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夏秋季养萍除虫灭螺问题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65
摘要:1965年是我省大面积夏季养萍成功的第一年,如全省红萍较多的新会全县越夏(6月初至8月初)萍母田已达30,948亩,总萍量293,299担,分布在22个公社2个农场。目前不少地区在夏季养萍成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秋萍,实行全年养萍,全面用萍。今年夏季养萍获得成功,除虫是决定成败的第一关,所以老萍区群众说:“夏萍活


广东省东莞县综合农业区划工作方法
《地理学报 》 1965
摘要: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领导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毛泽东同志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告诉我们:‘指导农业,要依各种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方法,……不但在大的区域之间要有分别,就是在一县、一区、有时甚至在一乡之内,也要有这种分别。’”县级农业区别是实现主席这一指示的具体途径之一。而综合农业区划则是县级农业区划的一项基本的主要内容,是因地制宜领导农业生产的“基本功”。


桑蚕多化性品种抗逆性研究 Ⅱ若干多化性品种抗逆性的初步测定
《广东蚕丝通讯 》 1965
摘要:抗逆性是桑蚕育种的主要指标之一,这方面过去研究的文献不多,我们已对生产品种115南,九白海及其一代什种的抗逆性作了初步测定,证明两个种在抗逆性能方面,各具特点,并测定了一代什种在抗逆性能方面的什种强势,为了正确的选择什交亲本,对什交亲本的抗逆性必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此我们将越南,容21等10个,基本上以同样的方法,即从温度湿度、饲料,病原接种感染等各方面,进行了抗逆性的初步测定。


电离輻射在桑蚕引变育种上的研究
《原子能科学技术 》 1964 EI
摘要:一、引言电离辐射育种在许多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创造了许多具有经济性状的变异类型,例如已育成抗锈病、抗倒伏的小麦、高产的大麦、花生、芝麻、大豆、豌豆,以及高产的抗菌素等。在蚕业上日本、苏联学者利用电离辐射的引变方法获得了能从蚕卵的色泽上识别雌雄性的新蚕种,为蚕辐射选种创造了新的途径。广东气候变化较大,特别是三至六造高温多湿,蚕易生病,蚕茧生产不稳定,加上近两年来三至六造推广良种“南农七号”的原种发生退化,严重地威胁生产,据此我们从1957年开始利用电离辐射结合杂交和选择等方法,试图选育出抗病力強生产稳定,适应于本省复杂环境的新蚕种。


木薯采叶与产薯关系研究初报
《蚕业科学 》 1964
摘要:木薯叶是蓖麻蚕良好的代用饲料。利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是栽培木薯的综合利用之一,应以产薯为主,采叶养蚕为副,薯叶兼用为原则,为此,本项研究是以找出影响产薯率最小,采叶利用率最大的采叶方法为目的。


桑蚕多化性品种抗逆性研究 Ⅱ.115南、九白海及其一代杂种抗逆性的初步测定
《广东蚕丝通讯 》 1964
摘要:1.以“115南”,“九白海”,及其一代杂种为材料,測定其对不良环境,不良飼料,及对中腸型膿病接种感染的抗性。 2.“115南”对老桑及嫩桑,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对中腸型膿病多角体接种感染,也具有极强的抗性,但对高溫的抵抗力特別弱,“九白海”則恰呈相反的傾向。 3.“115南”与“九白海”杂交的一代杂种,則兼具两个原种的优点,从而出現强大的杂种强势,其中对老桑及嫩桑的适应性,对中腸型膿病的抗感染性,受母方的影响极大,而对高溫多湿的抵抗力,則有受父方影响較大的傾向。 4.試驗說明多化性品种的抗性,品种间的差別极大,測定各个品种的抗性,对掌握品种性状,选择杂交亲本,预測杂交强势,均有作用。 5.品种的抗性,与淀粉酶活性,胃液緩冲濃度等生理生化反应间,似具有密切的內在联系,值而作进一步的研究。


萞麻蚕微粒子病与野外昆虫的关系
《蚕业科学 》 1964
摘要:一种昆虫疾病能够传染给另一种昆虫,这是常见的现象。昆虫微粒子病的相互传染,被研究得相当详细。据史泰奥斯(Steinhaus)统计,微孢子虫的宿主分属于昆虫纲12个以上的目里。在许多例子中,同一种类的宿主能成为若干种类微孢子虫的自然宿主。另一方面,与自然宿主十分不同的昆虫也可以感染一种特定的微孢子虫。例如,原来寄生于马铃薯块茎蛾的一种微孢子虫(Nosema destrvctor S. & H.),同样可以使分属于三个目中10个不同种的昆虫罹病(Steinhaus aud Hughes 1949)。工藤(Kudo)1924年、Allen1954年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很详细的研究。


桑、蚕无机成分研究 Ⅰ.桑树、土壤、蚕体以及蚕沙无机成分的光谱分析研究
《蚕业科学 》 1964
摘要:为了了解桑和蚕体含有哪些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的利用情况,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矿质元素对有机体的影响及共体内代谢创造条件。 以广东桑园土壤、荆桑品种、广东蚕品种(115南×九白海)为材料,分析植株各部器官,桑园0—20公分土壤,五龄盛食蚕(分析前排清蚕粪)以及五龄期蚕粪,经烘干灰化后,用苏式光谱仪行半定量光谱分析。结果如下:


紙上層析法研究桑叶有机酸的消长规律
《广东蚕丝通讯 》 1963
摘要:本文阐明植物中游离有机酸的纸上层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桑叶有机酸在不同叶位及昼夜间的消长规律。一、植物中有机酸层析的主要关键:用0.05N硫酸抽提30小时,适当浓缩,每次层析样本总酸量在250—350r/0.025毫升,采用三点并列滴注法,广东汕头出品的定性滤纸可作为良好的层析用滤纸,以正一丁醇:85%甲酸:水,6:1:2.7作推移剂,注意防止游离水的影响,层析后烘干,彻底除尽挥发性甲酸,然后用0.04%溴酚蓝95%乙醇液显色。二、嫩桑叶中检出游离草酸(包括草酰乙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乳酸、延胡索酸及磷酸,有机酸的种类及含量随桑叶的成熟度增加而减少,适熟桑叶中含有草酸及多量琥珀酸。三、昼夜不同时刻桑叶的有机酸消长规律,嫩叶中游离有机酸以夜间为多,含有草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乳酸及延胡索酸,而日照期间则有草酸、琥珀酸及延胡索酸。成熟叶则经常存有琥珀酸,早晨至下午则出现草酸(包括草酰乙酸),下午至夜间则产生乳酸。嫩叶及成熟叶在光合作用旺盛的14时,它们所含的有机酸种类及含量是十分一致的。


桑叶与蚕体内有机酸、氨基酸以及糖的消长关系
《昆虫学报 》 1963
摘要:本研究主要应用滤纸色层分析方法,从桑叶与蚕体内有机酸、氨基酸以及糖的消长关系,探讨不良桑叶品质导致蚕儿健康程度下降的若干生理机制。 在实验中,采用不同肥、水、密植条件下栽培的软嫩桑叶和成熟桑叶作为供试饲料,分别给予五龄蚕儿,同时期分析各类型桑叶及蚕体内胃液、血液和蚕粪的有关化学成分。 研究结果表明,软嫩桑叶中含有多种游离有机酸,计有较多量的草酸和延胡索酸以及含量较少的酒石酸、柠檬酸与琥珀酸。延胡索酸的存在,一般可作为不成熟桑叶的一个标志。成熟桑叶中以含有多量的琥珀酸为特征,也含有较少量的草酸。蚕儿吃了软嫩叶之后,在五龄前半期,蚕粪中的草酸含量显著增多,在后半期,正当蚕粪草酸含量减少时,蚕儿胃液中突然出现较多量的草酸,其健康程度显著下降,而后,发现蚕儿血液中苹果酸的含量大大减少,甚至缺乏。 桑叶中的含糖量依据其成熟程度为转移,软嫩叶中含有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量明显较少。蚕儿吃了软嫩叶之后,蚕体内胃液与血液中的含糖量也大大降低,这种贫糖现象一直反映到蛹期和蛾期,导致蚕机体生命力的降低。 桑叶中发现有十四种游离氨基酸,软嫩叶中的氨基酸特别丰富,成熟叶中则显著减少。软嫩叶中含有多量的游离氨基酸对蚕健康程度没有直接明显的危害,但病蚕胃液与血液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