求。新挖掘的益生菌菌株在商业化生产利用前,必须对菌株的安全性做出充分的评价。本文对新分离鉴定的枯草芽孢杆菌JAASB4菌株进行了经口急性毒性和菌株易位两项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菌株对各组实验小鼠的体重、行为、活动、饮食、粪便等体征各项指标均未产生明显异常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肝脏、脾脏的脏体比也无显著性差异,并且没有发生菌株易位现象,初步证明了枯草芽孢杆菌JAASB4的安全性。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安全性评价 经口急性毒性 菌株易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玉米中重金属累积规律及安全性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化肥(N、P、K)土壤中重金属(Ni、Cu、Zn、As、Pb)仅有少量残留或不残留;农家肥和化肥配施土壤中Cr、Cu、Zn、Cd、Pb出现了累积效应;单施用化肥增加了土壤中的Cr和Cd累积,随着有机肥料的施入使这两种重金属的风险加剧,特别是农家肥和化肥配施更进一步提高了重金属Cr、Cd以及Cu、Zn的风险。施肥可增加Ni、As、Pb在植株中的富集,减少Zn的吸收。单施化肥提高植物体Cd的富集,农家肥和化肥配施可减少Cr、Cu、Cd和Pb向植物体的富集。通过预测,化肥的使用短期内不会存在子粒中重金属超标的危险,农家肥和化肥混施条件下Cr、Zn、Cu超标的预防应该引起注意。

关键词: 重金属 施肥模式 富集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分蘖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东部湿润冷凉区,针对玉米分蘖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在5.24万~5.95万株/hm2密度下,剔除与保留分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生产中保留玉米的分蘖,对玉米收获的产量不产生影响,但更加利于提升该区域的玉米生产效率。

关键词: 润湿冷凉区 玉米 分蘖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与施氮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高密度下,产量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收获穗数实现的,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氮素不足及过量可使败育发生,秃尖增大;适量施氮(220 kg/hm2),可促进子粒发育,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

关键词: 密度 氮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源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微生物源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以化学制剂及清水处理为对照,配制一种微生物源几丁质酶为主成分的制剂对黄瓜白粉病进行防治,分别对黄瓜的白粉病发病率、根系活力,以及一系列生物性状和品质进行测定。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该制剂可通过破坏孢子细胞壁来抑制白粉病病原菌的繁殖。植物试验结果显示,微生物制剂处理白粉病发病率仅为8.77%,防效高达89.32%,远高于对照。微生物制剂处理增产15.7%,总氨基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和根系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该制剂可以有效抑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同时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良好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微生物制剂 黄瓜白粉病 微生物源杀菌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包装方式对贮藏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以延边黄牛腿肉为实验对象,采取托盘包装、真空包装和热收缩包装,(4±1)℃冷藏,通过检测蒸煮损失、pH、剪切力、表面颜色,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贮藏期间牛肉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和包装方式对延边黄牛肉品质影响显著(p<0.05),真空包装牛肉的pH上升速率较慢,表面颜色的稳定性好,真空包装保鲜效果最好,保质期可达21d,热收缩膜包装的牛肉保鲜效果次之,保质期为18d,而托盘包装的牛肉保质期仅为12d。

关键词: 包装方式 贮藏 延边黄牛肉 食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玉米新品种引种品比试验初报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吉单27、先玉335和郑单958等3个品种作对照,对从美国引进的5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吉单27,除Y1301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尽管所有品种的熟期均比先玉335和郑单958早,但是,除Y1301之外,其余4个品种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先玉335和郑单958,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证明引进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直接引入品种是可行的,但需进一步做多年多点鉴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引种 品比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草ISSR分子标记体系的确定及引物的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建立并优化适用于芒草的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进一步研究野生芒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吉林省采集的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为材料,采用单因子试验的方法研究模板DNA、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及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对PCR扩增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有模板DNA 40 ng,d NTPs 0.4 mmol/L,引物0.6μmol/L,Taq DNA聚合酶1.5 U。此外,筛选到10条扩增稳定、条带丰富的候选引物,并确定了各自的最佳退火温度。

关键词: 芒草 ISSR-PCR反应体系 单因子试验 引物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小毛霉凝乳酶基因定点突变及其酶学性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小毛霉凝乳酶具有很高的凝乳酶活力,是牛凝乳酶的潜在替代品,但由于微小毛霉凝乳酶蛋白水解活力过高,不利于干酪生产应用,所以本研究探索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对微小毛霉凝乳酶基因进行分子改造,降低其蛋白水解活力及热稳性,提高凝乳活力。结果表明,凝乳酶肽链第186位由甘氨酸(Gly)突变为天冬氨酸(Asp)(即G186D)后,突变子凝乳活力显著提高,热稳定性有所降低;13位点由谷氨酸(Glu)分别突变为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酰胺(Gln)(即E13D,E13Q)后,突变子蛋白水解活力明显降低,同时凝乳活力稍有降低;第101位点由甘氨酸(Ala)突变为苏氨酸(Thr)(即A101T),突变子凝乳活力稍有提高,水解活力及热稳定性没有明显变化。此外,双重突变子,即101位点和186位点同时突变的突变子(即A101T/G186D)表现型与186单位点突变相一致,凝乳活力显著提高,热稳定性显著降低;186位点和13位点同时突变的突变子G186D/E13D和G186D/E13Q与13位点单点突变相比,凝乳活力有所提高,水解活力显著降低。

关键词: 微小毛酶 凝乳酶 定点突变 酶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变化特征,以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硬度仪观测免耕(no-tillage,NT)、翻耕(plow tillage,PT)、间隔深松(spacing tillage,ST)和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硬度,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耕层0~25 cm土壤硬度,而土层>25~45 cm免耕硬度显著降低(P<0.05),但传统耕作硬度有增加趋势,间隔深松和翻耕硬度明显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随季节的推移呈波动性变化,0~25和>25~45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层明显低于下层(P<0.05),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前期随深度增加到20cm处呈垂直变化,而后期随深度增加呈反"S"型曲线变化;冻融交替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硬度,缓解冻融后土壤硬度,间隔深松降幅最大为148.97%,其次为免耕和翻耕,降幅分别为41.96%和58.44%,传统耕作降幅最小仅为3.38%。综合分析认为,间隔深松耕作是改善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耕作方法。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构建合理耕层和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壤 硬度 间隔深松 耕作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