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055条记录
黄瓜新品种唐秋杂3号的选育

中国瓜菜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唐秋杂3号是以H3为母本、B2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黄瓜新品种。该品种在唐山地区春大棚和露地始花期为29~34 d,主蔓2~3节着生第1朵雌花,以后节节着生雌花,单株可结瓜15~20个,以主蔓结瓜为主。瓜短棒形,瓜纵径13.73 cm,瓜横径3.9 cm,瓜肉厚度10.97 mm,单瓜质量104.56 g,商品瓜率93.12%,平均667 m~2产量5 182.4 kg。刺瘤小而稀疏,皮色翠绿,肉脆清香,高抗白粉病,抗灰霉病。适宜在河北春秋露地或早春、秋延后大棚种植。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关键词: 黄瓜 新品种 唐秋杂3号 杂种1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萌发期优异耐碱性种质筛选与鉴定

草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筛选耐碱大麦(Hordeum vulgare)种质对于盐碱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大麦萌发期耐碱性差异和生理响应特征,对199份大麦材料进行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试验,并对不同耐碱基因型大麦材料进行萌发期耐碱生理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种质在萌发期耐碱性差异显著,筛选出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和根长可作为大麦萌发期耐碱性评价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F值与熵权模糊隶属函数法的综合指数Z值进行聚类分析,将199份大麦种质分为4类,包括耐碱性类群(43份)、中度耐碱类群(96份)、碱敏感类群(35份)和极端碱敏感类群(27份),其中耐碱性最强的品种为‘2011C/26’,其次为‘鄂大麦259’。不同耐碱基因型大麦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分析表明,耐碱基因型与碱敏感基因型相比具有较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运行效率高,且积累的丙二醛含量较少。

关键词: 大麦种质 萌发期 碱胁迫 主成分分析 熵权法 综合评价 生理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用玉米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防控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饲料粮之一,对维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饲用玉米在收获、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易发生霉菌污染,引起品质劣变,不仅直接带来经济损失,而且部分霉菌毒素会对家畜及人类健康造成安全隐患.文章对2012-2021年文献报道的全国范围内饲用玉米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综述,发现各地饲用玉米中主要检出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且都存在检出率超标现象,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应在采取合理霉菌毒素防控技术的同时,定期监测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的健康养殖提供保障.

关键词: 玉米 霉菌毒素 畜牧业 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降水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降水作为关键性限制因子影响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利用过程.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开展了野外模拟降水量变化(减少自然降水50%,自然降水,增加自然降水50%,增加自然降水100%)的试验.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测定了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4种植物及枯落物和0~40 cm土壤的全碳、全氮浓度,以探究植物和土壤全碳、全氮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两年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减少降水处理显著提高了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的全氮浓度,并显著降低了这3种植物的碳氮比;增加或减少降水处理对木地肤的全碳、全氮浓度及碳氮比无显著影响.增加降水处理显著提高了10~20 cm和30~40 cm土层全碳浓度;植物全碳、全氮浓度与土壤全碳、全氮浓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植物-枯落物-土壤三者间全碳、全氮浓度及其碳氮比相关性分析可知,在模拟降水下,土壤养分是调控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和养分的主要因素.增加降水降低枯落物碳氮比,使枯落物更易分解,同时增加土壤湿度,促进土壤对碳的积累.以上结果可为探讨长期降水处理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降水 荒漠草原 植物养分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母马生殖道微生物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母马的生殖健康对于现代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母马生殖系统的微生态平衡可显著增加阴道内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而改善机体健康。文章介绍了母马生殖道结构组成、生殖道微生物与阴道/子宫炎症的相关性,论述了性行为或人为干预对生殖道健康的影响及治疗生殖道疾病的方法,以期为改善母马生殖道健康、研发马健康平台和建立疾病预防的手段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母马生殖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益生菌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马产业 母马 生殖道微生物 生殖道炎症 益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例羊驼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的诊断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2021年8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野生动物园1只成年雌性羊驼突然发病,口鼻流出少量泡沫样液体,呼吸困难,体温高达41℃,于发病1 d后死亡.死亡羊驼尸体角弓反张,剖检可见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胸腔积有大量淡黄色透明胸水,肺胸膜和胸壁胸膜表面附着较多丝网状、片状黄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肺尖叶、心叶和副叶严重实变,表面呈暗红色,肺小叶间质轻度增宽,肺脏切面呈现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纹理;其他器官组织表现以出血斑点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出血性淋巴结炎.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较多的银白色圆形小菌落,革兰氏染色可见单一、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与巴氏杆菌的形态一致.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PCR扩增获得大小为1414 bp的目的片段,与GenBank中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败血亚种(Pasteurellamultocida subsp.septica strain CCUG 17977,GenBank 登录号为AF294411)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90.6%.说明该羊驼感染了巴氏杆菌.

关键词: 羊驼 病理组织学 巴氏杆菌 纤维素性肺炎 16S r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鲜牛肉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冷鲜牛肉鲜嫩多汁,营养成分高,但其货架期短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对目前冷鲜牛肉腐败变质的原因及物理保鲜技术和防腐保鲜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便为实现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冷鲜牛肉的保鲜、促进牛肉类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冷鲜牛肉 保鲜技术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光合效率遗传分析及综合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马铃薯种质光合效率差异,同时筛选高光效种质,对15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马铃薯种质材料的8个光合性状进行遗传力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份材料的8个光合性状均呈极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介于5.81%~31.16%之间,其中气孔导度(Gs)最大,蒸腾速率(Tr)次之,其值分别为31.16%、29.12%;广义遗传力(h~2)变化范围为17.08%~99.64%,除气孔限制(Ls)、羧化速率(CE)外,其余6个性状的h~2均高于60%,表明该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能力较强。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8.652%,通过计算光合效率综合值发现,15份马铃薯种质光合效率综合值变幅为-3.43~2.88。聚类分析将15份马铃薯种质划分为3个类群,与光合效率综合值排序吻合度较高,筛选出龙薯4号、Spunta、希森6号、冀张薯12号共4份高光效种质,且高光效类群的Ci、Gs、Tr显著高于其他类群(P<0.05)。另外,发现SPAD值与光合效率综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78**)。

关键词: 马铃薯 广义遗传力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高光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胃肠道健康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胃肠道是动物机体内最大且功能最复杂的器官,是机体防御的最前线。胃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对维持动物健康极为重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天然、安全和无残留等特性,可以改善动物生产性能、调节胃肠道健康等,这使其不仅有望成为极具开发潜力的替抗成员,而且因此能开发出更多有益于动物健康的调控产品。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胃肠道形态结构、屏障防御以及重要生理防御功能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胃肠道健康的调控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胃肠道防御屏障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毛乌素沙化草地土壤碳的短期影响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土壤碳在沙化草地的短期分布特征,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施肥、补播、喷藻、施肥+补播、藻类拌种+补播5种生态修复措施,并以围封样地作为对照,对0-30 cm深度下土壤全碳、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易氧化有机碳,以及惰性有机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肥(AF)这一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较大,通过施肥措施0-10 cm的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提升了73.75%;在补播(RS)下,对土壤中各类碳的影响较小;喷藻(AS)措施对土壤无机碳、土壤惰性有机碳影响较明显;施肥+补播(AF+RS)措施对土壤碳含量有明显的提升,该修复措施下土壤全碳显著高于对照区;藻类拌种+补播(A+RS)措施同样影响着各类土壤碳含量。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土壤碳的变动主要集中在0-10 cm的土层中。在10-20 cm、20-30 cm的土层中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碳的影响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毛乌素沙地 生态修复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