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600条记录
抗TMV增殖物质-板蓝根

病毒学杂志 1990 CSCD

摘要:人们已经报道了很多的病毒感染抑制物质,但这些物质在应用上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利用中草药治疗植物病毒在国内外尚无成功的先例.我们从1986年开始对中草药板蓝根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发现它的抽提物能抑制病毒侵染,继而又发现它有抑制增殖的作用.

关键词: 抗TMV 板蓝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北方地区肥料研究状况与存在问题——496篇肥料论文分析

北京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为了使情报工作更好地为科研服务,我们在完成情报资料的一般日常工作外,重点查阅了《土壤学报》、《土壤肥料》、《中国农业科学》、《土壤肥料文摘》、《化肥信息》等各类期刊20多种.1986~1988年摘录有关肥料文献数百篇,并着手编写文献资料卡,为各课题组提供服务.现将这些论文整理分析如下,供土肥工作者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膜覆盖下土壤水分效应的模拟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0

摘要:通过分析地膜覆盖后土壤水分平衡的变化特点,建立了地膜覆盖前后农田土壤湿度变化的模拟方程.系统阐述了地膜覆盖土壤水分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规律.指出了地膜因子、气象因子及植物因子等在土壤水分效应形成中的作用,为地膜覆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赤枯病研究纪实

北京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北京东南郊盐碱地水稻上广泛发生的缩苗病,据我们的实验观察,认为此病病因比较复杂,而以赤枯病为主.亦枯病是一个病因广泛的病害,但其症状却相似,都以下部叶赤枯为特征.日本的堀正太郎最初(1921)称此病为赤枯.铸方末彦在编著《食用作物病学》时(1949),沿用了赤枯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施锌效应与施用技术

北京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京郊小麦种植面积约300万亩左右.主要产区农田上壤以潮土为主.但以往生产上长期偏重施用氮磷化肥,使部分农田地块土体中营养失调,出现小麦拔节期推迟,麦株节间缩短而矮小,分蘖减少,植株叶片主脉两侧呈现黄绿相间的症状.据土壤耕层调查与养分分析结果,土体中有效锌含量多在临界值0.5ppm以下,上述小麦症状系因缺乏锌元素营养而发生的.通过田间施用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马立克病血清Ⅱ型毒株SB-1一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1990

摘要:有关SB-1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在国外早有报道:1975年Biilow等人将马立克氏病毒(MDV)分为两种血清型,其中SB-1毒株属于血清Ⅱ型。1978年Shat指出:Ⅱ型MDV为非致瘤性毒株,不引起鸡产生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杀蜂螨烟剂蜂乐1号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0

摘要:蜂乐1号烟剂是一种最近研制成功的新型杀蜂螨药剂,其有效成分为溴螨酯.经室内外试验结果,对蜂螨有较强杀伤力,对蜜蜂十分安全.烟剂中的溴螨醋对雅氏大蜂螨的LC_(50)为0.26克/米~3,LC_(95)为2.92克/米~3 对蜜蜂则分别为71.45克/米~3和218.70克/米~3,二者分别相差274.8倍和74.9倍.一平箱蜂群一次用含0.45克有效成分的药,对蜂体上大蜂螨的防除效果平均93%以上.对蜂群每隔5天施药一次,经3次施药后蜂群状况正常.在施药3次后对所取蜜样进行检测,其中溴螨酯的残留量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规定的参考限量.该烟剂适于在蜂箱外施药,比目前国内一般的开箱施药方法提高工效15倍以上,更适用于许多过去不便用药的场合.

关键词: 杀螨剂 烟剂 蜂乐1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基部节间的形态结构与倒伏关系

北京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众所周知,小麦倒伏是商产的主要障碍.倒伏与栽培管理措施、气象因素、品种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扬汉(1979)对小麦秸杆的形态与解剖做了系统的概述;肖春久(1983)对密度引起京花1号小麦的外部形态变化和产量的关系做了较洋细的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食用菌竞争性真菌危害后病情指数分级标准的探讨

中国蔬菜 1990

摘要:食用菌在生料栽培中,常先后发生毛霉(Mucor)、木霉(Trichoderma)、青霉(Penicillium)等多种竞争性真菌的侵染危害,造成蘑菇生长发育受阻,影响产菇量,严重时甚至绝产。为控制竞争性真菌的发生,生产上多采用对栽培生料进行药剂处理的措施,而在对比效益中常涉及竞争性真菌危害后的病情指数分级标准问题。当前试用的非等差级数划分的分级标准,试用后会使试验结果出现差错以至失真。本文将针对试验结果,分析蘑菇竞争性真菌侵染危害后的病情指数分级标准问题,病情指数和危害后产菇损失率问题,供研讨。 试验方法 本试验栽培食用菌为平菇(Pleurotusostreatus),生料为棉籽皮,采用压块栽培,单块大小0.3×0.3米2,用料1.8公斤.加平菇三级菌种0.4公斤。控制单块上竞争性真菌危害面积,用50qo多菌灵和45qo特克多农药,以不同剂量排料处理。另设无药剂拌料处理为对照块。共压块126块。发菌和菇房管理按常规进行。在正常成熟期情况下连续采菇,生长周期 105天。病情检查在生产周期90天时进行。为达到本试验观察目标,记载采用单块上危害面积占整个单块面积的百分比。病情和产菇量间的实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长城286B型微机进行数理统计。单块危害面积百分率和总产菇量以及产菇损失率间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和测验;危害后产菇估计损失率和实际损失率间用t测验法比较。 试验结果 按数理统计要求,把观察126块栽培块上的不同危害面积百分率进行大小次数分布排列(见附表),求出平均单块总产菇量。并从次数分布比例中删去小于5y0的随机数,只对119块进行下述各项关系的数据分析: 一、危害面积百分率和实际总产蔬量间的关系经微机处理危害面积百分率(X)和实际总产菇量(Y)成负相关。直线回归方程式为Y=1021.94—5.49X。相关系数一0.9281。回归系数显著性测验1大于概率(P)0.01时的数值0.8343。显示出本方q有极显著性的真实性。 二、危害面积百分率和实际产菇损失事间的关系经微机处理危害面积百分率(X)和产菇损失率(Z)成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式为Z= 0.549X—2.182。相关系数。9281。回归系数显著性测验r大于概率(P)0.01时数值。8343,也显示出本回归方程有极显著的真实性。 三、估计损失率和实际产菇损失率间的士测验根据前二项结果,回归方程Y=a十*X中,b值均处10进位数的一半,鉴此本文以危害面积百分率乘以0.5的数值作为估计损失率,与实际产菇损失率进行t测验,得t= 1.939D—0.2,按自由度d.f= 14时,概率PO,9值只等于0.128,测验值远小于PO.9,说明M者间吻合程度极高。其后,再进行估计产菇损失率和理论产菇损失率的士测验(见表),微机处理后t=。1592,此值也小于PO.5值0.692,也说明二者间无真实差异。由此推导出危害面积百分率乘以0.5后的代表值可作为实际产菇的损失率。 小结 食用菌栽培中经常发生多种竞争性真菌危害,作为核准产蔬损失程度、比较药剂处理效果、透视生料配比效益、观察栽培技术反应都需要确立标准的危害后病情指数的分级标准。而通过应用”非等差级数”的分级标准,检验出的防效失真、试验失误。经本文试验,初步揭示出食用菌竞争性真菌危害后的危害面积百分率和总产菇量、产蔬损失串间呈密切相关,二者直线回归方程显著。同时揭示估计损失率可代表实际损失率。鉴此提出竞争性真菌危害后的病情分级标准可分为1.改良后的“受害面积百分比”计算法02.用危害面积百分率中的10%或20畅的等差级别,划出11级或6级的分级标准。 应用本文确立的病情指数分级标准,一改过去试用的“非等差级数”的分级标准。但是竞争性真菌的危害会由于真菌群落优劣不一,而危害后扩展速度也不等,对栽培生产管理水准不同情况下的反映也将会影响病情指数的分级标准,这些还有待深入研究。关于食用菌竞争性真菌危害后病情指数分级标准的探讨@张石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乐灵等除草剂在果园应用技术研究

北京农业科学 1990

摘要:经过几年在葡萄、桃、苹果、山楂等多种果树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使用氟乐灵、地乐胺和除草通来防除果园一年生杂草对果树及间作的蔬菜、大豆等作物安全,残效期较长.加上这几种除草剂市场货源充足,价格合理,农民比较熟悉,在北京地区果园使用进行土壤处理比较普遍.本文对氟乐灵、地乐胺、除草通等药的除草效果,单用及与阿特拉津混用,施药后立即浅混土与不混上,喷雾与撒毒土不同施药方法等技术进行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