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Balb/c小鼠肠道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对Balb/c小鼠肠道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20±2) g的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0.2, 0.6, 1.8 mg/kg剂量组,连续灌胃28 d,期间每天观察小鼠的临床表现,试验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粪便,对粪便pH值、水分含量、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表观消化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8 mg/kg剂量组小鼠采食量减少,解剖可见胃肠有损伤;与对照组相比,0.6, 1.8 mg/kg剂量组小鼠粪便pH值显著升高(P<0.05),1.8 mg/kg剂量组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剂量组粗脂肪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8 mg/kg剂量组灰分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和0.2 mg/kg剂量组相比,0.6 mg/kg剂量组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降低(P<0.05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1.8 mg/kg剂量组15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铁、铜、镁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铁、铜、镁的表观消化率还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说明灌胃DON能诱导肠道pH值升高、水分含量减少,不同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降低,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Balb/c小鼠 表观消化率 营养物质 肠道


大麦地方品种苗期耐低氮筛选和鉴定指标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耐低氮大麦种质资源。采用水培试验,设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2个处理,通过根长、株高、分蘖数和干质量等指标对19份大麦地方品种的耐低氮特性进行筛选和鉴定。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在不同供氮水平和品种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并且供氮水平和品种间的互作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低氮胁迫水平设置合理,各品种也表现出对低氮胁迫反应不同。变异分析表明,2种供氮条件下大麦的分蘖数和干质量变异系数均较大,说明这些指标在品种间的差异明显,较适合作为耐低氮筛选指标,而株高性状受基因型差异的影响较小,不适合作为耐低氮品种筛选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正常供氮条件下,大麦干质量与其他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低氮胁迫下,也表现出了相似的趋势,只是相关性程度有所下降,并且地上部干质量与根长、分蘖数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鉴于生物量在耐低氮鉴定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对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条件下大麦的地上部干质量进一步进行比较,t测验表明,大麦品种B929、B942、B945、B968和B974在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间地上部干质量无明显差异,说明这5个大麦品种具有较强的耐低氮能力,同时该判断标准也弥补了仅利用相对值来判断耐低氮性的不足。另外,研究大麦地上部干质量指标和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在耐低氮中的关系,发现同时考虑氮素吸收和利用相关性状才可能对大麦品种耐低氮性进行判断。


分子印迹技术在抗生素残留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分析试验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类对目标分子具有高度亲和性、特异选择性的高效分离材料,近年来以其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备受关注。它具有廉价易得、选择性高、机械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文简要介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技术,重点分析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抗生素残留分析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L-阿拉伯糖与氨基酸美拉德反应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阿拉伯糖反应型甜味香精香气柔和、丰富,使用此香精的终端产品有更自然和饱满的香气。用L-阿拉伯糖分别与丙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反应型甜味香精。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L-阿拉伯糖分别与4种氨基酸反应均产生具有烤香和可可香的风味化合物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和2-乙基-3,5-二甲基吡嗪等。L-阿拉伯糖与苏氨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带有青香风味的化合物薄荷酮。L-阿拉伯糖与丙氨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带有花果香的风味物质5-茚醇。
关键词: L-阿拉伯糖 丙氨酸 甘氨酸 苏氨酸 丝氨酸 美拉德反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融媒体环境下农业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探析
《中国编辑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农业核心期刊面临机遇与挑战,很多期刊开始建设微信公众号。笔者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161种农业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期刊网站检索,调查农业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与认证情况、信息发布与更新以及推送内容等,基于调查结果分析农业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以及困境,建议农业核心期刊应在平台定位、用户体验、功能模式、推送内容、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优化,从而提升农业核心期刊的影响力。


嘉定白蒜脱毒微鳞茎诱导的快繁技术研究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嘉定白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茎尖脱毒方法与不同外植体启动培养基对嘉定白蒜无菌苗建立与脱毒率的影响、不同增殖培养基与切割方式对潜伏芽激活与增殖的影响,以及组培苗分株等级标准与培养基配方对诱导组培微鳞茎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带1个叶原基的茎尖,在MS+6-BA1.0mg·L~(-1)+NAA0.1mg·L~(-1)的培养基上成苗率高,达76%;采用单株假茎去顶后,取其基部1.0cm假茎茎段,再沿中轴线对半纵切的方式,在MS+6-BA1.0mg·L~(-1)+NAA0.10mg·L~(-1)的培养基上能较好地激活叶腋潜伏芽,增殖倍数达3.22;1个叶原基包裹的芽原基茎尖脱毒成效最好,达100%;假茎茎粗3mm的组培苗单株,在MS+NAA0.1mg·L~(-1)+糖90g·L~(-1)、pH为7.0的培养基中微鳞茎诱导率最高,达94.8%。茎尖脱毒方式、叶腋潜伏芽激活切割方式和组培微鳞茎诱导的培养基配方,是嘉定白蒜脱毒与快繁的技术关键。


谷粒菌种发明86周年:双孢蘑菇现代化商业栽培回顾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蘑菇商业化生产的持续成功发展有赖于蘑菇菌种商提供可靠的、高品质、高产量及其纯度和质量一致的优良菌种,并配合适当的栽培基质和生产系统,从而生产优质蘑菇供给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产量和品质均获得了显著提升。这些提升除了菌种选育和改良外,主要是通过改进栽培技术,诸如菌种制作、堆肥处理、覆土材料、生长条件控制,以及机械播种和采收等的进步和创新得以实现。双孢蘑菇是西方国家栽培的主要菇种,也是美国和欧洲主要消费蘑菇,近年来它的栽培面积在中国迅速扩张。双孢蘑菇的全年商业化栽培始于1780年,当时法国人在地下采石场(矿坑)内栽培蘑菇。1865年,栽培拓展到英国,而后美国人利用温室架下的黑暗区域栽培。1914年美国双孢蘑菇已经实现工业化栽培,其产量超过85%集中于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1930年美国有516名栽培者,其中350名在宾州切斯特县(Chester County)。20世纪70年代,宾西法尼亚州在宾州州立大学与蘑菇产业界的长期合作下,最终获得谷粒菌种的革命性开发和推进,其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双孢蘑菇的产量,使美国的蘑菇产业在当时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宾州州立大学的JAMES W. SINDEN教授是双孢蘑菇的菌种配制播种、栽培生产的早期研究先驱。谷粒菌种的制作技术系SINDEN教授发明,并在1932年和1936年获得了配制"Sinden Grain Spawn"的专利。他将专利权转移给宾州州立大学后,大学成立宾州研究公司(Pennsylvania Research Corporation)来处理大学专利事宜。"谷粒菌种"是当时全新的蘑菇栽培接种系统,为蘑菇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SINDEN教授另于1948年开发出一种合成堆肥,取代了当时使用的马粪堆肥,他还发现播种时添加少量的营养素即能显著提高蘑菇产量。SINDEN教授于1952年加入瑞士苏黎世Hauser Champignon Laboratorium公司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模范蘑菇农场和销售全球的蘑菇菌种供应商。本文回顾了双孢蘑菇现代化生产的历史,并由此阐明了谷粒菌种的开发需要配合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持续的财政支持。正是高校和产业致力于长期合作,带来了上述粮食菌种发展的革命性发现。
关键词: 双孢蘑菇 谷粒菌种 JAMES W.SINDEN 蘑菇栽培产业


菜用大豆黄化新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菜用大豆自然黄化突变体VS-5Y及其亲本VS-5,以及上海市崇明岛菜用大豆地方品种'乌大青'的主要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抗氧化物质等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VS-5相比,VS-5Y的株高降低了1/3,单株鲜荚产量降低了1/2,荚皮和籽粒均突变为黄色,种子百粒重也显著降低.与VS-5相比,VS-5Y和'乌大青'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苗期显著低于VS-5,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在生长前期也明显降低.随着生长至成株期,VS-5Y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与VS-5相当,但是到了开花期和结荚期,VS-5Y的叶片、茎秆和豆荚均迅速转黄,表现为整株黄化.VS-5Y在黄化期间的叶绿素a/叶绿素b明显高于VS-5,其叶绿素b的缺失程度高于叶绿素a.'乌大青'则仅在苗期表现黄化,随着生长,其叶绿素含量和Pn等逐渐转为正常.此外,VS-5Y在黄化期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相对较高,而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低.本研究为探究大豆黄化机理和利用叶色突变作为标记性状用于菜用大豆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了种质和理论研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