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鸡粪与立茬还田配合应用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鸡粪与玉米秸秆立茬还田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5年的定位试验,测定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PH和玉米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鸡粪与秸秆立茬还田配合应用能够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提高PH值,达到培肥土壤的效果。与对照相比,T4(立茬还田+鸡粪30m~3/hm~2配合应用)培肥土壤效果最好增加玉米产量幅度最大,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和PH分别增加了0.29、0.08、3.59、3.50g/kg和0.24,平均增产18.5%。

关键词: 鸡粪 立茬还田 土壤养分 玉米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

玉米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产量、品种等方面分析2014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特点,提出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 玉米 高产竞赛 美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中部农田生态系统降雨湿沉降氮特征

土壤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气氮沉降作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大气湿沉降氮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以吉林省中部生态地区为例,通过研究该农区湿沉降氮的总体特征和输入氮相关参数(p H、总氮、铵氮、硝氮),明确了该区域大气湿沉降氮年际发生规律和季节分异特征,掌握了我省中部农区农田生态系统湿沉降氮的负荷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降雨年际间变异较大,极端年出现的频次高于平均年的频次,且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大降雨量集中6~9月,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2)降雨p H值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为6.91。降雨氮浓度变异系数较大,且总氮浓度超过入湖库水浓度(2 mg L-1)2倍多,而铵氮浓度介于地表水III类与IV类之间,是地下水质铵氮标准的4倍;(3)年均湿沉降总氮量为18.3 kg hm-2,无机氮的沉降量为10.3 kg hm-2,对总氮贡献率为57%;(4)氮沉降量与降雨量和氮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于湿沉降总氮来说,雨量的相关性好于浓度的相关性,而对于湿沉降的无机氮而言,浓度的相关性好于雨量的相关性。

关键词: 吉林省中部 农田生态系统 湿沉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JMJD1C对牛卵丘细胞H3K9me1、H3K9me2的去甲基化作用

中国兽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DM3家族成员中KDM3A、KDM3B能够特异性去除H3K9me1与H3K9me2的甲基化修饰,而JMJD1C作为KDM3家族成员之一,与KDM3A、KDM3B即JMJD1A、JMJD1B含有相似的Jmj C结构域,但JMJD1C是否也具有对H3K9的催化作用或活性一直不明确。本研究利用RNAi方法抑制JMJD1C的mRNA表达水平,随后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H3K9me1与H3K9me2的甲基化程度。结果表明,3T3-L1细胞和卵丘细胞中均存在JMJD1C的表达,并且存在H3K9me1与H3K9me2的甲基化修饰。通过siRNA对牛卵丘细胞中JMJD1C mRNA的表达进行成功抑制后,转染组JMJD1C的表达量明显下降,但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3K9me1、H3K9me2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即JMJD1C在mRNA水平上对去除H3K9me1与H3K9me2的甲基化修饰并无明显作用。

关键词: 牛卵丘细胞 JMJD1C 去甲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利用效率的研究

土壤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耕作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利用效率,2010~2013年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宽窄行深松25 cm(T1)和宽窄行深松35 cm(T2)和均匀垄(T3)三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动态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周年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即"大幅度变化期"、"平稳期"和"小幅度变化期"。大幅度变化期出现在4月末至8月末,小幅度变化期和平稳期受温度和降雪量的影响,不同年份长短不一。三年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T2和T1较T3高,T2比T1土壤含水量更高。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0~40 cm土壤含水量为"增加趋势"、40~60 cm土壤含水量为"维持较高",60~100 cm土壤含水量为"下降趋势"。宽窄行深松有利于保墒保苗,深松后T2比T1储水效果更好。T2和T1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T3提高17.4%和6.6%,T2土壤水分利用效果最好。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参去皮方法与质构特性关系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分析比较沙参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热烫去皮效果,通过TA.XT.Plus型物性分析仪对热烫去皮后的沙参进行压缩-穿刺实验,得到硬度、破坏应力、损失率和破坏变形量等参数。根据实验参数并结合感官评价,确定沙参最佳去皮条件为90℃热烫60s。

关键词: 沙参 热烫 硬度 破坏应力 损失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浆期模拟粘虫危害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粘虫不同危害程度下玉米"源库"变化特征规律、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贡献率以及虫害对玉米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利民33为试验材料,利用去叶留叶脉的方法对灌浆期粘虫不同危害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粘虫危害后造成"源""库"关系变化,玉米灌浆期不同部位叶以"穗三叶"对玉米籽粒库的贡献率较大,3个品种"穗三叶"平均贡献率达48.08%,其次是"穗三叶"上部2片叶、再次为玉米顶三叶。相关分析表明,粘虫咬食后"源"的减少率与玉米单株生产力减少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危害程度下,"穗三叶"以下叶片吃光(危害较轻)、整株剩顶5片叶(危害较重)、整株剩顶3片叶(危害严重)、整株叶片食完(危害特别严重)分别比对照(未咬食)降低4.22%,26.03%,39.26%,48.82%,粘虫咬食玉米减产幅度可达4.22%~48.82%。对梨树和农安两县市受粘虫危害的30个田间定位点统计,最高减产51.23%,平均减产20.83%,证明粘虫咬食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方差分析进一步证明,不同模拟处理、不同品种以及处理与品种交互作用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另外,粘虫危害可以影响玉米的商品品质,随着玉米源危害程度的加大,玉米籽粒中蛋白和淀粉含量比对照下降幅度较大,分别降低9.73%~15.91%和6.19%~11.11%,而脂肪含量变异相对较小。

关键词: 春玉米 粘虫 危害 模拟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养分吸收、转运及土壤氮素平衡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2~2013年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红光农场,选用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富优135和吉粳511为材料,设置施N 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水平。于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茎鞘、叶片和籽粒三部分,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转运、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及各养分吸收、转运与产量间的关系。水稻移栽前和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每20 cm为一层(共5层),测定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并根据各层土壤容重计算0—100 cm土体无机氮积累量,分析土壤氮素平衡状况。【结果】施氮量6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水稻产量下降。结合当年水稻和肥料价格,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方程,得出最高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12.8 kg/hm2和220.6 kg/hm2,施氮范围在202.2~231.6 kg/hm2之间,最佳经济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03.0和209.1 kg/hm2,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之间。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抽穗期各养分累积量与籽粒转运量呈正比,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向籽粒转运出现负效应。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氮肥当季回收率以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状况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收获后0—100 cm土壤中残留无机氮(Nmin),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结论】适宜的氮肥用量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总量,提高水稻生育后期秸秆中氮、磷、钾向籽粒的转运量,并能降低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效益、氮肥当季回收率及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

关键词: 氮水平 产量 养分吸收 养分转运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对甜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高粱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能源作物之一,耐盐碱力强,可利用当前多数大田作物不能利用的盐渍化土地。在甜高粱品种耐盐性评价的基础上筛选NaCl较敏感品种甜秆秫秫(TGSS)和较耐品种M81E为试验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80 mmol/L NaCl和160 mmol/L NaCl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者差异不显著;芽期耐盐指数可用于评价品种芽期耐盐性,M81E芽期对NaCl胁迫比TGSS敏感;160 mmol/L NaCl胁迫下,甜高粱根系和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根系长度对NaCl胁迫比根鲜重更敏感,160 mmol/L NaCl胁迫下,TGSS的相对减少量明显高于M81E;NaCl胁迫对地上部分鲜重、植株总鲜重及叶面积的抑制作用与对根系长度的相似,TGSS的相对减少量亦明显高于M81E;NaCl胁迫对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高于对根系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甜高粱 NaCl 发芽率 根系 鲜重 叶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大豆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东北三省15个小区3 069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580~0.952;吉林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757~0.865;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666~0.922。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黑龙江南部、中部及辽宁辽中地区;而黑龙江极早熟地区的多样性较贫乏。研究表明松嫩平原东北部、三江平原及辽河平原北部为东北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富集区。15个小区11个主要性状的多样性均以蛋白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大,脐色和花色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东北三省野生大豆资源综合变异系数辽宁最高(35.03)、吉林次之(33.31)、黑龙江略低(30.23)。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东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