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柱花草磷饥饿响应基因SgPHR1和SgPHR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磷胁迫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磷饥饿响应因子PHR(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是植物磷信号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因子,具有调控植物磷平衡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在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中克隆到转录因子SgPHR1和SgPHR2基因。SgPHR1和SgPHR2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1413 bp和849 bp,编码470和282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1.4 kD和30.9 kD。SgPHR1和SgPHR2均为SANT家族成员,包含MYB蛋白结构域和CC蛋白结构域,并具有多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SgPHR1和SgPHR2均定位于细胞核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SgPHR1基因在柱花草根和叶中的表达量高于茎中的表达量,而SgPHR2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根和茎。缺磷(-P)和缺氮(-N)处理均显著增强了SgPHR1和SgPHR2在柱花草根中的表达。不同缺磷时间处理结果进一步表明了SgPHR1和SgPHR2在转录水平上响应低磷胁迫,暗示SgPHR1和SgPHR2可能参与了柱花草对低磷胁迫的应答。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柱花草响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MaGA20ox4和MaGA20ox5基因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威廉斯香蕉(Musaspp.AAAgroup)‘8818’及其突变体‘8818-1’的假茎为试材,同源克隆MaGA20ox4和MaGA20ox5基因的gDNA及启动子序列,比较它们在基因组测序品种以及‘8818’和‘8818-1’中的序列差异。序列比对结果表明:MaGA20ox4和MaGA20ox5基因的gDNA相似性达93.82%,而二者的启动子序列相似性仅有40%,威廉斯品种与基因组测序品种间MaGA20ox4和MaGA20ox5基因无论gDNA还是启动子序列均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启动子序列。威廉斯‘8818’和‘8818-1’间MaGA20ox4基因gDNA也存在一定的碱基序列差异,但启动子序列基本相同,MaGA20ox5结果同MaGA20ox4类似。启动子分析推测2个基因的启动子属于诱导性启动子,存在较多光响应和激素响应元件。进一步构建了MaGA20ox4和MaGA20ox5的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定位结果显示,MaGA20ox4和MaGA20ox5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上,可能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膜。在不同品种香蕉果实的不同发育时期qRT-PCR结果表明,MaGA20ox4和MaGA20ox5具有品种特异性,在威廉斯香蕉品种果实中可能不是主要的赤霉素合成调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水果中5种农药残留UPLC-MS/MS测定的基质效应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噻唑磷、戊唑醇、螺虫乙酯、嘧菌酯和氯虫苯甲酰胺5种农药残留时,香蕉、芒果、菠萝和哈密瓜4种热带水果样品对其残留测定的基质效应。结果表明,5种农药在0.005~0.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优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76%~130%,相对标准偏差为0.2%~12.9%(n=5)。4种热带水果基质中,噻唑磷、螺虫乙酯、嘧菌酯和氯虫苯甲酰胺普遍呈基质增强效应,为97.0%~178.8%;戊唑醇在低浓度时呈基质抑制效应,为56.6%~65.7%,其余为基质增强效应。4种热带水果中,芒果的基质效应较为明显,为63.0%~178.8%;5种农药中,戊唑醇和螺虫乙酯的基质效应较为明显,戊唑醇为56.6%~129.9%,螺虫乙酯为107.1%~178.8%。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建议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热带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依据,并为减小基质效应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质效应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热带水果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4份可可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棕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g.)是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油棕种苗繁育方式主要有实生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能够较好地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但油棕只有1个顶端生长点,常规的扦插、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无法在油棕上应用,通过体细胞胚胎(体胚)发生进行组织培养是油棕种苗无性繁育的唯一途径。本文综述了油棕体胚诱导与培养、生理生化、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组学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油棕体胚发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油棕体胚发生的研究和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棕 体细胞胚胎发生 体胚诱导与培养 生理生化 解剖学 分子生物学 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冬须根正丁醇萃取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麦冬须根中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ODS和Sephadex LH-20多种柱色谱技术对麦冬须根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与理化性质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从麦冬须根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甲氧基-6-甲基-7-羟基-8-醛基-3S-(3?, 4?-亚甲二氧基苯)-4-二氢色原酮(1)、甲基麦冬黄烷酮A(2)、甲基麦冬黄烷酮B(3)、大黄素(4)、肥牛木素(5)、E-对羟基桂皮酸(6)、Z-对羟基桂皮酸(7)、4-羟基苯甲酸(8)、25R-spirost-5-ene-1β,3β-diol1-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ide](9)和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麦冬黄烷酮D?,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死皮康复营养剂促使橡胶树死皮恢复过程中胶乳生理参数的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橡胶树死皮恢复的生理基础,本研究采用死皮康复营养剂创制死皮不同恢复程度的实验材料,分析了健康、死皮和死皮不同恢复程度植株间胶乳干胶含量、总固形物含量、pH、黄色体破裂指数、硫醇含量、无机磷含量、蔗糖含量和转化酶活性等生理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橡胶树发生死皮后,胶乳产量、无机磷含量、硫醇含量和转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而干胶含量、总固形物含量、pH、黄色体破裂指数和蔗糖含量显著升高。死皮康复营养剂处理能促使死皮橡胶树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促使死皮恢复过程中,干胶含量、总固形物含量、黄色体破裂指数和蔗糖含量逐步降低,无机磷含量、硫醇含量和转化酶活性逐渐增加,胶乳产量回升,而pH变化不明显。由此可见,胶乳生理参数的异常与死皮发生密切相关,死皮恢复过程中,干胶含量、总固形物含量、黄色体破裂指数、硫醇含量、无机磷含量、蔗糖含量和转化酶活性等胶乳生理参数趋向于正常水平,调节这些胶乳生理参数向正常水平转变将有助于橡胶树死皮的恢复。研究结果为研发高效死皮防治药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新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2019年,笔者在对海南地区的辣椒病害进行调查时,发现一种和常见病害症状不同的新叶斑病。田间采集病样后,经病原菌分离、显微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该病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in]侵染引起,这是该种病原菌在中国危害辣椒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粉、30℃、pH7.0、连续光照或光暗交替、麦芽糖和酵母提取物为病原菌最适培养条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2~33℃和60℃(10 min)。12种杀菌剂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45%咪鲜胺EW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1.0 mg/L时抑菌率达97.8%。16%乙霉威·10%嘧霉胺WP、25%三唑酮WP、65%代森锌WP和80%代森锰锌WP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70%甲基硫菌灵WP、80%多菌灵WP几乎无抑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伊蚊V-ATPA基因RNAi干涉载体构建及其转基因衣藻对伊蚊致死作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蚊媒传病严重危害全世界人类的生命健康,其中,伊蚊在传播疾病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基孔肯雅病的媒介昆虫。因此,对伊蚊的控制在防治上述传染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构建了伊蚊V-ATPA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pMaa7IR/V-ATPAIR,通过玻璃珠法转化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tii),得到的转基因藻株喂饲伊蚊幼虫,结果显示pMaa7IR/V-ATPAIR转基因藻株对伊蚊幼虫的成活率、化蛹时间和数量、成虫羽化时间和数量均存在较大的影响。V-ATPA RNAi转基因藻株对伊蚊有一定的致死作用。由于微藻是蚊子幼虫天然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并且目前小球藻,螺旋藻,衣藻等绿藻门微藻均可进行工厂化大规模生产,技术成熟,生产成本低廉,所以可以长期大规模投放在封闭区域,形成优势藻种,这为生物杀蚊阻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恶性传染病的流行提供新的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