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大磷虾粉对卤虫脂肪酸和氨基酸的营养强化作用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卤虫(Artemi asp.)Ⅱ龄无节幼体作为试验材料,研究0、75、150、225mg·L-1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对卤虫体内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强化效果,试验共进行18h,每6h取样检测一次.结果表明:强化组各时段的二十二碳六烯酸、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除了75和225mg·L-1组6h的二十碳五烯酸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时段的二十碳五烯酸亦显著高于对照组;75mg·L-1组18h以及150mg·L-1组12和18h的二十碳四烯酸亦显著升高;150mg·L-1组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150mg·L-1组各时间段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强化组和对照组,225mg·L-1组12h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南极大磷虾粉对卤虫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均具有较好的营养强化效果,并以150mg·L-1的强化浓度,12和18h的强化时间为宜.


投喂频率对雌雄分化后灰海马生长发育、饵料转换效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外形刚可辨别雌雄的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为研究对象,冰冻糠虾(Mysis spp.)为饵料,研究不同投喂频率(A:1次/d、B:2次/d、C:3次/d和D:4次/d)对雌雄分化后灰海马生长、发育、饵料转换效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实验期间灰海马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WSGR)和体高特定生长率(HSGR)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A、B和C3组雄海马的WSGR和HSGR均高于雌海马,而D组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时间的推移,D组雌海马的WSGR和HSGR均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其它3组均呈下降趋势,且第1周的WSGR和HSGR均显著高于第5周(P<0.05)。B组灰海马的饵料转换效率(FCE)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A组雌海马的性腺发育早于其它各组。A组灰海马的脂肪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且该组雌海马的上述3种酶活力均显著高于雄海马(P<0.05);各组灰海马的胰蛋白酶活力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灰海马的商业养殖中应综合考虑养殖效益,根据不同发育阶段选择不同的投喂方式。而在亲体培育时,选择4次/d的投喂频率最佳。
关键词: 灰海马 投喂频率 特定生长率 饵料转换效率 性腺发育 消化酶活力


广东省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广东地区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采用K-B纸片法测定了112株1995-2012年来源于不同种类患病水产动物的气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数据用WHONET 5.6耐药监测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高达85.7%和79.5%,其次对利福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链霉素、萘啶酸、磺胺类、头孢西丁、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达57.1%、51.8%、49.1%、44.6%、31.2%、28.6%、28.6%和21.4%;对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氯霉素和多西环素相对敏感。比较不同来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结果显示爬行、两栖动物和观赏鱼来源的分离菌株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等药物的耐药率比养殖鱼、虾类的高;气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不同来源的气单胞菌的耐药率亦不尽相同。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菌株应引起重视,今后在气单胞菌疾病防治方面要慎重用药,并且有必要开展水产动物源的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水产养殖合理用药。


咸鱼品质的质构与感官相关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咸鱼品质的质构与感官评定的相关性,对其品质的感官评定结果与质构仪器分析结果进行了研究。以3种咸鱼,11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质构进行人工感官评价与质构仪(TPA模式)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1个样品的感官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PA各个参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仪器质构测定结果与感官评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仪器质构测定结果与感官评定结果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中,仪器测定的弹性参数与感官评价指标均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98~0.859;而咀嚼性只与硬度具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50;其他参数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r=-0.355~0.829)。对感官评价总分与仪器分析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硬度、咀嚼性与感官评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R=0.974~0.994),内聚性、弹性、黏着性与感官评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R=0.937~0.998)。3种咸鱼品质的质构仪器分析值与感官评价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为质构仪在咸鱼品质评价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及最小栖息面积估算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微生境模拟条件下,应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别评估了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HSI),建立了其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并初步估算了岩原鲤幼鱼的最小栖息面积.结果表明: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栖息范围分别为砾石直径10~15cm、光照强度0.2~1.8lx、水深范围0~15cm(离底距离);其适宜性指数表达式分别为SIS=1.7338e-0.997x(R2=0.89,P<0.01,SIS为底质适宜性指数,x为砾石直径)、SIL=3.0121e-1.339x(R2=0.93,P<0.01,SIL为光照适宜性指数,x为光强)、SIW=2.4055e-1.245x(R2=0.97,P<0.01,SIW为水深适宜性指数,x为水深).算术平均法最适用于岩原鲤幼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模型估计,最适模型为HSI=(SIS+SIL+SIW)/3.共发现7组岩原鲤幼鱼建立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栖息地范围,其栖息地面积范围为628~2015cm2,平均值为1114cm2.


大菱鲆、褐牙鲆和半滑舌鳎的血液生化指标特征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3
摘要:选择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生长期和规格均相似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检测并比较了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酰氨基转肽酶含量均高于大菱鲆和褐牙鲆,且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肌酸激酶含量也显著高于大菱鲆和褐牙鲆(P<0.05),而大菱鲆和褐牙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褐牙鲆的碱性磷酸酶、球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种鱼(P<0.05),而大菱鲆的肌酐、尿酸、葡萄糖和尿素氮含量则处于3种鱼的最高水平。本研究为深入了解中国主要养殖鲆鲽类血液特征,开展养殖鲆鲽类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评估提供参考。


WAVEWATCHⅢ同化模块的建立和检验
《海洋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基于最优插值(OI)的同化并行模块植入全谱空间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 Ⅲ version3.14,建立数据同化的海浪模式预报系统,并通过实际的预报个例对同化系统进行检验。个例实验是以5°S以北的印度洋海域为目标计算区域,海面风场强迫采用业务单位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提供的逐时海面风场预报产品。模式积分过程中连续同化2010年12月15日、16日和17日过境北印度洋的Jason-2卫星高度计沿轨有效波高(SWH)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每次同化得到新的SWH分析场后需重构相应的二维海浪谱用于谱模式)。SWH同化分析值和无同化的对照组分别与高度计沿轨观测数据比较发现,就日平均统计来看,同化较无同化使SWH分析值的均方根误差减小约25%~50%。以SWH同化分析场作为初始场的预报表明,同化对预报影响的时效性可延长至48~60 h。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将高度计测量的SWH数据同化到海浪模式进一步提升海浪数值预报的准确度。
关键词: WAVEWATCH Ⅲ 最优插值(OI) 数据同化 卫星高度计波高数据


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海洋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南陵水海域、马来西亚海域、西沙海域、南沙海域四个不同地理群体的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对微卫星引物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46个等位基因;期望杂合度、观测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Shannon's信息指数结果在4个群体中均以马来西亚群体为最高,分别为0.736、0.531、0.696和1.7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波纹唇鱼的4个群体明显地聚为2支,马来西亚群体、海南陵水群体和西沙群体聚为1支,南沙群体独立1支;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波纹唇鱼60.9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个体间,35.7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仅有4.1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73 0,群体间基因流Nm为0.840 5。本研究显示波纹唇鱼种群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间存在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