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五里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多个生态工程实施后,五里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应用营养状态-综合指数法(TSI-CI),采用2010年12个月份的监测数据,对探索五里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评价。首先,选用Chla、SD、TP和TN4个指标,用相关加权指数法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再选择物化和生物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计算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五里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7月最好,8月最差;以Chla为代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标发生显著增加或降低,并跨越不同的营养分级时,TSI和CI发生显著背离,在其他时间两者关系不明显。


预冷却温度对冰藏大黄鱼品质变化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2
摘要:本研究模拟大黄鱼实际生产中的操作方式,通过分析不同预冷却温度(2℃、10℃和18℃)下冰藏大黄鱼的感官品质、细菌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不同预冷却温度对冰藏期间大黄鱼品质变化和货架期的影响程度。感官评分表明不同预冷却温度(2、10、18℃)的大黄鱼冰藏货架期不同,分别为23、20、17 d。贮藏过程中,预冷却温度为2℃和10℃的大黄鱼感官品质差别不大,细菌数和TVB-N值变化差异也不显著(P>0.05),而预冷却温度为18℃的大黄鱼感官品质较前两组差,细菌数与TVB-N值增速比另外两组快,变化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大黄鱼生产流通过程中充分低温预冷却(<10℃)对于保持大黄鱼品质及延长产品货架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温度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发育、摄食及不可逆点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4~5月,研究了温度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早期仔鱼的发育、初次摄食时间、群体摄食率及不可逆点(PNR)的影响。结果发现,花斑副沙鳅仔鱼出膜后2 d已开始摄食;初次群体摄食率最高值出现在卵黄囊耗尽后的1~2 d,花斑副沙鳅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仔鱼抵达PNR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2℃时,仔鱼的PNR出现在出膜后的8.0~9.0 d;26℃时,PNR为7.0 d;28℃时,PNR为5.5 d;30℃时,PNR为5.0 d。最大初次摄食率至PNR之间为不可逆饥饿期,22℃时为3.5 d,30℃时仅为1.5 d,说明温度越高,仔鱼耐受饥饿的能力越差,越不利于仔鱼的存活。研究认为,温度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发育、摄食及不可逆点的影响较大;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根据温度确定投饵时间,适时投饵对仔鱼的成活显得尤其重要。


三种复方中药对鲫鱼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三种复方中药(编号分别为AB、CD和AH)分别饲喂1龄鲫鱼28 d,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探讨所用方剂对鲫鱼肝脏中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期间水温20℃,每天按照体重的2.0%投喂制备的饲料。采集鲫鱼肝脏,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四个代表性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三种复方中药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AB、CD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GSH-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AH、CD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三种复方中药均能提高T-AOC,其中AB、CD组提高效果显著(P<0.05)。所选的三种复方中药均对鲫鱼肝脏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其中CD组方效果最好。


革胡子鲶、本地胡子鲶及其杂交种血清转铁蛋白的遗传多态性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本地胡子鲶(Claris fuscus Lacepede)及其杂交个体F1的血清转铁蛋白(Tf)的多态性。结果表明,3种鲶鱼均出现2个Tf区域,即Tf一区和Tf二区,革胡子鲶在一区的表达量最高,且没有缺失现象;3种胡子鲶受3个等位基因控制,本地胡子鲶出现4种表现型,革胡子鲶与杂交个体只有2种表现型,Tf杂合体基因型均大于纯合体基因型;血清铁浓度:革胡子鲶>杂交个体>本地胡子鲶,铁饱和度:革胡子鲶>本地胡子鲶>杂交个体。说明革胡子鲶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更能适应恶劣环境。
关键词: 血清转铁蛋白 多态性 革胡子鲶 本地胡子鲶 杂交鲶


全球主要渔业国家2011年水产品生产和与国际贸易回顾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2
摘要:2011年,全球渔业生产和水产品国际贸易基本保持平稳。渔业捕捞产量出现上升,水产品国际贸易保持活跃。全球主要渔业国家的渔业生产大多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本文针对不同国家的渔业特征,对全球主要渔业国家2011年的渔业生产和国际贸易状况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滞长,亚洲和拉美的新兴经济体和国家将成为今后全球渔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滩涂半精养池塘斑节对虾WSSV携带量与水体理化因子的相关性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感染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WSS)的患病对虾发病后很难治疗,应对的关键技术只能以防为主,了解养殖过程对虾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变化规律对于预防WSS的暴发尤为重要。利用高灵敏度的实时定量Taqman-PCR检查技术,检测滩涂半精养池塘斑节对虾在养殖过程中体内WSSV携带量及其变化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的斑节对虾体内携带WSSV并以潜伏感染形式存在,其平均携带量在105copy/g范围内,对虾处于高风险的养殖状态;WSSV在养殖过程中的变动趋势没有明显规律;WSSV携带量的变化与养殖过程水体常见理化因子的变化无显著相关关系。在斑节对虾滩涂池塘半精养模式中,养殖全程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避免和切断外来传染源、优化和稳定养殖水体、提高虾体自身抗病抗逆能力,避免WSS暴发。
关键词: 斑节对虾 WSSV 实时定量Taqman-PCR 理化因子 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