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克隆及吡虫啉胁迫对其表达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羧酸酯酶在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吡虫啉胁迫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羧酸酯酶基因在不同吡虫啉剂量下的表达量变化。扩增所得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大小为392 bp,命名为SaEST 3(GenBank登录号KY 441614),该片段编码13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14 kD,等电点4.93。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aEST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豌豆长管蚜、麦双尾蚜、夹竹桃蚜、桃蚜的羧酸酯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4%、85%、80%和8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吡虫啉处理剂量下,SaEST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克隆得到的基因片段为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片段,吡虫啉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SaEST3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羧酸酯酶 麦长管蚜 吡虫啉 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DNA-ITS和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新疆棉花叶斑病病原

棉花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疆棉花叶斑病的病原种类。【方法】2016年和2017年在南疆、北疆7个地区30个植棉单位采集典型叶斑病样206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并纯化,依据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和菌落特征,在南疆、北疆分苗期和生长后期各选取10个代表性菌株,根据其形态特征,结合r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北疆苗期(5―6月)棉花叶斑病病原以Alternaria alternata为主,A.tenuissima次之;生长后期(8―9月)棉花叶斑病病原以A.tenuissima为主,A.alternata次之,也分离到A.macrospora。南疆棉花苗期叶斑病病原为A.tenuissima;生长后期棉花叶斑病病原为A.tenuissima和A.macrospora。其中从陆地棉上分离的以A.tenuissima为主,从海岛棉上分离的以A.macrospora为主。【结论】新疆棉花叶斑病病原主要有3种,即A.alternata、A.tenuissima和A.macrospora。

关键词: 棉花叶斑病 病原 Alternaria spp. 内转录间隔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托里阿魏叶片蒸腾调节规律动力学测定方法探索

植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荒漠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托里阿魏(Ferula krylovii)为材料,用高灵敏度湿度等传感器配合特制叶室,记录和模拟分析了整个大型复叶的蒸腾耗水和蒸腾调节的动力学特性,并与光合仪和称重法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用传感器配合特制叶室,监测到植物在短时间(1–2分钟)内的快速蒸腾动态调节及其日变化特征和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可以分析同等条件下温度、光照和湿度等因子对蒸腾作用影响的相关性,从而更精确地分析自然和高湿度条件下叶片的蒸腾耗水动力学特性,提供其它方法无法观测的气孔对湿度变化的快速调节细节。同时,由于该方法能够测定大尺度样品,减少了其它方法由于仅能测定叶片局部而造成的因选点位置不同导致的取样误差、因气体样品量小造成的系统误差以及小叶室夹可能造成的机械压力胁迫。该方法与其它传感器结合,能够更全面地获取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耗水调节机制的相关参数,理论上也可以远程遥控和连续监测,为分析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机制提供更为详细的动态图景。

关键词: 传感器 温湿度测定 托里阿魏 气孔调节 蒸腾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新品种——新冬60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冬60号是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九丰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以冀92-3160和津农1号为亲本配置的杂交组合,经过10年人工系统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15年该品种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为新审麦2016年06号。1品种特性新冬60号为冬性,生育期248 d左右,株高80 cm左右。冬前幼苗匍匐,叶色浓绿,抗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滴灌频次下新疆春油菜根系生长及产量性状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新疆旱区不同滴灌频次下春油菜根系生长和产量性状,以新油17号为参试材料,设4个灌水频次(W_1,W_2,W_3,W_4)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频次由W_4(苗期+现蕾期+花后10d+终花期)减少至W_1(不灌水)时生育期相应缩短2~5d;不同滴灌频次对含水率影响W_4>W_3>W_2>W_1,由W_1增加至W_4对0~60cm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60~100cm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小,0~40cm根干重增加显著,根活力值相对较高,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W_4减少至W_1油菜产量由3026.5 kg·hm~(-2)降至1219.1 kg·hm~(-2),农艺性状也相应降低,差异显著;W_3处理油菜产量为2749.1 kg·hm~(-2)与W_4无显著差异性。综上,设置现蕾期和花后10d两次滴灌对产量性状及产量影响较小,是目前可行的节水高产的高效利用模式。

关键词: 春油菜 滴灌 频次 根系生长 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硒对不同密度春小麦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新疆富硒小麦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在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D1)、600万株·hm-2(D2)、750万株·hm-2(D3)条件下,在灌浆前期分别喷施5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折合纯硒为0g·hm-2(Se1)、15g·hm-2(Se2)、30g·hm-2(Se3)、45g·hm-2(Se4)、60g·hm-2(Se5),分析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吸收利用率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下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均最佳,分别为663.00×104·hm-2、45.37、10.45cm、44.38g、7 291.38kg·hm-2,产量较D1和D3分别提高了13.24%和9.89%。施硒可使小麦产量增幅达4.59%~16.21%;施硒后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达140.90~346.32μg·kg-1,占总硒含量的79.17%~82.47%。密度对籽粒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籽粒硒强化指数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籽粒硒累积量、硒利用率影响显著,其中D2处理下硒累积量最大。密度和施硒互作对硒累积量影响显著,但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施硒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磷含量,降低钾含量;Se4处理下籽粒的氮、磷含量最高,比不施硒平均增加4.55%、16.67%,Se1处理籽粒钾含量最高,达0.28%~0.29%。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最优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分别为600万株·hm-2和45g·hm-2。

关键词: 春小麦 密度 施硒 产量 硒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新疆陆地棉的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棉花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构建新疆近40年间审定的120个陆地棉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从586对候选引物中筛选得到78对多态性高、扩增稳定且均匀分布于棉花染色体上的引物,并用这78对引物构建120个陆地棉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结果】78对核心引物在120个材料中检测到392个等位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4个,多态性比率达82.7%。24个标记位点在17个品种上具有特征谱带。采用12对引物组合即可鉴定120个棉花品种。聚类分析显示,120个陆地棉品种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0~0.96,平均为0.73,遗传相似系数偏高,表明新疆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基础较狭窄。【结论】引物组合法是构建DNA指纹图谱最有效的方法。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将120个陆地棉品种分为三大类群,与系谱来源较为吻合。

关键词: 新疆 陆地棉 SSR分子标记 DNA指纹图谱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工番茄田列当致病菌的筛选与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加工番茄列当具有强致病力的菌株,丰富加工番茄列当生物防治菌株资源。【方法】采集新疆加工番茄田间自然发病列当,组织分离获得菌株。采用滤纸平板法,测试菌株发酵液和粗毒素提取液对列当种子萌发抑制效果;针刺、涂抹和喷雾接种法,测试菌株对列当植株致病性;盆栽实验测试菌株孢子悬浮液对列当出土抑制效果;用形态学并辅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结果】22个菌株中14个菌株粗毒素提取液母液对列当种子萌芽抑制效果在90%以上,其中7个在PDA培养基上产孢量大菌株孢子悬浮液均对列当植株具有致病性,菌株2016-42、2016-36和2017-6孢子悬浮液在3种接种方式下均可致病。盆栽实验中菌株2017-6孢子悬浮液对列当出土抑制效果最高,为94.65%,其他两个菌株对列当出土抑制效果较低。形态学观察辅以分子生物方法鉴定菌株2017-6为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结论】筛选的菌株2017-6粗毒素提取液对加工番茄田列当种子萌芽具有抑制作用、其孢子悬浮液对列当植株具有强致病性,对列当出土具有较好抑制效果。

关键词: 加工番茄 列当 致病菌 筛选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滴灌冬小麦抗倒伏性能适宜播种密度。【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四个播种密度处理:M_1(525×10~4粒/hm~2),M_2(600×10~4粒/hm~2),M_3(675×10~4粒/hm~2),M_4(750×10~4粒/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茎粗、茎秆鲜重等形态特征和茎秆基部节间抗折力、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含量等理化特征的影响,以及对田间倒伏率和对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滴灌冬小麦株高、基部节间长和重心高度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和充实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大各处理茎秆抗倒伏指数呈降低的趋势;产量以M_2处理为最高,为7 371.19 kg/hm~2,分别较M_3、M_1和M_4处理增加1.82%、3.45%和10.77%;田间倒伏率以M_4处理为最高,为61.1%。【结论】种植密度为675×10~4粒/hm~2时,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茎秆高度适宜,重心高度相对较低,抗倒伏指数相对较高。

关键词: 滴灌冬小麦 种植密度 茎秆特性 抗倒伏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序动态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探讨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旨在为玉米田天敌保护利用及玉米害虫的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探明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调查共获节肢动物7632头,隶属3纲12目45科66属70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和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a salina Mit为本地区害虫优势种,天敌优势种则为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方斑瓢虫Propi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Linnaeus)、黄褐新园蛛Neoscone doenitzi(Boes.et Str.)、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和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Linnaeus)。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植食性亚群落结构特征指数N、H′、J′、D与总群落相近,优势种害虫亚洲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大量发生致使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出现显著变化,是影响群落稳定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和植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累计贡献率可达61.47%,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灰色系统分析则表明,优势种天敌方斑瓢虫、草蛉、黄褐新园蛛种群数量的变化与优势种害虫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种群数量的变化关联度最高,其关联度分别为0.7719和0.8778、0.7898和0.8309、0.9637和0.8312。天敌的发生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跟随效应,这为合理保护利用天敌防控玉米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疆 春播玉米 节肢动物 群落特征 捕食性天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