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光形态建成抑制因子COP1的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OP1(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esis 1)是光形态建成的一个抑制因子。本研究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甘薯COP1的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甘薯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的COP1的cDNA全长为2 224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2 016 bp),编码671个氨基酸,并命名为ibCOP1(Gen Bank登录号:KT749985)。序列对比结果显示,甘薯ibCOP1与牵牛花的COP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6%。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ibCOP1在甘薯根、茎、叶和花中都有表达,在成熟紫叶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本研究首次克隆甘薯COP1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功能奠定基础。


重金属钝化剂对蔬菜-土壤系统Cd和Pb的钝化效果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以还原铁粉、硫磺、氢氧化钙等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质量比例(1:0:0,Fe_1;15:1:0,Fe_2;3:0:10,Fe_3;15:1:50,Fe_4)制备成几种含铁复合重金属钝化剂,研究了施用几种含铁重金属钝化剂对蔬菜(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产量、蔬菜重金属Cd和Pb含量及其土壤重金属Cd和Pb形态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污染土壤常规施用化肥处理(污染土PS+化肥CF)的基础上,添施几种含铁的重金属钝化剂处理(即PS+CF+Fe_1、PS+CF+Fe_2、PS+CF+Fe_3和PS+CF+Fe_4)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蔬菜的生物产量、降低蔬菜重金属Cd和Pb含量,并提高蔬菜收获后土壤p H值、减少土壤有效态Cd和有效态Pb的含量。其中,PS+CF+Fe_4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PS+CF)处理相比,提高了蔬菜生物产量48.54%,降低蔬菜重金属Cd含量51.15%~71.31%、Pb含量10.63%~68.68%,提高土壤p H值42.03%、减少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18.01%、Pb含量41.04%;通过对蔬菜收获后土壤重金属Cd、Pb组分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PS+CF+Fe_4处理后土壤Cd、Pb主要以Cd_3(PO_3)_2、Pb(PO_2)_2、Pb_3O_2SO_4、CdCa_2(PO_4)_2等几种难溶性化合物形态存在,这进一步验证了该复合重金属钝化剂的钝化效果。因此,该含铁重金属钝化剂(Fe_4)对Cd、Pb污染农田土壤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还原铁粉 重金属钝化剂 蔬菜-土壤系统 镉 铅 钝化


稻米垩白性状的QTL检测、上位性及环境效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的垩白性状是当前限制中国稻米品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垩白形成机理及遗传特性,将有利于提高育种中垩白性状的改良效率。本课题组先前构建了广陆矮4号/佳辐占重组自交系(GJ RIL)及遗传图谱。本研究连续2年在上杭县和龙海市两地共种植6季GJ RILs,据各季垩白性状表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合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和环境效应分析。遗传分析发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偏态分布,推测垩白性状受主效基因与微效基因共同影响。QTL定位中,垩白粒率获得3个QTLs,qPGWC2、qPGWC4和qPGWC5,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84%、3.74%和14.09%;垩白度获得3个QTLs,qDEC1、qDEC4和qDEC5,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96%、4.88%和7.79%。上位性分析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获得7对和5对上位性QTLs,贡献率为0.23%~3.55%。RM307~RM518区间内同时检测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s,并参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上位性互作。RM598~RM5140区间内也同时检测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s,也参与了垩白度的上位性互作。环境效应分析发现,垩白度的3个QTLs及eqDEC10和eqDEC9这对上位性QTLs均与2010年早季龙海种植环境发生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


羊口疮病毒和丝状支原体簇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同时快速检测羊口疮病毒(ORFV)和丝状支原体簇(Mm cluster)的方法,本研究根据ORFV的B2L基因和Mm cluster的16S r 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同时检测ORFV核酸和Mm cluster核酸的双重PCR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扩增出ORFV和Mm cluster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它常见病原的DNA模板均无扩增,对ORFV和Mm cluster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3.8×10~4拷贝/μL和1.3×10~3拷贝/μL。利用该方法对36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双重PCR检测结果与单一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好,为临床ORFV和Mm cluster的快速检测、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


基于氨基酸分析的薏苡饲用价值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薏苡饲用部位的氨基酸营养情况,以9个薏苡(Coix lacryma-jobi)资源的饲用部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根、茎和叶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薏苡的根、茎、叶中均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各部位间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总体趋势为叶>根>茎,其中台湾红衣薏苡叶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资源。薏苡饲用部位功能性氨基酸特别是药用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9.34%~69.27%。通过氨基酸评分明确了(蛋氨酸+胱氨酸)是薏苡饲用资源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并通过分部位聚类筛选出2份氨基酸含量高的薏苡叶资源(台湾红衣薏苡和北峰野生薏苡),为薏苡饲用提供数据参考。


新疆伊犁马铃薯根际芽胞杆菌纯培养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马铃薯根际土壤中芽胞杆菌种类多样性,可为挖掘芽胞杆菌新资源提供基础。从新疆伊犁州9个地点采集了30份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采用可培养法从中分离芽胞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同源性鉴定了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共获得芽胞杆菌349株,基于菌落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了66个代表菌株,其中14株与近缘种模式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介于93.0–98.5%之间,为潜在芽胞杆菌新种。349株芽胞杆菌属于9属66种,分别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41个种(41/66,62.1%),为最优势属;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有9种(9/66,13.6%),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共6种(6/66,9.1%),嗜冷芽胞杆菌属(Pscychrobacillus)共4种(4/66,6.1%),虚构芽胞杆菌属(Fictibacillus)有2种(2/66,3.0%),短芽胞杆菌属(Brevibacillus)、大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鲁梅尔芽胞杆菌属(Rummelibacillus)和解硫胺素芽胞杆菌属(Aneurinibacillus)皆为1种。新疆9个地点马铃薯根际土壤中芽胞杆菌含量为2.20–8.86×104 cfu/g,其中特克斯蒙古乡马铃薯根际土壤中芽胞杆菌的菌落含量和种类最多,分别为8.86×104 cfu/g和37种;尼勒克县马场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的芽胞杆菌含量最少,特克斯去昭苏路上和阜康西沟村的芽胞杆菌种类最少,仅9种。但每个地点的优势种均相同,均为简单芽胞杆菌(Bacillus simplex)和阿氏芽胞杆菌(B.aryabhattai)。芽胞杆菌种类可划分为高频度分布型(简单芽胞杆菌等4种)、中频度分布型(植物内生芽胞杆菌等12种)和低频度分布型(其余51种芽胞杆菌,如蕈状芽胞杆菌)。新疆9个地点芽胞杆菌种类分布可分为高含量高丰度型(特克斯蒙古乡和农技推广园)和低含量低丰度型(如尼勒克县马场等地)。相关性分析发现,马铃薯根际芽胞杆菌种类分布与海拔高度无显著相关性。新疆马铃薯根际土壤蕴含种类丰富的芽胞杆菌资源,可为芽胞杆菌功能菌株开发提供丰富的菌种来源。


林地改为茶园对土壤净硝化速率及N_2O排放的影响
《土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江南茶区(安徽、浙江)和华南茶区(福建)典型茶园土壤及各自相邻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5oC和6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通过28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林地改为茶园后对土壤净硝化速率及N_2O排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地区林地改种茶园显著抑制了净硝化速率;与安徽地区的林地和茶园土壤相比,浙江和福建地区林地和茶园土壤净硝化速率很低(N,<0.2 mg/(kg·d)),且林地改为茶园后对土壤净硝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安徽地区植茶年限超过10 a的茶园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显著低于邻近的林地土壤,而植茶年限为10 a的茶园土壤与邻近的林地土壤差异不显著。浙江和福建茶园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各自对照的林地土壤。安徽地区土壤的N_2O累积排放量与p H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林地改为茶园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和氮肥的施用,p H降低抑制了净硝化速率,进而降低N_2O排放。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茶园 林地 净硝化速率 N2O累积排放量


姬松茸菌株J_1与J_(77)镉富集差异及生理响应机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姬松茸菌株J_1及其诱变菌株J_(77)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镉对J_1、J_(77)菌丝生长与产量、镉富集量及相关氨基酸含量等的影响,分析J_1、J_(77)对镉吸收与耐受性差异及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外源添加镉浓度的增加,J_1、J_(77)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低浓度镉能促进姬松茸生长、提高产量;相同浓度外源镉胁迫下,J_(77)菌丝及子实体中镉含量均低于J_1,且差异显著(P<0.01),J_(77)为低富集镉的菌株;菌丝中镉含量与子实体中镉含量显著正相关(R2>0.97);J_1、J_(77)子实体中半胱氨酸含量均先降低后增加,低浓度镉胁迫下J_1半胱氨酸含量较高,高浓度镉胁迫下J_(77)中半胱氨酸含量较高,半胱氨酸可能与姬松茸镉富集密切相关。


信号肽及化学通透剂对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胞外分泌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的信号肽和化学通透剂对重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胞外分泌的影响,提高CGTase的胞外分泌量。【方法】扩增地芽孢杆菌CHB1(Geobacillus sp.CHB1)的CGTase基因,构建带有地芽孢杆菌CHB1自身信号肽、Omp A、Pel B信号肽和不带信号肽的4种重组质粒;比较4种重组质粒对重组CGTase胞外分泌的影响,筛选最优的信号肽;考察甘氨酸、Triton X-100、SDS和Tween 80四种化学通透剂对重组CGTase胞外分泌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化学通透剂及其浓度。【结果】Omp A信号肽介导的分泌效果最好,胞外酶活达到7.44 U/m L,分别是Pel B、CHB1信号肽的2.04倍和11.27倍,不带信号肽的重组质粒菌胞外检测不到酶活;携带Omp A信号肽的重组质粒菌发酵48 h,同时添加浓度为0.6%的甘氨酸和0.3%的Triton X-100,胞外酶活达最大到14.27 U/m L;SDS和Tween 80对该酶的胞外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Omp A信号肽的介导效果最佳,同时添加浓度为0.6%和0.3%的甘氨酸和Triton X-100可以有效促进胞外分泌,为该重组酶的高效胞外分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信号肽 化学通透剂 胞外分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