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丛枝菌根真菌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敏感型黄瓜品种‘津春2号’为材料,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叶片、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盐胁迫条件下,黄瓜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株高、地上部、地下部干鲜重均明显减小,同时体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以及O2-.产生速率和SOD、POD、CAT活性均比对照显著升高。(2)盐胁迫下接种AMF可显著促进黄瓜植株的生长,进一步提高黄瓜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及SOD、POD、CAT活性,而显著降低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研究表明,AMF可通过显著促进盐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有效降低体内膜脂过氧化水平,从而缓解盐胁迫对植株的伤害,增强黄瓜幼苗对盐胁迫的耐性。

关键词: 丛枝菌根 黄瓜 盐胁迫 渗调物质 抗氧化酶

水稻57H突变体glup-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蛋白是水稻胚乳中主要的贮藏蛋白,约占总蛋白的80%。谷蛋白最初在粗糙内质网表面以57kD前体的形式合成,这些前体经加工转运等过程,最终沉积在第二类蛋白体PB-II中,裂解为成熟的酸碱性亚基。任一谷蛋白转运步骤的缺陷都有可能导致谷蛋白57kD前体的积累,形成谷蛋白前体增加突变体,即57H突变体。细老鼠牙是一个57H自然突变体,其57kD谷蛋白前体增加而相应的37~39kD酸性和22~23kD碱性亚基减少,此外,该突变体还表现为13kD醇溶蛋白大大增加。本研究以细老鼠牙与武运粳7号、02428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材料,对57H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细老鼠牙的57H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glup-t。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插入缺失(insertion deletion,Indel)和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CAPS)等分子标记的方法,将该突变基因glup-t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的CAPS4-3与Indel4-7、Indel4-8之间,遗传距离均为0.26cM。

关键词: 水稻 谷蛋白 57H突变体 glup-t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力负荷下凤眼莲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去除的表观贡献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凤眼莲(E ichhornia crassipes)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吸收能力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14~1.00 m3/(m2·d),进水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4.85 mg/L和0.50 mg/L时,凤眼莲的生物量累积增加31.56~42.89 kg/m2,平均生物量增长率为0.27~0.38kg/(m2·d);凤眼莲组织中氮含量遵循地上部>地下部的规律,而磷含量则表现为地上部<地下部;整株的氮、磷平均含量分别在18.87~28.17 mg/g和4.20~6.69 mg/g。凤眼莲对氮、磷的吸收总量随水力负荷的提高而增加,分别为29.65~57.82 g/m2和6.53~13.51 g/m2。在低水力负荷[0.14~0.33 m3/(m2·d)]下,凤眼莲吸收对水体氮、磷去除起主要作用,表观贡献率分别为42.33%~46.44%和68.10%~95.26%;当水力负荷提高至1.00m3/(m2·d)时,凤眼莲吸收对水体氮、磷去除的表观贡献率分别降至34.29%和50.03%,但仍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凤眼莲 富营养化水体 水力负荷 氮磷吸收 去除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水稻品种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分别研究了病毒在介体体内的循回时间、接种时间、接种强度、水稻接种苗龄4个因素对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病毒在介体体内的循回时间为12~15天或21~24天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8~11天和16~17天处理;接种48~72 h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12~24 h处理;有效接种强度4~20虫/苗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1~3虫/苗处理;水稻接种苗龄0.5~2.5叶龄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2.5~3.5叶龄处理。由此构建了水稻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循回时间为12~15天、接种时间48~72 h、有效接种强度4~20虫/苗和水稻接种苗龄0.5~2.5叶。在此条件下对不同抗性表现的水稻品种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与重病区田间鉴定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所建立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能客观地反映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品种 人工接种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鉴定和结构蛋白的表达

中国兽医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分离自江苏省某发病蛋鸡群中1株病毒(Ck/Jiangsu/DS10/2008,DS10)进行了生物学特性鉴定。同时利用RT-PCR扩增该病毒的S基因、M基因和E基因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其他参考株构建进化树,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其遗传进化关系。另将S基因、M基因和E基因克隆至杆状病毒表达系统pFastBac 1载体并转染Sf9细胞进行表达,用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其表达,用琼扩试验验证表达产物的反应性。经生物学特性鉴定,DS10病毒为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各基因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无明显相关性。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S蛋白、M蛋白和E蛋白在Sf9细胞中得到表达。琼扩试验证实,S基因和M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性,而E蛋白未发现与阳性血清反应所产生的特异沉淀线,表明所表达的S蛋白和M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E蛋白可能因其自身分子质量小,在病毒中的含量较少相关。研究结果提示,现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流行株保护效果不佳,表达的S蛋白、M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S基因 M基因 E基因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紫香糯龙晴4号的紫色和香味的基因型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1 CSCD

摘要:特种稻是指具有特殊遗传性状和用途的水稻,因此明确特殊性状的基因型对特种稻的改良和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遗传分析和基因标记鉴定的方法,分析了优质紫香糯稻品种龙晴4号的香味和紫色种皮基因型。结果表明龙晴4号的香味基因是受fgr基因控制,其第2外显子存在8bp的碱基缺失,而紫色种皮基因是Ra(Pb)基因控制的,其第7外显子末端处存在2bp(GT)缺失。根据2个基因的缺失位点设计了2对功能标记,可以用于香米和紫米的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提高特种稻的选育效率。

关键词: 特种稻 香米 紫米 基因型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出血症病毒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特异性好、敏感度高、稳定可靠的检测兔出血症病毒的双夹心ELISA方法。该试验制备了兔出血症病毒多抗和小鼠腹水单抗,并将他们提纯。用方阵法筛选最佳反应浓度,用特异性试验、敏感度试验和重复性试验对该方法进行鉴定,并同时用双夹心ELISA和血凝试验(HA)对52份待测兔肝脏样品进行检测,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显示:兔出血症病毒多抗最佳稀释度为1∶400,浓度为19.50 mg/L;单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800,浓度为2.86 mg/L。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对52份待检兔肝脏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双夹心ELISA和HA试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2.7%(43/52)和75.0%(39/52),双夹心ELISA与HA试验的符合率为90.7%。用不同批次包被的酶标板重复检测已知样品显示出良好的重复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该双夹心ELISA方法是检测RHDV的一种特异、敏感、快速、经济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双夹心ELISA 多抗 单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双列杂交分析

核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千粒重和每穗粒数有一定差异的7个冬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2个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和每穗粒数的遗传。结果表明,扬麦11千粒重和宁麦9号每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且宁麦9号具有控制每穗粒数较多的显性基因。千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每穗粒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每穗粒数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亲本中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不对称。每穗粒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还对小麦粒重和每穗粒数的遗传改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因素 双列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球甘蓝耐裂球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结球甘蓝裂球性状及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从裂球的遗传因素、叶片解剖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分析了结球甘蓝裂球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裂球的栽培措施。

关键词: 结球甘蓝 裂球机理 防治措施

昆虫RNA沉默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NA沉默是昆虫用来抵御病毒入侵的一种普遍而又进化保守的防御机制,而昆虫病毒也会相应地编码沉默抑制子来破坏宿主的防御功能。本文主要结合果蝇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昆虫RNA沉默抗病毒机制、RNA沉默抑制子的作用特征及宿主与病毒的共进化关系做一综述。研究表明,由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siRNA)介导的RNA干扰在果蝇抗病毒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果蝇中Dicer-2(Dcr-2),argonaute-2(AGO2)和双链RNA结合蛋白R2D2是siRNA干扰途径中的3个关键组分,这3个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会显著提高果蝇对RNA病毒的感受性。此外,果蝇中还鉴定了其他与RNA干扰密切相关的基因,如vasa intronic gene,aubergine,armitage,rm62和piwi,它们在抗病毒感染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果蝇病毒中已鉴定出3种RNA沉默病毒抑制子(viralsuppressors of RNAi,VSRs),分别为果蝇FHV病毒沉默抑制子FHV-B2、果蝇C病毒沉默抑制子DCV-1A及果蝇CrPV病毒沉默抑制子CrPV-1A。FHV-B2和DCV-1A通过与dsRNA或siRNA结合抑制RNA沉默,而CrPV-1A通过与AGO2结合阻止RISC的形成抑制RNA沉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病毒和宿主相互博弈,协同进化。昆虫抗病毒沉默途径中的关键组分通过保持持续和快速进化来对抗高度变异的VSRs。

关键词: 昆虫 RNA干扰 抗病毒机制 RNA沉默抑制子 共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