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512条记录
蓝标型核不育小麦花药转录物组学及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更好地利用隐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本研究以蓝标型白粒小麦WS(不育)和浅蓝粒小麦WF(育性正常)植株花药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物组学技术对两者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涉及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WF与WS相比,共检测到2 352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经GO功能注释分为3大类43个小类,主要涉及生物合成、苯丙烷代谢、L-苯丙氨酸分解代谢、膜组成部分、质膜、细胞质、ATP结合和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富集基因最多,有159个,其次是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包含136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他还涉及多种氨基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及糖代谢通路;与花青素代谢直接相关的通路中,多个控制关键酶结构基因存在差异表达,且大多数在WF中上调表达,只有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flavanone 3-hydroxylase, F3H)和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基因(anthocyanin dioxygenase, ANS)下调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10个与花青素代谢相关基因实际表达情况和转录物组测序数据中基因表达情况具有相同的上下调趋势;差异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筛选出的2个转录因子(DN48762c2g1、DN25944c0g1)与玉米、水稻及拟南芥花色素苷合成调控转录因子聚为同一簇,可能是蓝标型小麦浅蓝粒植株蓝色糊粉层性状的候选基因。并且荧光定量分析表明,DN48762c2g1和DN25944c0g1在WF中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WS。综上认为,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不仅与籽粒蓝色性状有关,而且可能参与了蓝标型核不育系的花药败育。

关键词: 蓝标型小麦 隐性核不育 花色素苷 转录物组学 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涉农高校科技成果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举措

山西农经 2021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的支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率与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的实力。涉农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能够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普及不够等问题。分析了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探讨了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健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 涉农高校 科技成果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磷加炭对北疆春小麦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本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磷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减磷加炭、提高磷肥利用率提供理论参考。本试验磷肥(P2O5)设4个水平,生物炭设3个水平。比较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磷素积累分配、磷素利用率、产量与磷肥利用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减量施磷15%(102 kg/hm2)配施生物炭22.5 t/hm2(P3B2)处理下各指标综合效果最好,在该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量最高,为4.07 g/株,较对照增加8.24%,该处理下植株磷含量增加,且主要分配在穗部,较对照增加6.21%;茎部磷素转移在磷肥配施低炭时增幅最高,磷肥配施高量生物炭时增幅最低;叶部磷素转移在磷肥与生物炭配施时对植株叶部磷素的影响大于单施磷肥。本试验条件下,施磷102 kg/hm2同时施加生物炭22.5 t/hm2对提高茎、叶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升了磷素利用效率与磷素生理效率,并且达到最好的增产效果,为北疆灌区磷肥减施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灌区春小麦 生物炭添加 磷素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年限对新疆盐碱土苹果园土壤质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种植年限盐碱地苹果园土壤理化指标及果实品质的测定,研究苹果种植年限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间的关系及苹果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盐离子类型及含量组成是HCO3->SO42->Cl->Ca2+>Na+>Mg2+>K+,土壤为高盐高碱类型。随着苹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升高,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在连续种植9 a后,相对于第1 a种植,含量分别增加了2.9和2.3倍。土壤中Ca、Fe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种植1 a条件下土壤Ca、Fe含量较种植9 a条件下分别降低了8%和45.6%。土壤中SO42-和Cl-含量逐渐减小,其中SO42-在种植1 a时含量最高,值为515.5 mg·kg-1,Ca2+、Na+、Mg2+含量分别下降了62%、78%、79%。种植12 a的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和单果重较种植4 a苹果分别增加了10.0%和28.8%。因此,苹果种植有利于降低新疆盐碱土的盐离子含量,提高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果实品质随种植年限延长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苹果园 盐碱土 土壤质量 果实品质 新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芜菁干燥特性及收缩动力学模型研究

农机化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芜菁的品质、缩短干燥持续时间,研究了芜菁在单层干燥中不同温度(50,55,60,65℃)和切片厚度(3,5,7mm)下干燥特性曲线和体积收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和切片厚度对芜菁干燥持续时间有较大影响,芜菁干燥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1.3212*10-11~6.1905*10-11 m2/s之间;干燥温度及切片厚度均对芜菁收缩率有较大的影响,较低的温度、较高的切片厚度能提高收缩率,降低收缩;对比发现,Weibull对芜菁收缩动力学模型曲线及拟合效果较优;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出芜菁的收缩活化能和干燥活化能为58.833kJ/mol和39.482kJ/mol,发现芜菁收缩所需的能量高于干燥所需的能量.本研究可为芜菁在干燥加工生产中体积收缩和水分迁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

关键词: 芜菁 干燥特性 收缩 动力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棉花品种低温萌发关键期研究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低温为害棉花种子萌发过程的关键期,以新陆中46号、新陆早57号、新陆早74号和新陆早82号为试验材料,25℃为对照温度,通过室内发芽试验,研究12℃低温处理下4个棉花品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活力指标变化和胚根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2℃低温处理能降低棉花种子活力和抑制胚根生长,不同品种间耐低温能力存在差异,新陆早57号低温耐受力最强。7个测定指标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胚根鲜重与胚根干重间相关性最大,发芽势与胚根长、发芽指数与胚根长间相关性最小。不同棉花品种各处理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为T 2

关键词: 棉花 萌发特性 低温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分析

农家致富顾问 2021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能够被称作农业强国,对我国农业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在我国农业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技术水平落后,人才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等.所以在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必须要强调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体系建设 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害虫生物防治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害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化学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一般仅体现短期内对目标害虫的致死作用结果,而忽略了天敌在自然界数量增殖后对害虫种群数量的长期而持续的控制效果,以及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判断害虫生物防治计划是否获得成功,目前缺乏广泛认同的评价方法。本文对害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各种方法可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效果评价的可行性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套评价害虫生物防治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并应用此方法结合国内外害虫防治包括生物防治的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提出了害虫生物防治项目成功与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关键词: 害虫生物防治 效果评价 综合效益评价 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豇豆品种性状比较及产量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开展优质、高产豇豆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本研究以6个豇豆品种和1个本地品种为试材,采取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豇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产量,并对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豇豆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第一开花节位除“特长903”外,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单株分枝数“特选901”最多,与对照及其余品种呈显著性差异,单荚质量“特选901”最大,荚长青豇909”最长,荚宽“特长903”宽度最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豇豆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和产量性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维生素C含量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833 547,可溶性糖、粗纤维含量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且绝对值r4>r1>r3>r2,表明维生素C、蛋白质这2个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关联度很高,可溶性糖、粗纤维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不高。在豇豆育种工作中可以将产量和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同步选择。

关键词: 豇豆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中的微菌核,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棉田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无明显差异。花铃期时’新陆中66号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显著高于新稻11号,至吐絮期时新稻11号根围微菌核数量显著增加,与新陆中66号根围相比已无显著差异。耐病品种中植棉2号以及中植棉2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感病品种军棉1号及军棉1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水淹20~30 d时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显著上升,至60 d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略下降,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升至最高,是初期微菌核数量的5倍;种稻处理土壤中微菌核的消长动态与对照一致,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是初期的8倍。【结论】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土壤中聚集分布,其数量与棉花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大田种植旱稻前期能延缓微菌核的增长。盆栽水淹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种稻未能抑制甚至促进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棉花黄萎病 选择性分离 根围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