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霍山石斛与铁皮石斛的体外生物活性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霍山石斛与铁皮石斛(乐清、云南)3种石斛提取物对体外免疫、抗氧化、细胞氧化损伤、抗肿瘤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种石斛水提物配置成不同浓度溶液,分别与对照品一起进行体外测定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活性,清除ABTS自由基、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阻止H2O2诱导PC12细胞衰老能力,抑制肝癌细胞HepG2活性和胰岛素抵抗HepG2模型细胞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研究.结果:霍山石斛提取物具有最优的体外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的活性,更好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能力.200μg·mL-1霍山石斛提取物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修复率为40.52%.此外3种石斛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HepG2肿瘤细胞增值的活性.与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相比,在低浓度(100μg·mL-1)时,3个样品均对细胞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无抑制作用,在中高浓度时霍山石斛提取物(200和400μg·mL-1)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表现出较好的降血糖作用.结论:霍山石斛相较于铁皮石斛在增强免疫、抗肿瘤、抗氧化、延缓衰老及降血糖等体外生物活性方面具有更好的作用.


紫芝子实体活性多糖的纯化和结构解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活性模型为指导,通过乙醇沉淀和DEA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从紫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均一多糖GS30S1-20E,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等现代仪器,研究了GS30S1-20E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GS30S1-20E是一种β-D-葡聚糖,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418×10~6,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68×10~6,多分散指数为1.450,特性粘度为927.49 mL/g,以β-(1,3)-糖苷键为主链和β-(1,6)-糖苷键为支链,主链与支链上糖残基的摩尔比为3∶1,具有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


不同构造生态沟渠的农田面源污染物处理能力及实际应用效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研究同一规格(深1.30 m)、不同构造〔植被(E草)、沸石填料(E填)和沟底植被+沸石填料(E草+填)〕的3种生态沟渠在模拟动态进水条件下对农田面源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SS)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分析采用沟底植被与沸石填料的生态沟渠对模拟降雨径流的实际拦截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污染物ρ(NH4+?N)为0.17~1.23 mg·L-1,ρ(TN)为0.86~6.13 mg·L-1,ρ(TP)为0.11~0.24 mg·L-1,ρ(SS)为24.0~70.0 mg·L-1条件下,3种构造生态沟渠对NH4+?N、TN、TP和SS的去除效率均达到50%以上,其中生态沟渠E草+填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最高,NH4+?N、TN、TP和SS的总平均去除效率均超过70%,稳定性也相对较强.沟渠中ρ(TN)和ρ(TP)随迁移距离呈指数递减趋势.模拟生态沟渠对降雨径流氮磷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10 m长的沟底植被与沸石填料生态沟渠在进水污染物低浓度条件下对TN的最终处理效果较好,而在进水污染物高浓度条件下对TP的处理效果较好.在实际应用时,建议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构造的生态沟渠,可进一步提高生态沟渠的拦截净化能力.


微流控芯片加载低温保护剂过程中卵母细胞的损伤评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1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母细胞的低温保存为辅助生殖技术和胚胎工程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低温保存需要添加高浓度保护剂,会对细胞造成渗透损伤及毒性损伤.与分步法添加固定浓度的保护剂不同,微流控法能够实现保护剂浓度的连续性变化,关于微流控法连续性添加保护剂时卵母细胞的损伤评估还未见报道.本文首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细胞在不同加载时间、不同加载线型(线性、S型、凹型)、不同凹型加载(低凹型、高凹型)中细胞的渗透行为,计算各方案中细胞的传统的损伤评估参数:体积变化极值(ΔV)、积累性渗透损伤值(AOD)及毒性损伤值(J).在此基础上,藉由信息熵理论首次提出了综合损伤评估参数s,并通过猪卵母细胞微流控加载后孤雌激活实验的结果验证评估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加载方案,传统的损伤评估参数结果之间出现分歧,无法得到统一的结论.通过分析囊胚率同综合损伤评估参数s值的关系,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很高,说明综合损伤评估参数s能够较好地对细胞损伤进行评估,为细胞损伤评估开辟了新思路.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猪卵母细胞 渗透损伤 毒性损伤 损伤评估


不同玉米芯含量对培养料中酶活和木耳产量及其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玉米芯含量不同对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培养料中木质素酶和纤维素酶以及子实体产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设置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分别为10%、30%、50%和70%,在菌丝生长满袋后(菌丝期)和子实体期(第4潮耳出菇期)分别从菌袋的上中下3个部位取培养料混合,测定酶活及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采收子实体统计4潮菇的产量并测定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菌丝期,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70%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当玉米芯含量为50%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漆酶活性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羧甲基纤维素酶在4个配方中活性均较高,其中当玉米芯含量为30%时酶活性最高;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升高,β-1,3-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玉米芯含量为50%时酶活性达到最高.在子实体期,除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外,其余几种酶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活性的变化规律均与菌丝期不同.在菌丝期,随玉米芯含量增加,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含量逐渐减少,纤维素含量逐渐增加;在子实体期,随玉米芯含量增加,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含量最低.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子实体每袋总单产和总产量均最高;当玉米芯含量为30%时,子实体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最高,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因此培养料中添加玉米芯可以提高与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相关的酶活性,但是不同的酶在不同含量玉米芯的培养料中分泌规律存在差异.


利用麦秸秆基质驯化栽培中国美味蘑菇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麦秸秆基质对野生中国美味蘑菇(Agaricus sinodeliciosus)进行驯化、栽培,研究生长阶段中菌丝、原基和子实体的生物学特性,并将供试菌株rDNA ITS区域序列进行扩增、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白色、细绒毛状,生长速度为(1. 6±0. 2) mm/d;子实体乳白色,伤后呈红棕色,菌盖表面局部覆有浅棕色细鳞片;随着子实体的成熟,菌褶颜色由肉粉到红棕、棕色,最后呈深褐色,孢子印为深褐色;单菇重40-70 g,生长周期50-55 d; ITS序列比对显示供试菌株与中国美味蘑菇的同源性为100%.


二十四个朱顶红品种观赏性状分析及杂交育种研究
《北方园艺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24个朱顶红品种为试材,采用定期观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的主要观赏性状以及品种差异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以期为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朱顶红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朱顶红在观赏性状上存在差异,花色主要有大红色、粉色、白色、红白相间等,花类型包括单瓣和重瓣不同品种,部分品种如"白色"和"圣诞快乐",品种间花葶高度相差较大,"白色"花葶长达52.80cm,"圣诞快乐"仅17.69cm,分别可作为切花或盆花选育的良好材料。根据优势互补原则,设计了34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结果进行了统计,"圣诞快乐""法拉利""红狮"等品种具有良好的杂交结实率,其中"圣诞快乐"作为母本时,有5个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均在88.09%以上,是后续杂交育种优良亲本材料。


~(60)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对鲜香菇保鲜效果的初步研究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60)Co-γ和电子束2种射线的不同剂量对新鲜香菇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鲜香菇的硬度、呼吸强度、电导率、感官品质等指标,筛选2种辐照射线的最优剂量,并对比分析最优辐照处理下香菇细胞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60)Co-γ射线中,2 kGy剂量组香菇硬度降幅为37%,呼吸强度为10.81 mg·kg~(-1)·h~(-1),相对电导率为0.268%,均小于其他剂量组;电子束射线中,3 k Gy剂量组香菇硬度降幅为38%,呼吸强度为10.39 mg·kg~(-1)·h~(-1),相对电导率为0.241%,均小于其他剂量组。综合感官分析可知,3 k Gy电子束组和2 kGy~(60)Co-γ射线组香菇的保鲜效果分别优于同类射线其他剂量组。显微分析可知,与2 kGy~(60)Co-γ射线相比,3 kGy电子束辐照能够较好地保持新鲜香菇的菌丝形态,延缓其进一步降解,从而延长其贮藏期。本研究探索了辐照在香菇保鲜过程中的可行性,为推动电子束辐照技术和~(60)Co-γ辐照技术在香菇保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 鲜香菇 ~(60)Co-γ射线 电子束 辐照 贮藏品质


不同杏鲍菇菌株工厂化栽培子实体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及其香气评价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不同杏鲍菇菌株工厂化栽培子实体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合电子鼻分析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栽培子实体的风味差异进行初步区分;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明确对杏鲍菇子实体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标(general evaluation index,GEI)对不同杏鲍菇菌株栽培子实体的香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种杏鲍菇菌株子实体中共检测出10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化合物、烯烃类化合物及酮醚类化合物等,共有成分达到36种。电子鼻系统能够对7种菌株的子实体风味进行差异区分。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PCA发现,2-丁基-2-辛烯醛、3-辛酮、戊醇、丙酮、己醛、异戊酸甲酯、巯基乙醇、2,4-壬二烯醛、3-甲基丁醛、异戊醇对杏鲍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厂化栽培的菌株子实体的香气差别显著,香气品质最优的为G.S.菌株。本研究为杏鲍菇育种和风味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