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河北省棉花枯萎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

植物保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北省棉花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FOV)变异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利用AFLP技术对采自河北省的75株FOV和3号、7号、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比较了不同AFLP类群菌株对棉花品种冀棉11号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78株FOV可划分为4个AFLP类群(AFLP groups,AGs),AGsⅠ为3号生理小种,AGsⅡ为8号生理小种,AGsⅢ包括7号生理小种和67株田间采集菌株,AGsⅣ包括8个田间采集菌株,该类群菌株与3号、7号、8号生理小种遗传差异较大。致病力初步测定表明,3号、7号、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属中等致病力水平,而田间采集的75株枯萎菌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占66.67%,中等致病力菌株占21.33%,弱致病力菌株占12%。表明河北省FOV群体遗传结构复杂,有遗传差异较大的新菌株出现,而且同一生理小种菌株之间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分化。

关键词: 棉花枯萎菌 生理小种 遗传多样性 致病型 A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丝小枣中多酚类物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酒石酸铁法测定金丝小枣枣皮、枣核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首次利用化学发光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金丝小枣枣皮、枣核中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清除自由基保护DNA等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对·OH、NO2-、DPPH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由·OH引起的DNA损伤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当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质量浓度为60μg/mL时,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清除自由基保护DNA作用最佳。本研究可为开发枣副产品的保健功能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金丝小枣 多酚 体外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锻炼和高温胁迫下冬小麦热激蛋白与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经过适当高温锻炼可产生获得耐热性,为揭示其分子生物学机理,选取耐热品种邯6172和热敏感品种石新733,对34℃热锻炼和42℃高温胁迫条件下叶片2个热激蛋白基因和6个抗氧化酶基因转录表达进行了荧光定量分析,并测定了热致死时间。结果显示,34℃热锻炼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耐热品种和热敏感品种叶片的热致死时间,42℃高温胁迫下耐热品种表现出更强耐热性。34℃热锻炼可诱导耐热品种热激蛋白TaHsp70和TaHsp16.9基因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程度表达高峰,植株遭受高温胁迫时基因表达上调幅度更强于热敏感品种。34℃热锻炼,耐热品种和热敏感品种Ta(Cu/Zn)SOD、TaMnSOD、TaApx1、TaApx4和TaApx5的表达均呈现间歇性升高趋势,耐热品种的表达量高于热敏感品种,遭受高温胁迫时基因表达持续上升的幅度相对更大。比较出现峰值的时间,热激蛋白和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均不晚于热致死时间。说明,热锻炼可诱导热激蛋白和相关酶类基因上调表达,共同调控小麦获得耐热性。不同小麦品种获得耐热性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均不同,热锻炼后获得耐热性强度越大,保持的时间越长,遭遇高温胁迫时耐热性越强。

关键词: 冬小麦 热激蛋白 抗氧化酶 基因表达 获得耐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立枯丝核菌研究初报

植物保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菌丝融合群和致病力测定研究,对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绿豆种植区分离的90个立枯丝核菌进行鉴定。在90个分离物中有71个属于AG4,占供试分离物的78.89%,2个属于AG2-2,占供试分离物的2.22%,另外17个分离物与标准菌株不融合,占供试分离物的18.89%;属于AG4的71个分离物中,55个与AG4完全融合(占77.46%),16个与AG4不完全融合(占22.54%)。在温室条件下采用人工接菌法对40个代表性分离物的致病力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分离物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分离物R3、R6、R9、R35致病力最强,分离物R23、R31-1致病力最弱。属于AG-4的分离物R3、R6、R9、R35与其他供试分离物致病力差异极显著;属于未知群体的分离物R20、R29和R24之间致病力差异极显著;属于AG2-2的分离物R21、R31-1致病力较弱,且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绿豆 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梨PAL克隆及其在果实发育和机械伤害过程中的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鸭梨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序列,并分析其在果实发育阶段和机械伤害时的表达模式,为研究鸭梨褐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鸭梨PAL全长序列;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采用MEGA 5.1软件构建PAL蛋白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AL在鸭梨果实发育阶段及受机械伤害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在鸭梨中获得了2个含完整CDS区的PAL,分别命名为PbPAL1和PbPAL2。PbPAL1 cDNA序列全长为2 232 bp,含2 160 bp完整开放阅读框、60 bp的5′非翻译区及12 bp的3′非翻译区,GenBank登录号为GU906268.1;PbPAL2 cDNA序列全长为2 387 bp,含2 163 bp完整开放阅读框、14 bp的5′非翻译区及210bp的3′非翻译区,GenBank登录号为GU906269.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bPAL1和PbPAL2位于分子进化树的不同分支,PbPAL1与西洋梨(Pyrus communis)的PAL同源性较高,而PbPAL2与桃(Prunus persica)的PAL同源性较高。定量PCR分析表明,随着鸭梨果实发育成熟,果皮、果肉和果心的PbPAL1和PbPAL2表达量各异,但均呈下降趋势;且果实发育早期果心中的PbPAL1和PbPAL2表达量显著高于果皮和果肉。损伤处理可迅速诱导鸭梨的果肉褐变,果皮褐变出现较晚;同时,损伤刺激果皮和果肉组织中PbPAL1和PbPAL2表达上调。果皮中PbPAL1表达量在损伤处理后6 h达到高峰,而PbPAL2在损伤处理后48 h才显著上升;果肉中PbPAL1在损伤处理后1 h表达量开始显著上升,而PbPAL2在损伤处理后12 h才显著上升。【结论】鸭梨PbPAL1和PbPAL2属于2个不同的PAL类型,其表达随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机械损伤过程中,两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表明其参与了损伤引起的组织褐变过程。

关键词: 鸭梨 苯丙氨酸解氨酶 褐变 机械损伤 果实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葱害虫田间药效评价

农药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田间试验,明确10%溴氰虫酰胺OD防治大葱主要害虫大葱葱斑潜蝇、蓟马和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为大葱害虫的综合治理和该农药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的方法,于害虫发生期对大葱进行10%溴氰虫酰胺OD不同剂量的喷雾处理。[结果]10%溴氰虫酰胺OD对大葱斑潜蝇、蓟马和甜菜夜蛾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剂量36.0、27.0、21.0 g a.i./hm2处理均在第7天对葱斑潜蝇防效达到最高;在第5天对蓟马和甜菜夜蛾的防效均达到最高,防效均在80%以上。[结论]供试药剂10%溴氰虫酰胺OD对大葱斑潜蝇、蓟马和甜菜夜蛾可达到兼治的目的,且持效性较好。

关键词: 溴氰虫酰胺 大葱 斑潜蝇 蓟马 甜菜夜蛾 田间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子房內源激素与雄性不育及单性结实关系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茄子内源激素与雄性不育、单性结实之间的关系,以具有单性结实能力的茄子雄性不育系‘506’,不具有单性结实能力的不育系‘509’与其保持系‘510’为试材,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分析花前2d至花后6d子房中内源激素的含量与比值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系IAA和ZR含量均低于保持系,而ABA含量则高于保持系,但以上3种激素均为单性结实系‘506’大于非单性结实系‘509’;ABA/IAA+ZR+GA比值变化显示不育系浮动较大,单性结实系变化最为剧烈。因此认为,子房发育中内源激素的比例失调、IAA与ZR含量的降低、ABA含量的升高可能引起雄性不育,而IAA、GA和ABA含量的升高则与单性结实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 茄子 雄性不育 单性结实 内源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谷1号和青狗尾草RIL群体根系变异和垂直分布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系在谷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豫谷1号和青狗尾草杂交衍生的RIL群体196个家系为材料,采用根管土柱栽培实测根系性状的方法,调查谷子根系性状的变异及在土壤中垂直空间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谷子单株根系长度平均为(89.42±32.67)m,单株根系总面积平均为(2.74±0.93)dm2,单株根系总体积平均为(30.94±13.93)mL,单株根系根直径平均数为(0.52±0.06)mm,单株根系平均干重为(0.98±0.45)g,除根系直径外,各根系性状在家系间均表现很高的变异系数;单株根量垂直分布分析表明,谷子根深可到2.4 m,90%的根量分布在0~200 cm范围之内,根量在土壤中整体分布呈"8"型架构;根系性状和地上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地上生物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与地下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是根系选择的间接指标。

关键词: 谷子 根系 耕层 重组自交系群体

高粱耐盐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害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之一,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是简单有效解决盐害的主要途径。综述了到目前为止筛选鉴定出的主要耐盐碱资源;耐盐碱基因(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克隆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耐盐基因在不同作物中的转移利用情况;并对高粱耐盐碱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高粱等作物的耐盐碱改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对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大农业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耐盐碱 基因定位 基因转移 高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梨’ב京白梨’杂交后代果实有机酸积累差异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鸭梨’ב京白梨’杂交后代高酸个体(GS-Y14)和低酸个体(DS-Y182)为试材,系统分析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动态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GS-Y14属于苹果酸优势型果实,DS-Y182属于柠檬酸优势型果实,且成熟时两者在总酸含量上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苹果酸含量的差异所致。(2)苹果酸酶(NADP-ME)是苹果酸形成的关键酶,在梨果实发育过程中NADP-ME起分解作用,且该酶活性在两类个体果实发育后期差异显著,即NADP-ME是引起GS-Y14和DS-Y182中苹果酸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成熟时两类个体果实酸积累的差异。(3)梨果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的升高有利于其柠檬酸的合成,而柠檬酸合酶(CS)是影响其柠檬酸含量变化的关键酶;细胞质乌头酸酶(Cyt-ACO)和线粒体乌头酸酶(Mit-ACO)早期对果实柠檬酸的含量变化影响较小,后期异柠檬酸脱氢酶(NAD-IDH)活性对柠檬酸在后代个体中的积累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杂交后代 有机酸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