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离心式变量撒肥机的设计与试验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有机肥播撒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离心式变量撒肥机,阐述了该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方法】对影响撒肥效果的各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结果】当机具前进速度为5.5km/h,链板转速为5r/s,撒肥圆盘转速为540r/min时,得到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0.2%,作业幅宽为19.3m,施肥量为1 268.97kg/667m2.【结论】前进速度、圆盘转速及链板转速对有机肥抛撒的均匀性变异系数、幅宽和撒肥量均有影响,撒肥圆盘的转速对作业质量影响极显著,其次为链板转速,最后为机组前进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区腐乳中10种红曲霉菌的遗传差异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7 CSCD
摘要:对不同地区腐乳中分离纯化后的10种红曲霉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其遗传差异性。结果表明:10种红曲霉菌丝体大体相似,但新疆地区的红曲霉菌落形态与其他地区红曲霉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红曲霉菌色素基因的DNA长度为1 024—1 121 bp,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10种红曲霉菌的红曲色素基因在3'端和5'端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该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表明:BCQ-北京与天津5连,ZBX(7)天津与6-吉林,9M与ZBX-新疆,ZBX-北京、9H与ZBX(D)北京的遗传关系较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膜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之一,地膜覆盖已广泛应用到全国,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南方的高山冷凉地区,且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15年地膜用量达145.5万t,覆盖面积达1 831.8万hm~2。地膜覆盖技术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地膜投入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而且对农业环境安全与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通过分析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一膜两(多)用、机械化地膜回收等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的现状,提出未来应对地膜残留污染的技术措施和策略,为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应用和残膜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MJY-1500型农田残膜捡拾打包联合作业机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残膜储运成本,提高机收残膜回收利用率,研究设计了CMJY-1500型农田残膜捡拾打包联合作业机。机具主要由捡拾机构、脱膜机构、打包机构、传动系统、地轮、机架等组成,可同时完成集条残膜的自动捡拾、杂质分离与打包成型作业。根据捡拾机构结构特征与作业原理,建立捡拾机构与物料对象动力学模型,分析获得了核心弹齿最佳空间排布形式与优选安装倾角45°。为降低残膜物料土壤掺杂量,基于残膜与杂质尺寸密度及缠绕特性差异,开发了离心分离与振动分离相结合的多级膜土分离系统,提高了捡拾物料压缩比,减小打包作业压缩阻力。设计了液压驱动式电控打包机构,残膜经打包机构压缩成型,以方包形式卸料,利于装载运输。2015年10月于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对残膜捡拾打包机进行了40 hm~2实地田间作业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机具残膜捡拾净率达92.8%,打包成捆率高于94%,单包成型耗时58 s,残膜捡拾打包联合作业机作业效果良好的、系统稳定,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试验 残膜 捡拾 清理 打包 联合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疆早熟棉区棉花黄萎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新疆北疆早熟棉区黄萎病病菌的菌落类型及培养特性,于棉花黄萎病发病高峰期采集北疆早熟棉区典型发病地的病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为菌核型;25、20℃分别为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33℃时绝大部分菌株仍能缓慢生长,并产生少量孢子;p H值在4~9范围内菌株均可生长,p H值在5~7范围内菌株生长较快;6.25%的菌株致死温度、时间为65℃、10 min,37.50%的菌株致死温度、时间为60℃、10 min,56.25%的菌株致死温度、时间为55℃、10 m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列当的种类、分布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安全学报 》 2017
摘要:列当是一种根寄生种子植物,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对象,同时也是我国的内检对象。新疆是我国列当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和种类最多的地区,对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如加工番茄、向日葵、甜瓜等已造成严重危害。在新疆文献记载的列当种类有18种,常见的有埃及列当、大麻列当、向日葵列当和弯管列当,并已广泛分布于新疆各县、市、团场。列当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检疫、田间管理、轮作等,但目前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通过对新疆列当的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分析,总结了目前新疆列当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为今后列当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揭膜对花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新疆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栽培模式,于2015年以高产油用大花生新品种花育36号为试材,利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花前揭膜(UPF)和全生育期覆膜(MPF)2种种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和荚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UPF和MPF 2种方式下,花育36号的农艺性状、各器官干、鲜质量动态变化以及荚果产量间均存在不显著差异。与MPF种植方式相比,UPF方式有利于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主茎绿叶数和主茎节数等。同时,UPF前期根茎叶和荚果的鲜质量以及根茎叶各器官的干质量均大于MPF,但荚果的干质量小于MPF,UPF下的荚果减产871.3 kg/hm2,减产率为8.1%。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花生种植效益的前提下,UPF种植方式是可行的,采用该种植方式不但能够较好的利用地膜前期的正向效应,而且大大提高了残膜回收率并增加花生秸秆的附加值。
关键词: 花生 花前揭膜 全生育期覆膜 生长发育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棉粕对安格斯肉牛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发酵棉粕对安格斯肉牛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0月龄健康初始体重[(259.11±22.62)kg]无明显差异的黑安格斯肉牛(公牛)18头,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头),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添加6%的发酵棉粕,对照组添加6%的未发酵棉粕。试验期共42 d,预饲期10 d,正饲期32 d。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31.51%(P<0.05),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9.1%(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料重比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和对照组相比料重比下降了16.58%(P<0.01)。(2)对照组和试验组血清中总蛋白、尿素氮、钙、磷、铁、免疫球蛋白A等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总蛋白、葡萄糖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分别提高36.64%(P<0.01)、37.5%(P<0.01)和36.99%(P<0.05)。因此,饲喂发酵棉粕可改善安格斯肉牛的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