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枣缩果病抗性的高强度离体鉴定方法建立与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克服田间抗性评价的各种限制因素,充分发掘抗性种质,对枣缩果病抗性的高强度离体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实白熟期前(8月初)采集健康果实,用针轻刺枣果表面,喷施浓度为107个/m L的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Phoma destructiva Plowr.和Fusicoccum spp.)孢子悬浮液,经恒温(25℃)保湿(相对湿度为100%)培养5~7 d后调查病情指数较为适宜。采用此方法,对田间表现抗病(33个)和感病(3个)的品种进行了室内离体抗性鉴定,未发现对枣缩果病免疫的种质,但进一步筛选出了长鸡心、孔府酥脆、成武冬枣、苹果枣、串铃、酥圆铃、六月鲜等7份高抗种质,其病斑扩展速度慢、发病程度轻,与感病品种差异显著。总体上看,离体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但离体鉴定的选择强度更大,可鉴定出更高水平的抗性种质。


采用三种问聚合杂交法育成多种类型长光照不敏感型燕麦新种质资源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倍体大燕麦(Avenamugnu)、大粒裸燕麦(Arenanuda)、普通栽培燕麦(AvenaSutiva)三种间聚合杂交,结合北育南繁,温室加代等措施,育成了生育期65-100d,株高55-140cm,特征特性差异较大,对光照不敏感类型的皮、裸燕麦新种质及高代品系943份.解决了燕麦南繁冬育不加光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不能抽穗结实的科研问题和燕麦生产种植范围窄的生产问题.
关键词: 四倍体大燕麦 大粒裸燕麦 普通栽培燕麦 聚合杂交 长光照不敏感 燕麦种质 燕麦品系


景天新品种‘滨海长伞’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滨海长伞’景天是从辽宁山区野生景天资源中选育出的新品种,具有观赏性优,抗逆性强的特点。萌芽紫色,后期变绿,株高40 cm左右。聚伞花序顶生,花冠直径平均10.5 cm,小花数平均143.0个,花色金黄。耐旱,耐盐碱,地表覆盖率高,养护管理粗放,绿化成本低。


谷子十里香抗锈抑制消减杂交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十里香抗锈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机制。以谷子抗锈十里香接种12,24,48,72,96 h叶片为材料,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谷锈菌诱导的SSH文库,筛选十里香接种与未接种锈菌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通过GenBank进行同源比对,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部分差异表达片段进行表达分析。随机挑取差减文库中阳性克隆测序,共获得368个EST序列,插入片段大小为200~750 bp,通过网上Gen Bank非冗余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其中32个EST与抗病相关。对与抗病相关的EST分析,推测WRKY转录因子、MAPK信号途径、钙信号途径、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病程相关蛋白等可能参与了十里香与谷锈菌非亲和互作。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SH文库中4个基因做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均受锈菌诱导表达。通过构建十里香受锈菌诱导的SSH文库,初步明确了十里香参与抗锈相关的基因,为下步谷子抗锈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不同水肥组合对岗南水库周边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中氮素平衡及淋失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岗南水库水体中度富营养化的现状,在保证作物稳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农田养分流失是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必由之路。以氮平衡原理研究氮素的盈余或亏缺,开展了不同水肥组合对岗南水库周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氮素淋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岗南水库周边旱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施氮量、施肥类型和灌水共同影响了硝态氮向深层的淋失,且施氮效应大于灌水效应。除不施氮的对照处理以外,其他水肥组合的土壤氮素均有盈余,淋失到140 cm以下的硝态氮量在35.23~212.53 kg/(hm2·a)。推荐环境友好水肥组合为缓控释肥的精确施用处理N控W2,比农民习惯施肥量的处理N2W2氮素淋失量减少141.19 kg/(hm2·a),减少了80%。通过合理施肥与灌溉能有效降低岗南水库周边旱地小麦-玉米农区氮素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硝酸盐对地下水的威胁,对于保护石家庄珍贵的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判断、比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技术效率,采用DEA与超效率DEA方法,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个蔬菜品种(或种植模式)超效率得分、规模效益、投入冗余等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很大差异;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不同蔬菜品种(或种植模式)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存在差异;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超效率得分排名与蔬菜播种面积排名大相径庭;279个DMU中,71.68%的DMU呈规模报酬递增,13.26%的DMU呈规模报酬递减,15.05%的DMU规模报酬不变;目前我国蔬菜生产要素投入及配置不合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CHX-GFP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中瞬时表达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CHX-GFP融合基因并将其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中瞬时表达。采用融合PCR方法,将属于CAP2家族的Na+/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CHX和GFP基因相融合,利用中间载体,采用DNA重组技术将CHX-GFP融合基因插入到p1301植物表达载体中,采用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农杆菌中,遗传转化时所用侵染液为1/2MS+AS 100μmol/L,共培养基为MS+6-BA 0.5 mg/L+2,4-D 0.5 mg/L+琼脂6 g/L+蔗糖30 g/L+葡萄糖10 g/L+AS 50μmol/L,共培养时间为4 d。成功构建了p1301-35S-CHX-GFP-Nos植物表达载体,CHX-GFP融合基因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中得到瞬时表达,表达效率为75%。采用融合PCR获得CHX-GFP融合基因的方法比较简单,无须知道DNA序列的酶切位点,省时省力,CHX-GFP融合基因及其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将为进一步探查CHX亚细胞定位及CHX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自交系冀161对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CMS)的不育性及恢复性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自交系冀161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冀161对黄早四、Mo17背景下的CMS-S,CMS-M,CMS-21A,CMS-Rb,CMS-Bb,CMS-Es,CMS-R不育胞质分别呈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不育性保持。冀161同不育材料一次测交与再次回交的育性测定结果相同。自交系冀161可作为CMS-C和CMS-S不育胞质的恢复系,为利用多胞质进行不育化制种提供了条件。


斯洛伐克104份冬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分析及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丰富我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提供物质保障,对引进的104份斯洛伐克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株高偏高、穗子较大、千粒质量偏低的特点,且株高、穗长与千粒质量三性状均与对照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0.08~0.37,变异系数的顺序为株穗数>株高=主茎穗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小穗数,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份冬性种质与40份春性种质的千粒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穗粒数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株穗数、穗长和小穗数差异不显著;株高与株穗数、株高与穗长、穗长与小穗数、穗长与穗粒数、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千粒质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104份种质分为4类;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3份,可直接作为亲本材料应用于黄淮冬麦区的小麦遗传改良研究。


覆膜及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覆膜、灌溉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返青期至拔节期0~5,5~1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小麦株高。灌溉可显著增大扬花期小麦旗叶SPAD值,但覆膜处理对旗叶SPAD的影响不明显。灌溉可因增加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覆膜也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增产幅度和原因不同,其中不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19%,其增产因素主要是增加了千粒质量;在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25%,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在华北灌区小麦覆膜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