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贮玉米宽幅覆膜密植高产栽培措施
《新疆农垦科技 》 2017
摘要:本文从播前准备、覆膜播种及各生育期田间管理等方面对青贮玉米宽幅覆膜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为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青团农场残膜回收技术及存在问题
《新疆农垦科技 》 2017
摘要:本文对共青团农场残膜回收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介绍,详细叙述了残膜回收机具选型、作业模式及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为兵团其他团场的残膜回收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用绵羊超数排卵效果实例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超排胚胎移植技术是提高绵羊遗传潜力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但影响供体超数排卵的因素很多,也需要大量数据支持。【方法】以影响供体超排的因素做回顾性调查分析,从激素来源、肉羊品种、日粮水平、年龄、超排间隔和超排剂量等6个方面观察对供体超排的影响。【结果】国产FSH超排效果与进口FSH差异不显著(P>0.05),肉羊品种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年龄对供体超排反应影响显著(P<0.05),营养对供体的超排反应显著(P<0.05),供体以短间隔超排重复利用获得胚胎数量最多,增加超排剂量能显著改善超排反应(P<0.05),但对重复利用供体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超排反应有影响的因素分为显著的和不显著的因素,显著的因素包括年龄、营养、超排间隔、超排剂量,而不显著的因素为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体细胞核移植去核前程序的优化
《生物工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绵羊体细胞克隆效率仍然很低,本研究拟对去核前的操作环节进行优化。主要为卵巢保存时间(3 h和3–5 h)、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时间(18 h和24 h)、供核细胞贴壁率(10%和30%)和盲吸法去核时间(16 hpm和18 hpm)等4个方面优化。以成熟率、融合率和重构胚胎发育能力作为评价参数。结果表明:在卵巢保存方面,卵巢保存3 h组卵母细胞成熟率显著高于3–5 h组卵母细胞成熟率(60.18%vs 52.50%)(P<0.05),重构胚胎发育力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外成熟时间方面,体外成熟18 h组和24 h组卵母细胞成熟率差异极显著(53.81%vs 89.06%)(P<0.01),胚胎发育力差异不显著(P>0.05);在融合率方面,贴壁率30%组极显著高于贴壁率10%组(80.85%vs 57.69%)(P<0.01),在克隆胚胎发育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贴比率差异性的细胞在细胞生长平台期表现出差异性;在去核时间方面,16 hpm组和18 hpm组胚胎卵裂率差异显著,囊胚发育力差异不显著(P>0.05),16 hpm组获得一只克隆羊,重复16 hpm获得4只妊娠克隆羊。组织微卫星序列经SDS-PAGE分析,DNA指纹与供体细胞相同。结论:去核前程序的优化保证了材料的质量,为提高克隆胚胎数量和质量奠定基础,可以获得体细胞克隆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疆沿天山北坡一带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在新疆沿天山北坡一带的‘夏黑’葡萄上,出现了一种果穗穗轴变褐、枯死、幼果萎缩的病害,部分果园发病率达到100%,减产30%~50%。为了查明其发病原因,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的穗轴进行了病原分离和纯化,共获得104个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spp.菌株,选取其中10个代表性菌株,通过常规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ITS1/ITS4)和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有两个,分别是Alternaria tenuissima和A.alternata,与国内大部分葡萄产区报道的A.viticola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下滴灌旱作水稻播种机排种器参数的优化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膜下滴管旱作水稻播种质量,该文分析了膜下滴灌旱作水稻播种机排种器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通过试验研究了排种器工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播种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播种机前进速度、容种腔长度和种面高度为影响因素,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的试验方法,建立各因素与穴粒数合格率的数学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穴粒数合格率的影响规律.【结果】各因素对穴粒数合格率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播种机前进速度、种面高度和容种腔长度.在前进速度为3.6km/h,容种腔长度为14mm,种面高度为100mm的条件下,排种器穴粒数合格率(6~8粒)最优94.47%.【结论】研究成果可以为膜下滴灌旱作水稻播种机排种器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头选型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水利水电技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分析滴头流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为目标,在石河子科学观测实验站选择郑单958开展玉米膜下滴灌试验,选择四种内镶式滴头和一种迷宫式滴头,从出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产量等方面分析滴头流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周后新疆大田作物普遍采用的迷宫式2.4 L/h出流量滴灌带(L5)和内镶式1.38 L/h出流量滴灌带(L4)出苗率较高,但内镶式3.0 L/h出流量滴灌带(L1)总出苗率最高;内镶式2.4 L/h出流量滴灌带(L2)株高最高,内镶式2.0 L/h出流量滴灌带(L3)叶面积指数最高,内镶式滴灌带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迷宫式滴灌带。滴灌玉米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整株生物量均随着滴头流量减小而呈现单峰增长趋势;L2处理产量最高,较L1增产幅度为27.29%。本试验条件下,滴头流量2.038 L/h时滴灌玉米理论产量最高为15 377.66 kg/hm~2,建议玉米膜下滴灌滴头流量选择内镶式2.0~2.4 L/h之间的滴灌带。该试验结果对干旱区发展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玉米 滴灌系统 滴头流量 经济产量 节水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西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