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6份棉花耐盐相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胁迫因子。中国的盐渍土近1×108hm2,且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不断扩大,盐渍化土壤结构极差,作物难以正常生长,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2]。在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显的情况下,棉花以其较好的耐盐性,逐渐成为盐碱地一种新的优势作物。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盐碱地植棉规模最大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3],中国植棉区内盐碱地约有1.7×108hm2,其中2.7×106


温度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滞育诱导及滞育茧的低温冷藏
《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诱导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滞育的主要因子,在田间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管侧沟茧蜂的滞育率和滞育茧的最佳冷藏温度。【方法】田间实验分别从8月31日到9月25日每隔5 d在室外罩笼内释放管侧沟茧蜂寄生的粘虫幼虫,待寄生蜂结茧后统计子代蜂的滞育率。室内实验共设5个不同温度(16℃,18℃,20℃,22℃和24℃)和7个不同光周期(6L∶18D,8L∶16D,10L∶14D,12L∶12D,14L∶10D,16L∶8D和18L∶6D),分别统计寄生蜂在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滞育率。【结果】在河北中部地区秋季自然条件下,8月底当日平均气温为24.4℃,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2 h 51 min时,少数蛹(5.08%)开始进入滞育;9月25日,当日平均气温为17.2℃,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1 h 36 min以下时,几乎所有蛹个体进入滞育,滞育率达到99.70%。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当温度为22℃以上,无论光周期如何变化,管侧沟茧蜂不能进入滞育,所结茧全部为非滞育茧。温度为22℃以下存在光周期反应,在温度16℃,18℃和20℃,光周期10L∶14D时形成滞育茧数量最多,滞育率分别为100%,89.75%和29.58%。可见温度和光周期二者共同影响管侧沟茧蜂的滞育。滞育茧在0℃左右条件下冷藏240 d和5℃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180 d,成虫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发育茧差异不显著(P>0.05);0℃条件下冷藏300 d,滞育茧仍有79%可以正常羽化。【结论】该寄生蜂在秋季进入滞育主要是低温条件和短光照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滞育茧在0℃和5℃温度下至少可以保存240 d。这些结果对管侧沟茧蜂的大规模繁殖和滞育茧的保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其对绿盲蝽成虫的引诱作用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绿盲蝽转主迁移过程中的趋花特性,本研究采用吸附法,获得了向日葵、棉花、玉米等寄主植物花器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利用GC-MS技术,分析并明确了其各自的主要组分及其对绿盲蝽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3种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对绿盲蝽雄成虫均具有较高的引诱作用,其中玉米花丝挥发物引诱作用最强。GC-MS结果表明,3种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组分差异较大,向日葵花器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占50%以上,棉花花器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为间二甲苯,占25%以上,而玉米花丝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综合3种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组分,主要包括:a-蒎烯,间二甲苯、乙酸叶醇酯和松油烯。与反-2-已烯醛、顺-3-己烯醇、苯乙醛和苯乙酮等绿盲蝽引诱物质相比,3种花器挥发物中的α-蒎烯、松油烯和乙酸叶醇酯均表现了与其基本相当的引诱效果,尤其松油烯对绿盲蝽雌成虫的引诱率达70.59%,可望应用于绿盲蝽的田间测报及防治。


盐胁迫对芦笋幼苗生长和体内Na~+,K~+,Ca~(2+)分布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芦笋品种NJ978为试材,研究了NaCl胁迫对芦笋幼苗生长及体内Na+,K+,Ca2+吸收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分对芦笋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加剧,低盐胁迫下(NaCl≤50mmol/L),芦笋生长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高盐胁迫(200~300mmol/L NaCl)显著抑制了幼苗生长.随NaCl浓度的增加,芦笋体内Na+含量增加,K+,Ca2+含量降低.芦笋根系对Na+有一定的截留能力,低盐环境下(NaCl≤100mmol/L),根部Na+迅速增加,而地上部Na+增加缓慢,从而抑制了Na+向地上部运输,并维持了地上部相对稳定的K+,Ca2+平衡;外界NaCl浓度高于根系Na+截留阈值后(100mmol/L),大量的Na+运输至地上部并限制了K+,Ca2+的吸收,表现为K+/Na+和Ca2+/Na+迅速下降.芦笋根系对K+,Ca2+,Na+选择吸收性(ASK,Na,ASCa,Na)随盐胁迫增加而变高;根部向地上部运输K+,Ca2+能力(TSK,Na,TSCa,Na)在0~100mmol/L NaCl水平下逐渐升高,之后迅速下降.以上结果表明:根部对Na+的截留和Na+,K+,Ca2+在器官水平上的再分布是芦笋适应盐胁迫的重要机制之一.


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研究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类型,采用27个国际鉴别寄主品种和2个感病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河北省邯郸、保定、任丘和唐山的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进行了鉴定。依据Andersen等鉴别标准,4个群体的致病型不同于国际上已命名的16个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唐山群体为一个致病型,它的致病型和山西太谷、安徽固镇群体的致病型相似;邯郸群体、保定群体和任丘群体的致病型属于同一致病型,这3个群体的致病型和定州群体的致病型很接近。对照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表现感病。


枯草芽胞杆菌NCD-2中调控因子PhoP对fengycin合成的调控作用
《植物病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hoR/PhoP双因子调控系统是枯草芽胞杆菌中一个重要的全局性调控系统,在低磷环境下,感应激酶PhoR自磷酸化,并且将获得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调控因子PhoP上,从而激活PhoP的调控活性。为了明确调控因子PhoP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中主要抑菌活性物质-fengycin合成能力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缺失突变NCD-2菌株中的phoP基因,拮抗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hoP基因缺失菌株显著降低了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FPLC)技术比较了NCD-2菌株野生型及其phoP基因突变子fengycin的合成能力,结果证明,phoP基因突变菌株降低了fengycin的合成能力。对突变子进行phoP基因互补发现,互补phoP基因可使突变子的相关性状恢复到野生型菌株水平。以上结果证明,phoP基因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中fengycin的合成具有正调控功能。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双因子调控系统 脂肽类抗生素 抑菌活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对谷子杂交种的防早衰效应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4 CSCD
摘要:为解决谷子杂交种的灌浆期叶片早衰难题,从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入手,以自育杂交种66359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喷施12种生长调节剂和3种叶面肥及清水对照后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重和灌浆期叶绿素SPAD值及其净光合速率,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对谷子杂交种农艺性状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谷子杂交种防早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结果显示:根旺、海绿素、施丰、天赐宝4种药剂对谷子杂交种具有防早衰的作用。其生理效应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叶片叶绿素的含量、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调节了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提高了各个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强壮了茎秆,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止了早衰。


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品种产量品质与抗逆性分析
《草地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褐色中脉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苏丹草(S.sudanense)、高丹草(S.bicolor×S.sudanense)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差异。在海河低平原农区,以生产主推的5份常规饲草品种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刈割处理下国外15份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特性。结果表明:受生长环境因素(不同刈割次数处理)的影响,BMR-6型高丹草的平均干草产量比对照有所下降,BMR-6型饲用高粱的平均干草产量下降幅度高于BMR-12型品种,而BMR-6型苏丹草的平均干草产量比对照有所增加;但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褐色中脉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而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品质性状分析表明,光周期不敏感型、BMR-12品种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低于BMR-6品种,相对饲用价值(RFV)值显著高于BMR-6品种(P<0.05)。综合考虑,BMR-12型材料的育种潜力较大。


黄淮海北部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系)对黄淮海主要SMV流行株系的抗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166份黄淮海北部地区近年来生产上种植品种及近期育成品种(系)对SMV的抗性,利用黄淮海地区SMV流行株系SC3、SC6、SC7、SC11以及混合4个株系进行了抗性鉴定,从客观上评价了上述品种(系)的抗性。结果显示:对4个株系均表现抗病(中抗、高抗和免疫)的共82份,占49.4%;其中对3个株系表现高抗或免疫的32份,占19.3%;对4个株系表现高抗或免疫的23份,占13.9%。对混合株系表现抗病的108份,占65.1%。其中表现免疫的45份,占27.1%,表现高抗的29份,占17.5%。对4个株系和混合株系均表现抗病的62份,占37.3%;表现免疫和高抗的14份,占8.4%。近年育成品种对SC3、SC7株系较早期育成品种的抗性显著增强;来自河北、北京、山西的品种抗性较好,病情指数整体较低。鉴定筛选出对接种的4个株系及混合株系均表现免疫的品种冀豆9号和石豆6号,可作为抗病育种的重要抗源。本研究还发现部分品种对接种的4个株系和混合株系表现出抗性差异,表明SMV株系间存在着明显的互作。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SMV) 流行株系 黄淮海北部


不同品种梨果实酚类物质和抗氧化性能分析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北方11个主栽梨品种黄冠、绿宝石、雪梨、鸭梨、丰水、南水、圆黄、黄金、华山、五九香和早酥的果实为试材,分别测定了果皮、果心和果肉中可溶性酚的含量,并对酚类物质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通过分别测定果皮、果肉、果心的乙醇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其所含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梨果心酚类物质含量高于果皮,果肉最低;2)在果心和果皮中均检测出熊果苷、没食子酸、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表儿茶素、香豆酸和芦丁8种酚类物质,而在果肉中检测出熊果苷、没食子酸、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5种物质;3)熊果苷、绿原酸和表儿茶素都为果肉和果皮的主要酚类物质,果肉中绿原酸的含量高于熊果苷,果皮则反之,果心所含酚类物质以绿原酸和熊果苷为主,且绿原酸的含量高于熊果苷;4)果皮、果肉、果心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的含量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间均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酚类物质与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关系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