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对稻瘟病抗性包括基础抗性和主效基因抗性。基础抗性表现中等抗性水平,但具有广谱持久的特点。近年来,随着PTI-ETI理论框架的建立和植物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的发展,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发掘并利用基础抗性基因资源,已成为人们培育广谱持久抗病水稻品种的一种共识。本文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尤其是水稻抗稻瘟病PTI机制,水稻抗稻瘟病基础抗性基因/QTLs鉴定、克隆和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同时探讨了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定位施用菌渣对稻田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的影响
《土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定位施用菌渣对稻田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的影响,对菌渣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可为揭示施用菌渣对稻田土壤肥力形成及演变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采集不同菌渣用量处理土壤,分析了稻田施用菌渣下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及各粒级团聚体中碳、氮含量的变化,得出了各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提高4.07%~15.71%(P>0.05),其中,中量和高量菌渣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3.27 g/kg和12.81 g/kg。施用菌渣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对照提高1.75%~8.61%(P>0.05),其中,中量和高量菌渣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1.47 g/kg和1.43 g/kg。总体而言,各处理中>1.0 mm的各级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碳、氮主要分布在较大粒级团聚体上。不同处理各粒级团聚体分离的碳、氮回收率分别为77.05%~87.36%、77.66%~89.68%,说明获得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布的结果是相对可靠的。由此,菌渣的施用提高了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碳、氮的含量,其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稻田土壤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短短芽胞杆菌产抗菌物质——羟苯乙酯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羟苯乙酯是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为提高该菌株发酵液中羟苯乙酯的产量,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了优化,进一步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对培养基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最后采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通过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获得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发酵产生羟苯乙酯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DL-苹果酸、蛋白胨和NaCl。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分别为DL-苹果酸、豆饼粉和NaCl。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8 g/L、DL-苹果酸29.68 g/L、豆饼粉25.18 g/L、蛋白胨2 g/L、NaCl 13.18 g/L,pH 7.0~7.2。采用此培养基配方进行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发酵,羟苯乙酯平均产量为8.15μg/mL,较基础发酵培养基提高了286.26%。


室内恒温条件下稻田土壤中菌渣的分解过程及CO_2释放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全部菌渣(TM)],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探讨菌渣在稻田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并分析CO_2释放特征,为菌渣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时间,添加不同比例菌渣处理有机碳和氮含量均比TS处理高,其中TM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比TS处理提高了10.7倍和11.0倍。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量主要依赖于菌渣的添加量。总体来说,各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碳氮的分解,有机碳、氮均有下降趋势;在35 d后TM处理有机碳氮下降较快。添加菌渣越多,有机碳残留率也越大。在培养63 d后,菌渣有机碳(YC)和氮(YN)的分解残留率与菌渣添加量(X)的关系式分别为:YC=71.26X-0.607 5,r2=1.000 0**和YN=74.039X-0.413 3,r2=0.999 9**。各处理土壤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趋势。菌渣用量越高,CO_2释放速率越高,各处理在不同培养时间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为TM>SM3>SM2>SM1>TS。在第7 d时各处理CO_2释放速率最高,在第14 d时渐渐处于平稳下降状态,培养35 d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很小,大部分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其中TM处理有机碳矿化强度最小。总之,还田菌渣越多,土壤中被固定的碳越多。
关键词: 菌渣 稻田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分解过程 CO2释放


尖孢镰刀菌磷脂脂肪酸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不同专化型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利用MIDI微生物脂肪酸鉴定系统分析了来源于5个专化型的27株菌株的磷脂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并进行了磷脂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尖孢镰刀菌中共检测到9种脂肪酸,在兰氏距离为25.98时分为3个类群,即主要脂肪酸、微量脂肪酸和偶现脂肪酸,其中主要脂肪酸有16:0、18:0、18:1cis9(ω9)和18:2cis9,12/18:0a,含量共占总磷脂脂肪酸的96.41%;微量脂肪酸有14:0、15:0、16:1cis9(ω7)和20:0,偶现脂肪酸仅有17:1(ω11)。不同专化型菌株的主要脂肪酸仅18:2cis9,12/18:0a存在显著差异,微量脂肪酸除15:0外其余3种均有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供试的全部27株菌株聚类时,其磷脂脂肪酸与寄主专化型间无明显相关性,以寄主来源为同科(葫芦科或茄科)的菌株聚类时,其磷脂脂肪酸与寄主专化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BSA-ISCOMs对欧洲鳗鲡免疫效应及抗细菌性病原的效果研究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证实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的非特异免疫增强作用,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成ISCOMs(BSA-ISCOMs).将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BSA-ISCOMs、BSA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腹腔注射免疫.二次免疫完成后第30d采血,测血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剩余鳗鲡分别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hydrophila)攻毒.结果显示,BSA-ISCOMs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BSA组和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补体C3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攻毒结果显示,BSA-ISCOMs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BSA组和对照组(p≤0.05),对创伤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攻击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43.3%和51.7%.表明BSA-ISCOMs能有效增强欧洲鳗鲡对主要病原创伤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抗病能力.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免疫刺激复合物 欧洲鳗鲡 免疫效应 细菌性病原 溶菌酶


福建省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模式优化与集成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现代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优化构建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菌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的主体生产模式。同时根据不同主导产业,创立5个转化利用与有效连接的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开发模式。通过科研创新,突破28项关键接口技术,并实施新品种与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总结了因地制宜构建生产模式的经验,综述了因势利导创立技术体系的进展,剖析了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国现代循环农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茉莉鲜花[Jasminum sambac (L.) Aiton]香气成分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茉莉花是一种气质花,其香气是在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茉莉鲜花主要香气成分为乙酸苄酯、芳樟醇和α-法呢烯,但不同鲜花品种、产地和采摘时节的香气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广西茉莉花香气中芳樟醇相对含量与福州茉莉花相当,但乙酸苄酯和α-法呢烯的相对含量则低于福州茉莉花;单瓣茉莉花香气中芳樟醇和α-法呢烯相对含量高于双瓣茉莉,乙酸苄酯相对含量则低于双瓣茉莉;7、8和9月的福州茉莉花香气中乙酸苄酯相对含量接近;9月的芳樟醇相对含量高于7、8月,但其α-法呢烯的相对含量却低于7月和8月。利用茉莉花茶香气品质评价指数(JTF)考察鲜花香气品质,结果发现福州双瓣茉莉鲜花的JTF指数(1.88)高于福州单瓣茉莉(1.66)和广西双瓣茉莉(0.77),7月福州双瓣茉莉的JTF指数(2.37)高于8月(1.88)和9月(0.88),这表明本研究中福州双瓣茉莉品质优于福州单瓣茉莉和广西双瓣茉莉,且伏花的香气品质好。


模拟微重力对秀珍菇蛋白质营养评价的效应分析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模拟微重力对秀珍菇栽培的影响,利用三维旋转式植物栽培装置栽培秀珍菇,分析模拟微重力和静止2种栽培条件下秀珍菇子实体中蛋白质营养评价的效应。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栽培的秀珍菇子实体中有14种氨基酸含量高于静止栽培处理,氨基酸总量达114.0 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为53.5g·kg-1,与静止栽培处理相比,依次提高了26.2%、28.3%;且必需氨基酸比值含量比静止栽培处理和FAO/WHO的参照标准分别提高了1.62%和32.57%,略低于鸡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比值含量(49.7%)。模拟微重力栽培的秀珍菇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及营养指数6项指标均高于静止栽培处理,表明模拟微重力栽培秀珍菇有利于氨基酸的形成,且氨基酸的组成更合理。本研究为揭示微重力对食用菌生长发育机理和空间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持续低产蛋率蛋鸭群主要病毒感染的检测与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持续低产蛋率开产蛋鸭群的主要病毒病感染情况,应用已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和血凝抑制试验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采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和安徽等7省(区)免疫过H5亚型和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但未免疫禽1型副黏病毒病疫苗和禽坦布苏病毒病疫苗,表现为持续低产蛋率的29个开产蛋鸭群的4 737份血清样品进行抗体检测,同时采集蛋鸭卵巢组织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29个开产蛋鸭群中,H5亚型禽流感、H9亚型禽流感、禽1型副黏病毒病和禽坦布苏病毒病抗体的群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10.3%和100.0%,群内阳性率分别为79.4%~100.0%,82.5%~100.0%,0.0%~13.1%和33.7%~100.0%;蛋鸭卵巢组织中H5亚型禽流感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禽1型副黏病毒和禽坦布苏病毒的阳性率依次为13.8%(4/29),0.0%(0/0),3.5%(1/29)和86.2%(25/29)。上述结果表明,我国以上7省(区)表现持续低产蛋率的开产蛋鸭群存在禽坦布苏病毒的严重感染,应引起养鸭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开产蛋鸭 持续低产蛋率 主要病毒感染 间接ELISA RT-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