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硒对紫云英硒积累及土壤硒状况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置7个不同的施硒(Na_2SeO_3)水平(0、0.5、1、2、4、8、16、32 mg/kg),研究硒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硒积累及土壤硒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硒肥对紫云英株高、茎粗、生物量等生长性状影响不明显;随着施硒量的增加,紫云英含硒量也随之增加,两者相关性(r=0.99**)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硒肥用量的增加,硒肥利用率不断下降,不同处理硒肥利用率为0.89%~3.25%;随着施硒量的增加,土壤中的全硒和有效硒含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土壤中硒的残留率却有着相反的趋势,不同处理硒的残留率为41.82%~82.64%。


青枯病植物疫苗对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作为青枯病植物疫苗菌株对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接种处理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PLFAs组成、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接种菌株FJAT-1458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可分为减少型、无变化型和增加型。进一步分析表明,菌株FJAT-1458能促进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总量和真菌总量的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5.98%~47.36%、2.07%~58.07%和5.65%~74.42%,对放线菌生长起到先抑制后促进作用。此外,接种菌株FJAT-1458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增加,21 d增加量最高(13.32%)。聚类分析表明,菌株FJAT-1458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均划分为3个群落类型(兰氏距离分别为3.28和4.62),但它们各自群落组成及特征不同;同时主成分分析也将2种处理划分在2个不同类群中。上述结果说明菌株FJAT-1458处理能明显改变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其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土壤抑制病害能力。


短嘴型小鹅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中国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短嘴型小鹅瘟病毒(SB-GPV M15株)分别经消化道(口服),直接接触(同居)和呼吸道(空气传播)等途径人工感染2日龄半番鸭,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的试验鸭体质量,喙长宽值,血清LPAI抗体水平和发病死亡程度,探讨短嘴型小鹅瘟病毒不同感染途径对半番鸭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口服和同居感染途径均能复制出与野外自然发病一致的症状,感染鸭的体质量和喙长宽值等指标均不同程度低于健康对照组组,且口服感染组的发病程度与感染剂量呈正相关,而呼吸道感染组的体质量和喙长宽值与健康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试验鸭血清抗体测定显示口服和同居感染组的抗GPV LPAI抗体产生期早于空气感染组,且PI 14d抗体全部阳转而空气感染组抗体阳转率仅20%。结果表明,短嘴型小鹅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直接接触感染,而空气传播能力则较弱。
关键词: 半番鸭 短嘴型小鹅瘟病毒 短嘴矮小综合征 传播途径


同时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的建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同时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本研究根据鸭疫里默氏菌外膜蛋白A基因和大肠杆菌的gap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探针,分别标记于猪线粒体基因片段的两端形成两种不同的捕获探针,将捕获探针与待检测菌的基因组杂交、补平缺口、环化后,采用1对引物反向扩增捕获探针,建立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扩增片段分别为540 bp和328 bp,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能够检测出10 pg的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与常规PCR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快速病原学诊断方法,为同时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氮肥水平对稻田细菌群落及N_2O排放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土壤氮素转化的驱动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着稻田氮素利用及温室气体N_2O排放等问题。本研究分别基于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氮肥水平[CK(不施氮)、N(施N 180 kg·hm-2)、2/3N(施N 120 kg·hm-2)、1/3N(施N 60 kg·hm-2)]下稻田细菌群落及硝化反硝化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氮肥水平提高增加了稻田细菌物种丰富度Chao1指数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改变了细菌群落组成,其中与硝化作用相关的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和嗜酸的醋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氮肥水平提高而增加,但甲烷氧化菌Methylosinus的相对丰度随氮肥水平提高而降低。氮肥水平对稻田硝化作用关键微生物氨氧化细菌amo A基因丰度的影响较大,0~5 cm和10~20 cm深度土层中的amo A基因丰度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反硝化作用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nir S、qno B和nos Z的丰度在不施肥处理(CK)中显著低于施肥处理(1/3N、2/3N和N)(P<0.05),但1/3N、2/3N和N处理的稻田nir S基因丰度没有明显差异;0~5 cm土层中qno B和nos Z基因丰度存在随氮肥水平提高而增加的趋势,10~20 cm土层中nos Z基因丰度在2/3N和N处理下显著高于1/3N处理(P<0.05)。N处理的稻田N_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2/3N及1/3N处理(P<0.05),后者又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0~5 cm土层中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及10~20 cm土层中amo A基因丰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n=10)。综上所述,氮肥水平提高增加了稻田细菌群落多样性,促进了稻田N_2O排放,且本研究稻田中硝化作用微生物群落及丰度变化与稻田N_2O排放的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 氮肥水平 稻田土壤 微生物群落 氨氧化细菌基因 反硝化细菌基因 N2O排放 高通量测序 荧光定量PCR


酵母硒和黄芪多糖对半番鸭屠宰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酵母硒、黄芪多糖对半番鸭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从22日龄健康半番鸭中选出体质量相近的144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3个试验组,1个对照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3%酵母硒、300 mg/kg黄芪多糖和二者的复合物(300 mg/kg黄芪多糖+0.3%酵母硒),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结果显示:除复合剂组半番鸭半净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各试验组半番鸭较对照组的屠体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均呈升高趋势(P>0.05),而腹脂率和皮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合剂组血清尿酸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黄芪多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剂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黄芪多糖组(P<0.05);各试验组半番鸭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试验组半番鸭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呈上升趋势(P>0.05),而总蛋白含量、白球比、胆固醇含量、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降低趋势(P>0.05)。复合剂组半番鸭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且复合剂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黄芪多糖组(P<0.05);各试验组半番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呈增加趋势(P>0.05);复合剂组和酵母硒组半番鸭血清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酵母硒、黄芪多糖及其复合剂对半番鸭屠宰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半番鸭机体的代谢水平和抗氧化能力,且复合剂的添加效果尤为显著。
关键词: 酵母硒 黄芪多糖 半番鸭 屠宰性能 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构建县域早稻氮磷钾施肥的系统聚类方法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建立县域早稻氮磷钾施肥类别,探讨多点肥效试验资料的定量分类方法。【方法】以仙游县26个早稻"3414"设计的氮磷钾肥试验结果为例,探讨不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及其类别间差异显著性。【结果】对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差异较小的县域肥效试验资料,以能使类别间距离空间扩展范围较大的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法为最佳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可将26个试验资料清晰地分成3类,分别对应于该县的高产、中产和低产稻田类型;两两类别间的空白区产量和平衡施肥产量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且在95%置信区间下,稻谷产量水平在3个类别间几乎不出现交叉重叠。在此基础上,根据3种施肥类别对应的试验点资料,分别建立三元二次多项式类特征肥料效应方程,进而得到这3个施肥类别的推荐施肥量。【结论】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法系统聚类分析是县域多点肥效试验资料的一种有效定量分类方法,可将仙游县早稻分为具有统计显著性差异的3个氮磷钾施肥类别。


长期不同施肥下黄泥田土壤-水稻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土壤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不同施肥模式下南方黄泥田土壤-水稻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C、N、P计量比对水稻N、P养分供应状况的指示意义,基于黄泥田长期施肥28年后的4个年份收获期数据,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与化肥+全部稻草还田(NPKS)处理收获物水稻植株和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比值。结果表明:1)与CK相比,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分别增幅11.3%~39.1%、19.3%~43.1%、34.5%~69.0%,均以NPKM处理最高。土壤有机C、全N、全P相互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籽粒、秸秆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N、全P也分别与对应的植株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C与植株有机C呈显著负相关;2)不同处理籽粒N:P变化范围为4.99~6.29、秸秆N:P变化范围为7.28~11.76。随着外源N、P的补充,各施肥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籽粒与秸秆C:N、N:P、C:P,与NPK处理相比,NPKM与NPKS处理籽粒、秸秆的上述比值呈进一步降低趋势,NPKM降幅尤为明显;3)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植株N:P及C:P与土壤P素、植株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显示黄泥田各施肥不同程度地受到P素限制而N素供应相对丰富,这与土壤养分化学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上述说明,土壤有机C、全N、全P总量供应水平是影响黄泥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NPKM处理对黄泥田定向培肥效果最为明显。植株N:P与产量关系对揭示该类稻田N、P限制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即较高的植株N:P而较低的产量暗示土壤P素供应相对N素缺乏。表征黄泥田水稻P素限制的植株N:P阈值范围可能较湿地生态系统(14~16)低。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黄泥田 有机-无机肥配施 限制性养分


紫色黄秋葵转录组功能基因测序及分析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秋葵为药食兼用型植物,富含花青素、多糖、黄酮及萜类等活性成分。为探讨黄秋葵次级代谢过程中这些活性物质合成的遗传基础,以紫色黄秋葵嫩茎叶为材料,采用Illumina Hi Seq 25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23 026 500个短读序,经组装获得42 484个Unigene,平均长度877 bp。31 931个和21 926个Unigene分别在Nr和Swiss Prot数据库有同源比对信息;Unigene与COG、KOG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其功能各分为24类和25类;通过Pfam数据库,所注释到的20 031个Unigene分属于7 277类蛋白结构域;GO注释到18 602个Unigene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等三大类的51个功能组,其中大量Unigene与细胞部分、细胞、催化活性、结合活性、代谢进程及细胞进程相关;根据KEGG数据库,可将7 619个Unigene定位到119个代谢途径分支,其中有1、3、35、61、13和70个Unigene分属于花色素苷、黄酮、类黄酮、N-多糖、二萜类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路径,它们可能参与这些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开展黄秋葵花青素、黄酮类等物质代谢合成途径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