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DF-1细胞替代CEF细胞测定IBDV液抗原含量和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DF-1细胞替代鸡胚成纤维(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细胞作为培养基质用于测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液抗原含量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的可行性,试验以DF-1细胞和CEF细胞作为培养基质测定了6批次IBDV BJQ902株病毒液抗原含量和用不同剂量ND、IB、IBD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M41株+BJQ902株)免疫SPF鸡血清和未免疫SPF鸡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6批次病毒液病毒含量为1×107.7~1×108.1 TCID50/0.1 mL,两种细胞对同一批次病毒样品的测定结果一致,重复测定无差异;IBDV阳性血清样品中和抗体效价为8~17 lb,两种细胞对同一血清样品中和抗体效价的检测结果无差异。说明DF-1细胞可以替代CEF细胞作为培养基质,用于IBDV液抗原含量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
关键词: DF-1细胞 CEF细胞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抗原含量 中和抗体效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鸽源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北京市某规模化鸽场疑似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病原,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濒死10日龄乳鸽进行了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动物回归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病鸽组织病理变化符合鸽沙门氏菌病的表现,从肝脏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特征符合鼠伤寒型沙门氏菌;16S rRNA后测序结果与鼠伤寒沙门氏菌同源性达100%;动物回归试验表明,分离细菌感染肉鸽能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病例,说明鼠伤寒沙门氏菌是造成鸽场本次发病的主要病原,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罗培南表现敏感。研究结果为鸽源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10~16周龄北京油鸡新配套系母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赖氨酸水平对10~16周龄北京油鸡新配套系母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饲粮适宜的赖氨酸水平,为制定北京油鸡新配套系饲养标准提供参考依据。选择油鸡新配套系商品代10周龄母鸡21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各组饲粮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66%、0.73%和0.80%。试验期为10~16周龄。结果表明:1)饲粮赖氨酸水平对10~16周龄母鸡周平均体增重、采食量、料重比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0.80%组的死淘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2)饲粮赖氨酸水平对油鸡新配套系母鸡屠宰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粮赖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鸡肉剪切力和滴水损失(P<0.05),0.68%组的剪切力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滴水损失显著低于0.73%组(P<0.05)。4)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固醇、溶菌酶含量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甘油三酯含量影响显著(P<0.05),0.66%组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01)。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0.66%组的血清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0.73%组的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综上所述,油鸡新配套系育成母鸡在饲粮粗蛋白质水平14%条件下,赖氨酸水平为0.66%即可满足其营养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标记核酸适配体荧光法检测灌溉水中汞离子的研究
《分析测试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利用汞特异性核酸适配体和可以嵌入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中的荧光染料PicoGreen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汞离子的荧光分析方法.通过荧光信号强度来测定汞离子浓度,并获得了汞离子浓度的对数和荧光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100g/mL,检出限达到0.38 ng/mL.在As3+、Pb2+、Cd2+、Cr2+、K+等干扰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同时,在灌溉水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回收率为95.2%~97.9%,相对标准偏差为2.3%~4.0%.该方法利用核酸适配体和荧光染料实现了对汞离子的痕量检测,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测定方法.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汞;快速检测;荧光法;PicoGree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鸡胸肉代谢组学研究
《中国家禽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鉴定不同鸡种上市日龄胸肌中小分子代谢物与肌肉风味形成的相关性,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上市日龄分别为120 d和42 d的北京油鸡和科宝肉鸡(Cobb500)的胸肌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油鸡和科宝肉鸡胸肌差异代谢物共46种,差异代谢物种类主要包括氨基酸类(19种)、脂肪酸类(10种)、碳水化合物类(7种)、有机酸类(5种)、核苷酸类(2种)等物质外,还包括尿素、胆固醇和多巴胺等代谢物。其中北京油鸡上调表达的差异代谢物14种,下调表达的差异代谢物32种。代谢通路分析显示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半乳糖代谢、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代谢通路在不同鸡种胸肌上市日龄风味形成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不同鸡种中胸肉风味物质的调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 代谢组学 胸肌 上市日龄 北京油鸡 科宝500肉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外葡萄枝干病害的发生危害与病原菌种类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枝干病害(Grapevine trunk diseases, GTDs)是一类主要引起葡萄枝干木质部坏死、溃疡和顶梢枯死,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的真菌性病害的总称,在全球主要葡萄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全球葡萄的产量及品质,是近年来葡萄的重要"病害杀手"。目前,国际上已经报道了真菌相关的5种葡萄枝干病害,即葡萄衰枯病(Esca disease complex)、葡萄黑根病(Black foot disease)、葡萄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ieback)、葡萄蔓枯病(Diaporthe dieback)和葡萄顶枯病(Eutypa dieback)。笔者重点梳理和归纳了上述5种葡萄枝干病害的分布、田间症状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以期为今后我国葡萄枝干的精准诊断、病原鉴定和病害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葡萄(Vitis vinifera) 枝干病害 真菌病害 田间症状 病原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年限对京郊设施菜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设施菜地CO2、CH4和N2O 3种温室气体排放对种植年限的响应趋势及影响因素,在北京大兴选取管理措施相同的种植5 a(5Y)、10 a(10Y)、15 a(15Y)、20 a(20Y)的4个日光温室和棚间露天菜地(CK)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等因子变化.结果表明:设施菜地3种温室气体对种植年限的响应有所差异,CO2、N2O排放通量与排放总量均表现为随种植年限增加而逐渐增加;与CK相比,种植年限显著增加CO2、N2O排放通量和总量(P<0.05),且N2O排放通量受种植年限的影响更明显;种植年限对CH4排放通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种植年限显著增加了设施菜地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GWP)和排放强度(GHGI)(P<0.05),且N2O对GWP贡献率也呈现出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SOC)和NO-3-N含量、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硝酸还原酶(NRA)活性及土壤pH是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设施菜地长期种植通过增加土壤SOC、NO-3-N含量,提高NAG、NRA酶活性及降低土壤pH而促进了设施土壤CO2、N2O排放.研究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设施菜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总量、GWP、GHGI均逐渐增加,因而采取合理措施,适度降低土壤NO-3-N含量和提高土壤pH,有助于长期种植设施土壤温室气体减排.
关键词: 种植年限;设施土壤;CO2排放;N2O排放;增温潜势;排放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贮藏对鲜食葡萄果实中单萜化合物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低温贮藏过程中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单萜组分和含量变化趋势,从更加全面的代谢物角度诠释玫瑰香气成分变化规律,为更好地研究贮藏期间葡萄风味品质的变化和最佳贮藏条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个优新葡萄品种'瑞都红玫'和'瑞都早红'为试材,选取健康果实预冷至-1—0℃,放入PE葡萄保鲜膜中,封口入库((2±1)℃,90%RH).每15 d取样一次,共取样3次,常规方法测定果实理化指标和外观品质指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果实中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单萜类组分和含量的变化.[结果]低温贮藏过程中,两个品种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失重率、烂果率、落粒率和果梗褐变指数随着低温贮藏时间延长而升高,果柄耐拉力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化合物分析结果显示,里那醇、β-月桂烯、β-cis-罗勒烯、柠檬烯、cis–呋喃型氧化里那醇和香叶醇等是两个葡萄品种的主要游离态单萜成分;而主要糖苷结合态单萜有里那醇、β-月桂烯、香叶醇、香叶醛、β-cis-罗勒烯和橙花醚等.低温贮藏过程中,总游离态单萜含量显著降低,28种游离态单萜的变化趋势聚为4类;相较于贮藏初期,大部分游离态化合物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香叶酸(M28)、橙花醚(M14)、里那醇(M16)和4-松油烯醇(M17)等游离态单萜可以作为不同贮藏时间样品区分的主要贡献差异单萜成分.各个糖苷结合态单萜在贮藏过程中也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总结合态单萜含量与游离态单萜呈现相反的趋势.结合态氧化玫瑰是区分两个品种的主要标记物.[结论]'瑞都红玫'低温耐贮性优于'瑞都早红';低温贮藏会引起游离态单萜含量显著降低;游离态香叶酸、橙花醚等化合物可以作为不同时间贮藏样品区分的主要成分;结合态氧化玫瑰可作为品种区分的标记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组学在葡萄枝干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葡萄枝干病害是一类复杂的病原性真菌病害,危害严重,防治困难,其与植物免疫力有关的"机会性发病"特点是限制其高效防治的重要因素。植物微生物组与其免疫力息息相关,明确、构建和改造微生物组是实现葡萄枝干病害有效防治的可能途径之一。综述了葡萄枝干病害的发生特点、微生物(组)与病害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目前利用微生物组学研究葡萄枝干病害的局限及改进方面,对葡萄枝干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