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高油大豆合丰46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合丰46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1992年以合丰35号为母本,公交84112-1-3为父本有性杂交,并于F2代辐射诱变育成,2003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具有高产、早熟、优质、抗病性强等优点;对其育种方法研究表明,辐射诱变不但对提早熟期和诱发抗病突变体有作用而且对提高大豆油分也有一定的作用;辐射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是选育早熟、高产、高油、抗病大豆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豆 合丰46号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异黄酮检测技术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5

摘要:在介绍了大豆异黄酮成分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主要测定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完善了HPLC测定大豆异黄酮的方法。采用适宜的水解溶液和条件,将大豆中的染料木甙和大豆黄酮甙分解为染料木素和大豆黄酮,以染料木素和大豆黄酮为标准物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检测水解液中的染料木素和大豆黄酮,从而得出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以2 mol/L的盐酸乙醇溶液为水解液,水解时间2 h。该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回收率达96%以上,RSD小于3%。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豆黄酮 染料木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营养对粳稻根部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摘要: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已垦和未垦低磷土壤面积在300万hm2左右,筛选耐低磷水稻品种是提高这类土壤的水稻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研究选用生产上已广泛应用的5个水稻品种,采用不同磷水平砂培法,分不同时期调查水稻根部性状。结果表明,在不同磷营养水平下品种间根部性状有显著差异。品种根部性状值相对较大的材料为耐低磷种质,对磷不敏感的材料为筛选耐低磷种质的首选种质。根部性状中,总根长、根数对磷的最敏感期为分蘖盛期,根重对磷的最敏感期为抽穗期,因此,调查根部性状的适宜时期为水稻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前后;在低磷水平下,根数、根重是筛选耐低磷品种的两个重要指标。水稻植株磷含量在同一磷水平内,不同品种虽有差异,其与生物产量无关。植株吸磷量随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根表面积的增大而致。筛选耐低磷种质的适宜磷水平为3mg/kg。研究为筛选大量品种初步筛选出耐低磷种质提供依据和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磷营养 粳稻 耐低磷品种 根部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五加的开发利用与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途径与对策

中国林副特产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卫福200FF和杀虫剂混用防治春小麦病虫害试验简报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5

摘要: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卫福200FF 与 A1540混用的药剂处理不仅对小麦地下害虫有较好 的防效,对黑穗病害的防效也达到100%,适宜用药量为卫福200FF 300 mL+A1540 167 mL/ 100kg 种子,且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 卫福200FF 小麦 病虫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引入、研究和利用

作物杂志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鉴定出国外大豆优异种质资源6份,利用这些资源育成优良品种8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600万hm2,纯增产大豆37.8万t。这些品种资源的引入与利用,丰富了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提高了育种水平,对推动大豆生产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国外大豆 种质资源 引入 研究和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协作网材料在寒地稻区试验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摘要:首次对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协作网提供的486份材料进行稻瘟病鉴定及粳稻品种观察试验,鉴定出高抗材料116份,对38份粳稻品种进行产量测定,为育种者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资源,拓宽抗源亲本。

关键词: INGER 寒地 稻瘟病 粳稻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穞生稻发生原因及防御对策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Ⅰ.非连作大豆(正茬)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3个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生育期内根面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情况,并应用荧光计数法直接测定了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土体的微生物种类最丰富、根际的次之、根面的较单一。播种后从三叶期到鼓粒初期,根面和根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随生育期逐渐增加,鼓粒初期达最大值,而成熟期则有明显的下降;大豆根际细菌生物量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其根面、根际可培养细菌总数存在差异;抗病品种大豆的根瘤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种植一季后感病品种根际积累的病原生物(镰孢霉Fusariumsp.和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的胞囊数)明显高于抗病品种。说明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具有选择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同大豆品种以及同一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不同,从而使大豆根面及根际形成了特定的微生物区系组成。

关键词: 大豆 根面 根际 微生物区系 抗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