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京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
《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区典型样地调查和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多年以来对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监测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LY/T 2573-2016),分别从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六项功能指标,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物质量与价值量进行定量评估.结果 表明,截至2018年,北京市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18.92亿元/a,其中以涵养水源(41.15%)、固碳释氧(26.73%)和净化大气环境(17.27%)分项指标的贡献作用较大.比较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行政区间生态效益价值量大小,发现退耕面积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各行政区功能定位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以密云区价值量最大为4.48亿元/a,占北京市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的25.56%.退耕工程区内板栗(29.51%)、仁用杏(13.54%)、核桃(12.57%)所贡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位列前三.不同林分类型单位面积价值量排序为生态林>生态经济兼用林>鲜果林.因此,建议遵循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分类施策的原则,制定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政策,并根据各行政区生态价值评估结果确定生态补偿额度和补偿年限,为退耕还林分类补偿政策制定、低质低效林分改造和退耕还林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体系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功能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北京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彩斑突变体菊花CmF3′Ha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菊花彩瓣突变体CQ17-mu为材料,利用RT-PCR克隆获得了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3′H),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527 bp,编码508个氨基酸,与已知的菊花CmF3′H相似性达到99%,故将其命名为CmF3′Ha。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mF3′Ha编码的蛋白具有保守的F3′H结构域,属于P450超家族。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mF3′Ha与其他菊花品种的F3′H亲缘关系最近。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CQ17-mu花瓣中CmF3′Ha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Q17的粉色花瓣,表明CmF3′Ha参与了CQ17-mu花瓣紫色条斑部位的花色素代谢。进一步利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得到了CQ17-mu的F3′H基因上游1 086 bp的启动子区序列,经分析显示,该序列中除包含TATA-box等核心启动子元件外,还包括多个MYB、MYC结合位点及多个光响应元件和激素应答元件。研究结果证明了菊花CmF3′Ha基因与植物花青素积累呈正相关,参与彩色条斑部分的花青素合成过程,为菊花的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菊花 彩斑 类黄酮-3′-羟化酶 花青素 启动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球甘蓝产量性状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球甘蓝全株重和叶球重是其产量性状的重要构成因素。研究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对甘蓝杂交育种和创制高产结球甘蓝杂交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6×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结球甘蓝产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F1代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基于SSR标记对13个亲本进行了聚类分析和遗传距离计算。结果表明,亲本880014、739和12119的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好,可作为优良的亲本材料。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高的组合为15109×01-20、12119×01-20、1602×13127和15109×739;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好的组合是1344×99011、1344×739、15109×739和12119×01-20。综上,15109×739和12119×01-20是具有增产潜力的优良组合。在中等遗传距离条件下,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曲酸处理对娃娃菜采后褐变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曲酸处理对娃娃菜茎部切口褐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本实验用0.05?g/L曲酸和超纯水(对照)分别浸泡娃娃菜茎部切口1?min,再在20?℃、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贮藏5?d,每天取样分析其感官品质并测定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及褐变相关酶活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曲酸处理可以有效保持娃娃菜的感官品质,抑制娃娃菜茎部褐变,降低质量损失率、丙二醛含量,提高类黄酮以及总酚含量;抑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力,第5天时曲酸处理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分别比对照组低29.7%、28.5%;增强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氢酶活力,第5天时曲酸处理组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氢酶活力比对照组分别高1.0%、12.4%.结论:曲酸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娃娃菜茎部切口的褐变,保持娃娃菜商品性和营养品质,延长娃娃菜货架期.
关键词: 娃娃菜;曲酸;褐变;贮藏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助力智能设计育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世界种业已进入空前的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作物育种正迎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并将引领种业进入智慧种业时代。为此,抢占农业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文章回顾了作物主要育种技术及模式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智能设计育种的含义和基本流程,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在智能设计育种中的主要作用,包括表型-环境大数据获取解析、多重组学大数据分析、多维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育种预测模型构建、育种大数据存储管理与应用以及育种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内容;最后从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视角探讨了当前作物智能设计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从加速作物表型组技术体系构建、加快育种大数据建设、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务实推进种业智能装备自主研发和开展智能设计育种大联合大协作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京郊有机肥产品质量调查与分析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了解北京郊区生产的有机肥产品的质量现状,摸清有机肥原料的养分及重金属含量范围,选取当地14家有机肥厂生产的有机肥成品及其原料作为研究对象,对采集样品的主要养分、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郊区有机肥产品仍存在养分含量不达标,重金属含量超标等质量问题。所检测的14个有机肥样品中,21%的样品总养分含量不达标,36%的样品有机质含量不达标;不同种类的生产原料总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差异较大,且同一种类不同批次类原料养分含量也有较大差异;重金属Cr、Hg、As含量均未超标,Cd、Pb、Cu、Zn含量部分厂家产品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Cu超标比例最大,有28.6%的样品超过国家限量标准;不同种类生产原料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牛粪、鸡粪、糖渣中的重金属含量普遍偏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肉胴体预冷库温度时空分布模拟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牛胴体预冷库中的温度场,模拟研究牛胴体预冷过程中温度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牛胴体上部分比下部分降温快,正对冷风机的牛胴体降温速率明显高于非正对冷风机的牛胴体;每个胴体平均温度都低于7℃,时间为44 h,胴体中心最高温度低于7℃需预冷72 h左右;牛胴体温度离散系数呈上凸曲线变化,峰值为0.5,且前两排牛胴体温度离散系数比后两排先18 h达到峰值.模拟结果可为合理掌控预冷时间减少能源消耗、提升预冷效果改善牛肉品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不同预冷需求的预冷库结构优化、预冷设备合理分布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复杂环境的番茄叶部图像病虫害识别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复杂环境下番茄叶部图像因其背景复杂导致病害识别较为困难,以温室大棚内采集的番茄叶部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对番茄白粉病、早疫病和斑潜蝇三种常见病虫害,提出一种结合颜色纹理特征的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CCL-SVM的复杂环境番茄叶部图像病害识别方法。CCL-SVM方法为实现小样本及复杂背景环境下的快速识别,首先采用滑动窗口将原始番茄叶部病害图像切割成小区域图像,选取不包含背景的小区域图像样本作为试验样本,从而实现样本数量和样本多样性的增加,并降低样本复杂背景的影响。通过对样本数据抽取颜色纹理特征(CCL),采用SVM模型对番茄早疫病、白粉病、斑潜蝇和健康叶片分类识别。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CCL-SVM方法比Gray-SVM对番茄叶片病害种类的识别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识别率从60.63%提升到97.5%;CCL-SVM方法识别精度高于对比的深度学习网络VGG16和Alexnet方法,且每个小区域图像的平均测试时间远低于深度学习网络。本文设计的CCL-SVM方法具有减小复杂背景影响,计算量小及系统要求低的优点,为复杂环境下番茄病害快速识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番茄 复杂环境 滑动窗口 病害识别 CCL-SV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优良自交系'京92'遗传重组及杂种优势解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京92’骨干玉米自交系是以(‘京24’ב昌7-2’)בLx9801’构建基础选系群体,利用"高大严"等自交系选育方法创制的优良黄改群自交系。其作为父本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京科968’,自2016年起年推广面积达1.30×106 hm2以上。本研究通过分析‘京92’形成过程中的重组事件和‘黄早四’基因组片段传递规律,解析‘京92’形成的遗传机制,以期为黄改系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参考。通过比较分析‘黄早四’、‘京92’及其选系亲本(‘昌7-2’‘京24’和‘Lx9801’)材料,与‘京724’‘京464’和‘京D9H’3份X群代表系所组配的F1产量相关性状,发现‘京92’比其他4份黄改系具有更高的中亲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重现了‘京92’形成过程中的重组事件,明确了‘京92’的基因组组成和重组位置,‘昌7-2’、‘京24’和‘Lx9801’在‘京92’基因组中保留的比例分别为43.34%、13.46%和43.19%。通过对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解析从‘黄早四’到‘京92’的IBD (Identity-by-descent)片段,结果表明‘京92’保留的‘黄早四’片段比例为43.83%,并且从‘昌7-2’、‘京24’和‘Lx9801’三个选系亲本中聚合了9个重要黄改系IBD保守区域。优良自交系‘京92’在遗传改良过程中,通过染色体重组聚合了‘昌7-2’、‘京24’和‘Lx9801’三个选系亲本几乎所有的重要黄改系IBD保守区域,从分子水平解释了‘京92’与X群代表系组配表现出更高配合力的遗传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