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点叉尾鮰鱼皮胶原蛋白的理化特征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鱼皮为材料,用乙酸和乙酸-胃蛋白酶,分别提取鱼皮中的酸溶性胶原蛋白(acid-solubilise collagen,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epsin-solubilise collagen,PSC),并对其理化性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提取得到的ASC纯度高达93.11%,PSC纯度高达93.46%;紫外吸收分析表明,ASC和PSC的吸收峰值均在233nm处;蛋白图谱中两种胶原蛋白均由两种不同的α链(α1)2α2组成,具备I型胶原蛋白的特征;ASC和PSC的傅里叶红外图谱相似,具有完整的三螺旋结构;ASC的变性温度为34.2℃,PSC的变性温度为33.9℃。


杂色鲍低温病毒病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色鲍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鲍品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沿海。但是近年来,鲍的病害频发,尤其是1999年以来暴发的鲍低温病毒病严重影响了鲍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对鲍低温病毒病的发现及其相关病原的鉴定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其主要病原——鲍肌肉萎缩症病毒(AbSV)的基因组及其与血蓝蛋白的关系,并介绍了最新建立起来的两种AbSV的快速检测方法。对10多年来鲍低温病毒病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为日后病毒形态及其与血蓝蛋白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水产养殖公共领域发明专利技术信息初步分析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3
摘要:水产养殖公共领域专利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分析这些专利技术特征,有助于企业或其他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和成果推广应用范围。通过对国际专利分类号为A01K61/00的水产养殖公共领域发明专利进行检索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1985年建立专利制度以来,水产养殖公共领域发明专利数量变化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1985年—1996年,呈现一个"倒U"型;1997年—2008年,呈现指数增长过程;2009年—2012年,呈现快速下降过程。(2)公开日在2010年—2012年间,检索到172件专利,其中职务发明占到76.74%,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水产养殖业发达省份,因未缴年费而专利权终止的数量约占12.79%,这部分专利一般认为技术含量和可供二次开发利用的价值最大。(3)从涉及品种角度来看,鱼类较多,约占总量29.07%,从学科方向的角度划分,则主要分布在水产养殖技术、渔业工程与装备、水产遗传育种等方向,占总量的81.40%。建议建立国内外水产养殖公共领域专利技术信息平台,有助于对国内外水产养殖公共领域专利技术信息进行跟踪、提炼与分析,促进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


美丽硬仆骨舌鱼核型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观赏鱼类。为了解该鱼的细胞遗传背景,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方法,以头肾为材料,空气干燥法制片,对美丽硬仆骨舌鱼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丽硬仆骨舌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50,核型公式为2n=2m+8sm+8st+32t,臂数(NF)为60。这一核型符合低等鱼类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美丽硬仆骨舌鱼的种质标准和系统演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WSSV人工感染量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存活时间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毒量对于中国明对虾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计了逐尾、定量人工感染实验,在确保每尾中国明对虾进食特定量WSSV毒饵后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分别喂食含5.2×108copies、1.0×109copies、2.1×109copies WSSV的毒饵,对虾平均存活时间分别是389.3、323.3和187.3 h,差异极显著(P<0.01);对虾最终累计死亡率都为100%。研究表明,致死量范围内,WSSV的感染量越低,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越长。为了揭示饵料对中国明对虾抗病性能的影响,对已感染WSSV的中国明对虾投喂不同饵料。结果显示,分别喂食活卤虫、鲜蛤肉和配合饲料,对虾平均存活时间分别是281.7、173.9和164.9 h;喂食活卤虫的实验组平均存活时间显著高于喂食配合饲料和鲜蛤肉的实验组(P<0.01);喂食配合饲料和鲜蛤肉的对虾平均存活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累计死亡率都为100%,结果表明,与配合饲料和鲜蛤肉相比,喂食活卤虫更能增强对虾抗WSSV的能力。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攻毒实验 饵料 存活率


细菌群体感应淬灭的几种调控机制及其潜在应用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作为一种调控机制,细菌通过感知细胞外环境中的信号分子浓度变化调控调节着生物发光、质粒转移、抗生素合成、生物膜形成及毒力因子表达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协调细菌群体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文章简要综述细菌细胞之间的群体感应功能及其几种主要淬灭调控机制,为促进基于QS为靶标的生态防控病害新技术构建提供参考,为QS相关研究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QS抑制剂开发提供思路。


母源免疫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子代抗体IgM水平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鳗弧菌灭活疫苗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雌性亲鱼免疫方法,进行了母源免疫对子代抗体水平、变化规律的影响及卵子中抗体蛋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免疫亲鱼产出的卵子中IgM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胚胎发育过程中,抗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且48h前下降迅速,免疫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8h以后,免疫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卵子中抗体蛋白免疫组化定位结果表明,未受精卵中IgM抗体集中分布在卵膜内侧边缘,卵黄部分分布不明显。研究还发现,卵巢液中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卵子匀浆液,且免疫亲鱼组卵巢液中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实验验证了大菱鲆特异性抗体的母源传递性,并揭示了在本免疫条件下的传递时效,为进一步开展通过母源免疫对育苗早期疾病防控途径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蚕豆替代鱼类饲料的应用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饲料中鱼粉成本的不断升高,寻求新的饲料原料显得越来越重要。蚕豆营养丰富,比小麦等谷粒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能量,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因而可以部分替代饲料中的小麦和鱼粉等物质,在鱼类饲料原料替代方面潜在价值可期。研究表明,蚕豆可促进鲈(Dicentrarchus labrax)的生长,改变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等鱼类的肌肉品质,对摄食蚕豆鱼类的生理生化特性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蚕豆中的单宁、多酚和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鱼体的生理代谢。综述前人研究,可根据不同鱼类添加不同比例的蚕豆或消除蚕豆中抗营养因子等手段以优化蚕豆替代饲料在鱼类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