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新品种'津育粳18'的食味品质分析
《天津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以区试对照品种'津原45'和优质食味米品种'津川1号'为参照,对'津育粳18'的外观和食味特性值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食味品尝试验对其食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津育粳18'稻米的外观、蛋白质含量、脂肪酸含量、淀粉糊化特性以及食味评分与'津原45'均无显著差异,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津原45';与'津川1号'相比,'津育粳18'的整精米粒率较低,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糊化特性较差;从食味品尝评价看,3个品种在味道和粘度上差异不显著,'津川1号'米饭的外观和综合评价明显优于'津育粳18'和'津原45',硬度强于'津育粳18',而'津原45'和'津育粳18'的外观、硬度和综合评价差异均不显著.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不同黄瓜材料对黑星病的抗性评价
《农业科技通讯 》 2018
摘要:以分离自沈阳自然发病株的黄瓜黑星病菌为供试菌源,采用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及SSR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对451份黄瓜育种材料进行了黑星病抗性评价。苗期人工接种筛选出高抗材料4份,占0.89%,感病材料447份,占99.11%。SSR分子检测的结果与苗期人工接种基本一致,有2份材料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不符,符合率达99.56%。说明该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黄瓜抗黑星病辅助育种。同时还说明我国黄瓜种质资源中蕴藏着改良黑星病抗性的有价值基因资源,但抗源较少,而华北型黄瓜中无抗黑星病资源,该研究为华北型黄瓜种质抗黑星病遗传改良提供了材料基础。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天津及周边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流行情况调查及分离鉴定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调查天津及周边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疑似PCV2感染病例开展调查,将阳性病料接种dulac细胞分离病毒,应用PCV2 ORF2基因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的PCV2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后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PCV2的阳性率为25.0%~38.1%,其中夏季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达到44.0%;不同阶段猪群中,育肥猪群的PCV2阳性率最高,而哺乳母猪相对较低。经细胞分离得到24株PCV2,其ORF2序列与GenBank中PCV2序列的同源性为87.8%~99.2%,24株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为89.4%~10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24个分离株归属于2个分支。对其中一株分离毒株(Y16155-1株)的体外增殖特性研究表明,第4代接种dulac细胞后6h即可检出PCV2核酸,72h病毒含量达到高峰,病毒滴度为10-4.3 TCID50/0.2mL。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PCV2分子流行病学及相关疾病的免疫防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天津地区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分离鉴定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5种农药在豇豆上使用的安全性评价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评价阿维菌素、吡虫啉、乙基多杀菌素、多菌灵和戊唑醇等5种农药在豇豆上的使用安全性,以5种农药的最大推荐剂量,分设1、2、3次施药,采收不同间隔期的豇豆样品。在电喷雾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对样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和戊唑醇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均小于最大残留限量值(MRL);药后2d采收的豇豆中乙基多杀菌素残留量低于最大残留限量值要求;多菌灵的安全间隔期大于10d,因而,多菌灵不适合在豇豆成熟期使用。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孢杆菌HN固体菌剂发酵制备技术研究
《中国饲料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HN(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HN)固体发酵菌体的方法 ,本试验就固体发酵的不同底物(麸皮、玉米粉,豆粕,大豆粉),添加物质(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料水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干燥方法,激活特性等因子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探索菌体形成的最佳培养条件和使用方法。结果表明:在以麸皮为底物,温度28℃,料水比为1∶0.8,添加外源物质为可溶性淀粉0.2%,蛋白胨0.2%, KH2PO40.1%, MgSO4·7H2O 0.03%所形成的固体培养条件下进行48 h的发酵,解淀粉芽孢杆菌的菌数可达3.99×1010cfu/g以上,明显高于液体菌剂4.17×109cfu/mL。固体菌剂干燥过程中的菌数和含水量极显著相关(P <0.01),干燥后的菌剂再进行二次发酵,菌数可达3.72×1010cfu/g。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基于叶位和时段光合特性的番茄补光技术研究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越冬设施番茄为试材,采用叶片全波段光吸收分析和光合生理分析方法,研究番茄补光所需的光质、合理补光部位与合理时段,以期提高番茄工人补光效率.结果表明:补光不会改变番茄光吸收特性和吸收值大小,在红光区的光吸收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为666~664 nm,蓝光区的光吸收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为434~432 nm.不同部位叶片的2个光吸收峰值达到了显著差别,其中,上部叶片在664 nm光吸收值分别是中、下部叶片的1.51倍和3.23倍,在432 nm光吸收值分别是中、下部叶片的1.96倍和4.35倍.17:00-20:00番茄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率较低,分别为06:00-09:00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率的33.7%和45.3%.因此,建议番茄人工补光使用666~664 nm红光和434~432 nm蓝光的红蓝补光灯,补光部位以上、中部叶片为主,补光时段为17:00-20:00.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