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814条记录
节水抗旱稻旱优73再生示范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节水抗旱稻旱优73进行"一季+再生"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旱优73表现出生育期短、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性好、米质优良等特点,栽培上应注重适当早播、合理施肥、适时收割、适宜留桩高度、加强田间管理。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 旱优73 再生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市售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的质量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市场上蔬菜中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品牌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等问题,对市场上15个品牌的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进行对比筛查.通过实验,对速测卡检测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限、限量值、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等检测情况进行对比考察,筛选出检测效果较好的2个品牌速测卡,为提高快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 品牌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的蛹虫草子实体活性成分的比较

菌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以探讨蛹虫草品质的差异。对17个蛹虫草菌株栽培得到的子实体及16个市售样品中的多糖、核苷类成分、游离糖醇及小分子糖类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比较其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因菌株不同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菌株对虫草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N6-(2-羟乙基)腺苷,因菌株不同虫草素含量可相差14倍,N6-(2-羟乙基)腺苷的含量差异可达6倍以上。市售样品中的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也证明了在测定的几种成分中,虫草素是含量差异最大的活性成分。17个蛹虫草菌株子实体的多糖含量为1.81%–4.92%,甘露醇含量为1.44%–4.47%,海藻糖含量为3.58%–25.43%。16个市售样品的多糖含量为2.84%–5.55%,甘露醇含量为0.96%–3.93%,海藻糖含量为1.04%–19.91%。采用数据归一化法进行子实体品质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7a、G10a、G15a综合品质较好,多数成分含量均大于平均值,是生产高品质蛹虫草的合适菌株。

关键词: 蛹虫草 多糖 核苷 甘露醇 海藻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药用真菌天然组分的抗肿瘤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其预防、诊治、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食药用真菌在东方有着独特的经济和医药价值,其天然组分的活性研究更是深得广大研究者们的青睐,尤其是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传统的化疗药物,普遍存在着毒副作用大、易耐药、复发率高等缺点,因此,从食药用真菌中提取高效、低毒、经济的天然活性抗肿瘤成分,探索其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的机制,用以研发新药将是生物医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食药用真菌 抗肿瘤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品质的变化

中国瓜菜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茄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变化,研究了茄子的果实生长、果皮花青素、类黄酮、果肉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对果皮与果肉的主要品质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茄子果实纵径、横径和单果质量呈先急剧增长后趋于平缓增长的变化趋势;果皮花青素和类黄酮、果肉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果肉总酚含量一直降低,总抗氧化能力先降低后升高。相关分析表明,茄子果皮中花青素和类黄酮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氨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呈极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和总酚、总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茄子果皮中花青素、类黄酮与果肉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呈显著相关。

关键词: 茄子 生长发育 主要品质 动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Spd对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光合与抗氧化特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外源亚精胺(Spd)诱导甜瓜耐低温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该研究以甜瓜耐低温品种‘世纪蜜’和低温敏感品种‘GL-1’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内采用基质栽培法,对其叶面喷施外源Spd,对低温胁迫及恢复后甜瓜幼苗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定量PCR技术分析4种抗氧化酶基因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分析外源Spd缓解低温胁迫的效应。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显著抑制甜瓜幼苗的生长及其光合作用,降低幼苗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且对品种‘GL-1’影响大于‘世纪蜜’。(2)外源Spd处理可以有效促进甜瓜幼苗的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光能捕获效率(Fv′/Fm′)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和初始荧光(Fo)。(3)外源Spd可诱导低温胁迫下甜瓜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发生改变,并提高了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这些抗氧化酶活性,有效缓解低温胁迫造成的氧化胁迫伤害。(4)与对照相比,外源Spd对低温胁迫下品种‘GL-1’各指标降低或升高的幅度大于品种‘世纪蜜’。研究发现,Spd有利于甜瓜幼苗在低温胁迫下光合作用的维持,提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光能的捕获与转换,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促进甜瓜幼苗的生长,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甜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且Spd对低温敏感品种‘GL-1’缓解效果优于耐低温品种‘世纪蜜’。

关键词: 外源亚精胺 甜瓜 低温胁迫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活性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口疮病毒上海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保护性抗原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上海地区羊口疮病毒(ORFV)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变异情况,采集疑似ORFV感染的羔羊唇部结痂组织,应用PCR、MDBK细胞分离培养、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这2个分离毒株保护性抗原基因F1L、B2L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2株ORFV,将其分别命名为ORFV-F416、ORFV-F429。其中,2株分离株F1L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2%~99.4%,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99.4%,遗传进化树分析均显示2株均属于同一分支,且与福建株FJ-YX(KC568410)亲缘关系最近。但与相关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FIL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在44~66位不存在核苷酸的缺失,表明上海流行株与FJ-YX株存在一定的变异。2株分离株B2L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9.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7%~98.9%,且在遗传进化树上均与广西株GX-YB(JQ904793)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与中国疫苗株(JQ904789)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从上海地区分离得到的2个毒株与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ORFV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分离株的FIL基因和B2L基因存在一定变异。

关键词: ORFV 分离鉴定 F1L基因 B2L基因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生植物化感抑制铜绿微囊藻作用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抑制藻类繁殖,控制水华爆发,是对富营养化水体完成生态修复过程中面临的首要挑战,如何高效安全的抑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有害藻类大量繁殖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利用陆生植物化感物质进行抑藻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草本植物(菊科/罂粟科、百合科、禾本科)、木本植物以及中草药类植物三大类详细介绍了陆生植物对水华爆发中的主要藻类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并且针对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和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进行阐述,最后对利用陆生植物化感物质开发抑藻剂的研究思路和注意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陆生植物 化感 铜绿微囊藻 抑藻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糊PID智能灌溉控制器的设计及MATLAB仿真

节水灌溉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不同的植物、地理环境制定不同的灌溉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土壤湿度对植物的生长起到关键作用,考虑到温室灌溉系统非线性、纯延时等特性,以及难以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的特点,设计模糊PID控制器,用Simulink搭建温室智能灌溉控制系统。通过仿真曲线表明,相比较于模糊控制器其控制精度提高2%;与传统PID控制器相比超调量减少5%,收敛时长减少20 s。结果表明,模糊控制器有很好的鲁棒性,良好的动态性能,能够达到温室植物灌溉的要求。

关键词: 温室灌溉 土壤湿度 模糊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对大棚‘早生新水’梨花蕾期不同阶段花粉活力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棚‘早生新水’露白期和白蕾期的花枝为试材,在25、35、40℃下分别处理不同时间来模拟高温对花粉量和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露白期,25℃时花粉量没有明显变化,花粉萌发率增加53%以上;35℃高温下花粉量增加多达46%,每花药为5 000粒,花粉萌发率也较高;40℃高温下花粉量、花粉萌发率处理2h之后就显著下降。白蕾期比露白期的花粉量多,25℃时花粉量没有明显变化,而花粉萌发率处理6h后升高;35℃高温下花粉量明显减少,每花药为2 000粒,花粉萌发率在处理6h后急剧下降;40℃高温下花粉量和花粉萌发率均显著下降。不同温度处理后,将花枝在25℃进行修复试验(处理4h)。不同处理修复前和修复后的花粉萌发率变化不明显,因此高温对不同时期花粉活力的影响均不可逆转。与花粉量、花粉萌发率相比,高温对花粉管生长影响小。因此,在设施栽培过程中应严格管控花期的温度,尽量避免35℃以上高温长时间出现。

关键词: 大棚 花蕾期 高温 花粉 萌发 花粉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