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维生素C对大菱鲆繁殖性能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800和4800mg/kg的维生素C饲养大菱鲆亲鱼240d,通过比较各处理组亲鱼的生长、性腺指数、相对产卵量、上浮卵率、孵化率、卵径以及各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维生素C对大菱鲆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亲鱼生长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亲鱼的生长呈上升趋势。800和4800mg/kg组亲鱼相对产卵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亲鱼性腺指数、产卵次数、上浮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亲鱼卵和组织中维生素C含量反映了饲料中的维生素C含量。虽然各处理组亲鱼的卵径和油球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亲鱼卵径和油球径呈上升的趋势。肝脏、卵巢和血清中SOD活性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而MDA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大菱鲆亲鱼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有效改善大菱鲆的繁殖性能。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解析与思考
《中国水产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3]11号)(以下简称"意见")于今年3月8日颁布,并于6月25日由中央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层面首次颁布的渔业综合性文件,也是自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中发〔1985〕5号)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全文共24条,主要从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海洋渔业设


复方中草药提取的生产工艺及抑菌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以中药提取物制备中成药的生产工艺已成为中药生产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提取工艺的先进与否不仅与产品疗效有关,还直接影响物耗和成本。对中药车间提取工艺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车间提取工艺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为25.70%。该抗菌免疫双效复方中草药对绿脓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有抑菌效果,但不明显,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作用。


太阳能肥水机研发与作用
《科学养鱼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工程岗位专家在池塘养殖环境调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能够在池塘养殖期间对底泥进行调控的太阳能肥水机。该设备根据太阳光照情况对水体底质和水质进行调控处理,达到降低底泥沉积污染,促进有机物分解和营养盐释放,肥水调水,改良水质,降低沉积污染,提高水体生产力水平的目的。太阳能肥水机动力装置采用太阳能为系统提供动能,底泥提


图书馆外文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2013
摘要:从外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组织、服务等方面论述了我所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提高我所图书馆的外文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认识和实践水平.


盐度对拟穴青蟹幼蟹存活、生长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盐度(6、13、20、27和33)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生长发育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拟穴青蟹幼蟹甲宽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C3蜕壳间期、甲宽增量(C1至C2和C2至C3)及Na+/K+-ATP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幼蟹存活率、C2蜕壳间期及C3至C4甲宽增量无显著影响(P>0.05)。盐度13处理组特定生长率最高、蜕壳间期最短,盐度6处理组特定生长率最低,但与盐度20、27和33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盐度33处理组蜕壳间期最长;第一次蜕壳后盐度20处理组甲宽增量最大,后两次蜕壳盐度13处理组均是最大;盐度处理0.5、4、7和11 d时,Na+/K+-ATP酶活性分别表现为盐度6>13>20>27>33、6>13>27>20>33、6>13>20>27>33和6>13>33>20>27的趋势,低盐环境下Na+/K+-ATP酶活性的升高有助于拟穴青蟹幼蟹对低渗环境的适应。
关键词: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 幼蟹 盐度 存活 生长 Na+/K+-ATP酶活性


鄱阳湖刀鲚耳石的两种微化学特征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长江河口约800 km的鄱阳湖中同时存在有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的两类刀鲚个体。


特种材料球鼻艏抗冲击特性数值研究
《船海工程 》 2013
摘要:为探讨球鼻艏结构的抗冲击性能,采用数值手段对典型球鼻艏结构进行一体化建模,基于Abaqus的声固耦合法模拟水下非接触爆炸载荷与球鼻艏结构的相互作用,提取设计工况下的球鼻艏典型部位的冲击响应结果。结果表明:钛合金材料极大提高了球鼻艏结构的局部抗冲击性能,但在遭受水下非接触爆炸载荷时,仍出现了明显的塑性变形;球鼻艏底部钢结构由于采用纵横肘板进行支持,具有优异的安全性;随着冲击因子的增加,球鼻艏结构的应力近似呈线性增长,而塑性应变曲线随着冲击因子的增加呈指数曲线增加。


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体内药代动力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应用Excel 2007、药动学3P97和Kinetica 4.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的活性进行研究,为甲砜霉素在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30 mg/kg的剂量对鲫鱼进行单剂量口灌甲砜霉素后,药物在鲫鱼体内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药达峰时间(Tpeak)为1.5 h,峰浓度(Cmax)为37.172μg/mL,吸收速率(Ka)为1.523 h-1,分布半衰期T1/2(Ka)为0.455 h,滞后时间(TL)为0.02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16.712 h;在半效应室内,EC50为14.28 h;PK-PD同步模型参数AUC0~24 h/MIC血清为32.41 h,Cmax/MIC血清为23.23。通过抑制效应SigmoidEmax模型,得到8.61~46.20 mg/kg为临床使用甲砜霉素防治鲫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给药剂量。建议在水产动物中,用甲砜霉素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最佳给药方案为:以46.20 mg/kg的剂量对发病鲫鱼进行拌饵投喂或口灌给药进行治疗,以8.61 mg/kg的剂量对鲫鱼进行拌饵投喂来预防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