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中氟与矿质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13
摘要:应用离子色谱和原子吸收仪测定了南极磷虾各组织中氟和11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南极磷虾中氟含量为2095.17±8.63 mg/kg,组织分布为:外壳>尾足>头胸>肌肉;Mg、Ca、P的含量分别为6771.54±30.22 mg/kg,4398.75±25.72 mg/kg,4692.11±25.1 mg/kg,且组织分布相同;K和Na含量分别为7310.59±35.62 mg/kg和9098.50±53.41 mg/kg,但组织分布不同;6种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Cu>Zn>Se>Fe>Mn>Cr,其含量分别为43.59±2.31mg/kg、36.23±2.35mg/kg、3.89±0.21 mg/kg、3.51±0.13mg/kg、2.49±0.23 mg/kg和0.25±0.02 mg/kg。其中只有Cu和Mn的组织分布相同;此外,Se含量(3.89±0.21 mg/kg)比一般海虾中高出2~4倍。相关性分析表明,氟仅与Mg、Ca、P、Mn、Se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是0.5675、0.7024、0.7088、0.5792和0.6091,说明南极磷虾中氟的赋存形态与这五种元素息息相关。另外,南极磷虾也是一种提供Se及矿质元素补充的良好食物来源。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实现对养殖海区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以及AVNV的疫情监测,选择AVNV全基因组序列中的保守区段,应用Accelrys gene 2.5软件设计一对巢式引物,用于AVNV的检测。结果显示,引物的扩增片段分别为979和548 bp。实验优化了PCR体系中Mg2+和dNTPs浓度及扩增程序中的退火温度,并建立了完善的AVNV巢式PCR检测技术。研究表明,该PCR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稳定检测出5 pg扇贝样品组织总核酸中5×10 copies的病毒粒子。


精养池塘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首次在传统精养鱼池中构建了功能净化区,采用在浮床中栽种水蕹菜、吊挂背角无齿蚌和生物滤料净化水质。结果表明,与对照池相比,由水培蕹菜、背角无齿蚌和生物滤料组成的集成生物净化系统对精养鱼池水中TSS、CODMn、TN、TAN、NO2--N、NO3--N、PO34--P和TP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尤其是1号池净化区,以对照池水质指标为参照标准,其对上述各污染物相对去除率分别为49.58%,30.13%,38.81%,37.31%,50.72%,56.13%,52.63%和40.96%;此外,各池水中的氨化菌数和硝化菌数的差别均不明显,而1号、2号试验池生物滤料上与水中的氨化菌数比值分别约为32∶1和49∶1,硝化菌数比值分别约为4∶1和4∶1,这说明生物滤料为上述两种氮循环细菌提供了良好的附着载体,有助于促进池塘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和氮的硝化作用。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低温胁迫耐受性能与体表蛋白组学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急性低温胁迫实验方法,通过对实验鱼的死亡率、死亡历时、摄食量以及呼吸频率等耐寒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由此分析结果判断幼鱼的低温临界温度为0℃,在此温度基础上,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进行体表蛋白水平上的耐受机理研究。根据低温胁迫组和常温对照组机体表皮蛋白组图谱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蛋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中挑选四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谱(MALDI-TOF-MS)分析,采用PMF技术和MASCOT、NCBI网站提供的检索工具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组大菱鲆表皮MLC和Mimecan前体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typeⅡ角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大菱鲆对低温胁迫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反应,涉及很多蛋白质的参与,这些低温响应蛋白在大菱鲆对低温胁迫的抗性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大菱鲆 低温胁迫 耐受性能 体表蛋白 双向电泳系统


洮湖日本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SSR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技术和微卫星(SSR)技术对洮湖日本沼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每个随机引物扩增出3~8条带,片段大小在100~1 000 bp之间,17个引物共扩增出95条清晰条带;其中48条表现为多态,多态位点比例为16.67%~66.67%,群体遗传杂合度为0.196 0,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57 6。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5个微卫星基因座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42 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76 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74 0。2种研究结果表明,洮湖日本沼虾种质资源状况良好,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东海马面纯渔获量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东海马面纯(Navodon spp.)渔获量的影响,对1976年~2006年的东海马面纯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马面纯渔获量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变动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前者可用Fox模型来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东海马面纯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显著相关(P〈0.01)。移除捕捞压力增长引起的变化趋势后,其渔获量变动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东海海表温度、东海冬季季风和黄海夏季季风呈显著正偏相关(P〈0.03),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黄海冬季季风及长江流域和东海沿岸降雨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根据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对东海马面纯渔获量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拟合的渔获量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R=0.91,P〈0.01),说明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东海马面纯渔获量的变动。此外,由于未来气候的变化,东海马面鲍渔获量可能出现更大波动。


盐度变化对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鳃丝Na~+/K~+-ATP酶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30、24、18、12、6和淡水6个盐度梯度,对平均体重5.19±0.48 g的多鳞四指马(鱼友)(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进行7 d、28 d和56 d的饲养,测定了不同盐度对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鳃丝Na+/K+-ATP酶及肝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度30、24组饲养7 d、28 d和56 d,同一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养7d后,随盐度的降低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盐度18、12和6组中Na+/K+-ATP酶活性28 d后趋于稳定,与56 d差异不显著(P>0.05);淡水组中,鳃丝Na+/K+-ATP酶活性28 d后趋于稳定,但显著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肝脏抗氧化酶结果显示:盐度30和24组各时间段CAT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18、12、6组,随着盐度降低,7 d时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28 d后下降并趋于稳定;28 d与56 d无显著性差异(P>0.05)。淡水组中SOD和CAT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P<0.05)。盐度30和24组,同一盐度不同时间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淡水组外,同一时间下MDA含量均随盐度降低而降低,且各盐度组7 d时MDA含量最高,28 d后下降并趋于稳定。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对低盐的耐受力较强,盐度0~30均能养殖。
关键词: 多鳞四指马(鱼友) 盐度 Na+/K+-ATP酶 抗氧化酶


水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探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国际上森林和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评价体系及我国林业、环保部门评价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的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对我国水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总结归纳了该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特点,提出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突出水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特色、体现保护区间的差异、制定合理的赋值标准、注重科学评价、设定指标权重等建议,为科学评定水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奠定基础。


大叶藻居群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4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叶藻的7个地理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扩增148株大叶藻得到5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大叶藻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87,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17。青岛湾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A=7.750,AR=7.043),俚岛居群最低(A=4.750,AR=4.543)。从Fst值来看,7个大叶藻居群间属于中度分化。UPGMA系统发育树显示,中国4个大叶藻居群聚类到一起,其遗传分化可能是由于历史大海草场的遗留小片段居群产生,而中国、韩国、日本和爱尔兰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则主要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自由交配估计结果支持海草的东亚起源说。青岛湾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可优先作为大叶藻移植修复的材料和基因库,并进行重点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