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不同品种板栗贮藏过程中总酚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品种板栗贮藏过程中总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Folin-Ciocalteau法测定总酚,以DPPH·清除率和FRAP作为抗氧化的衡量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板栗仁不同部位总酚含量依次为栗仁表层>缝合处>整果>子叶心部,六合晚熟的总酚含量比六合中熟高;板栗在120d贮藏过程中总酚、黄酮含量和DPPH·清除率逐渐降低,六合晚熟的总酚含量高于六合中熟,两个品种板栗的总酚含量分别减少41.5%和45.8%,黄酮含量分别减少42%和44%,DPPH·清除率分别减少16%和14%。8个品种板栗总酚含量与DPPH·清除率、FRAP之间呈显著差异。黄酮与抗氧化相关性较低,贮藏过程中总酚、黄酮含量与DPPH·清除率间呈极显著差异。

关键词: 板栗 总酚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PGIP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桃流胶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桃树的真菌性病害,为研究PGIP基因在桃抗流胶病及抗其它真菌性病害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桃抗流胶病品种‘南京白沙’叶片为材料,对其PGIP基因及启动子序列进行克隆与分析。克隆测序获得了‘南京白沙’桃PGIP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Q453972)和PGIP基因组DNA序列以及起始密码子上游453bp的启动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HQ453974),并将该PGIP基因命名为PpPGIP2。‘南京白沙’桃PpPGIP2序列分析显示,该DNA序列具有完整的阅读框,无内含子,与GenBank中登录的李属PGI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3%~98%之间,与测序完成的桃全基因组中该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96%;PpPGIP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该氨基酸序列含有2个典型的亮氨酸重复序列,信号肽为第1~第24个氨基酸残基;PGIP基因的序列聚类图显示,除了科、属、种间的同源性差异外,桃的种内PGIP基因同源性也有较大差异;PpPGIP2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3个抗病相关元件,分别为:GT1CONSENSUS、SEBFCONSSTPR10A和WBOXATNPR1,另外还有与激素调控、胁迫有关的调控元件。本研究对‘南京白沙’桃PGIP基因和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将为进一步研究桃PGIP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PGIP基因 cDNA序列 启动子 调控元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中一个ADF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1 CSCD

摘要:肌动蛋白在植物防御真菌侵染过程有重要作用,有众多基因调节肌动蛋白表达变化,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ctin-depolymerizing factor,ADF)是其中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利用同源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后,通过电子克隆技术得到一个新的TaADFcDNA全长,在小麦望水白和Alondra两个品种中分别得到一个827bp和818bp的核苷酸序列,开放阅读框均为145aa,预测编码蛋白大小为13.14kD。编码氨基酸的保守性分析发现均有4个保守位点,分别为磷酸化位点(phosphorylation site)、肌动蛋白结合位点(actin binding site)、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tion signal)和F-Actin结合位点(F-Actin binding site)。将此基因与其他几个物种的ADF蛋白保守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表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与水稻等作物亲缘关系密切。经过Real-Time PCR分析其在小麦各个组织的表达,叶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利用禾谷镰刀菌侵染后分析在抗赤霉病病品种望水白和感病品种Alondra中穗部的表达发现,两者ADF在72h内均上调表达。

关键词: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 小麦 禾谷镰刀菌 Real-Time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壳山核桃新品种——茅山1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茅山1号是通过实生选种选出的薄壳山核桃新品种。该品种坚果短圆形,基部浑圆;平均单果质量8.6~8.9 g,出仁率47.56%~48.67%;粗脂肪65.20%~66.10%,蛋白质10.32%~10.50%,油酸58.91%~59.59%,亚油酸30.69%~31.14%;品质优良,口味香甜;雌雄花期基本相遇,丰产性好;抗病性强;10月下旬坚果成熟,果实生育期为160 d。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新品种 茅山1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不同部位及加工对硫代葡萄糖苷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甘蓝内叶、外叶、漂烫及真空干燥后的硫苷含量进行了成分鉴定及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内叶与外叶的组分相同,通过HPLC-ESI-MS共鉴定出5种脂肪族硫苷(3-甲基硫氧丙基GS,2-羟基-3-丁烯基GS,2-丙烯基GS,3-丁烯基GS,4-戊烯基GS)和1种吲哚族硫苷(3-吲哚基甲基GS),甘蓝中主要硫苷成分为2-羟基-3-丁烯基GS,2-丙烯基GS,3-吲哚基甲基GS及3-甲基硫氧丙基GS,内叶和外叶中硫苷含量分别为1972μg/g干重和1941μg/g干重,漂烫和真空干燥后硫苷的保存率分别为87.7%和37.4%。

关键词: 甘蓝 硫代葡萄糖苷 漂烫 真空干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薄壳山核桃良种波尼引种及栽培要点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波尼是一个早果丰产的薄壳山核桃良种,在江苏地区表现较好。该品种雄先型,单果重7.6~8.1 g,椭圆形,种仁棕黄色至黄白色,核仁重4.4~4.7 g。出仁率58.0%,粗脂肪71.4%,粗蛋白13.4%,脂肪酸中油酸占59.22%、亚油酸占30.03%。波尼雄花早,可作为"马汉""威斯顿"等的授粉树。建园时采取主干疏层形或开心形,控制顶端优势,是波尼早果、丰产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品种特性 栽培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处理对互花米草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5%的NaOH溶液固态处理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的物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水浸提液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5%的NaOH溶液处理48h后,互花米草的木质纤维结构受到破坏,木质素大分子被碎片化,一些含氮的有机物和碳水化合物受到破坏,导致互花米草水浸提液的COD、TN和有机氮含量大幅增加,分别增加了333.90%、45.26%和25.83倍.对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不大,但纤维素的结晶区可能发生了一定的重结晶.半纤维素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半纤维素含量大幅降低了27.65%,产生了一些羧基类物质.碱处理后,木质素的包裹作用被去除,互花米草的生物降解性能提高.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碱处理 理化特性 木质纤维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科6种耐盐植物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EST-SSR标记分析了藜科6种耐盐植物的遗传基础和遗传多样性,以期为藜科耐盐植物遗传育种提供快速、可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采用31对藜科海蓬子属和碱蓬属的EST-SSR引物对藜科6种植物进行PCR扩增,其中16对引物得到较好扩增,引物通用率为51.6%,共检测到18个多态性位点,每位点等位基因数2~4个,多态性丰富。进一步采用Nei’s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6种植物可以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也支持上述分组,而且DY529957、DY529903和DY5298853个EST在分组中贡献率最高。经与GenBank中序列相似性比对,前两者分别编码生长素抑制蛋白(Auxin-repressed protein,ARP)和植物防御素(Defensins,Def),都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但分属于不同代谢途径;后者则编码未知蛋白。总体而言,16对SSR引物在藜科6种植物间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够揭示该6种植物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存在不同耐盐机制提供分子证据。

关键词: 藜科 EST-SSR 遗传多样性 耐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腐病抗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抗茎腐病的遗传特性,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结合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2008、2009两年的茎腐病抗性鉴定数据,对小麦茎腐病抗性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此群体的小麦茎腐病抗性是由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E-1-6),主基因间有加性累加效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7.45(2008年)和-6.58(2009年),两个主基因间的互作效应为11.83(2008年)和10.4(2009年),互作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小麦茎腐病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中等偏上,为70.88%(2008年)和71.24%(2009年),多基因遗传率在10%以下。以上结果表明,小麦茎腐病抗性主要是主基因遗传,且遗传率较高,可以通过杂交育种把小麦茎腐病抗性转移到农艺性状优异的品种中去,但在育种中应关注抗性基因间的互作效应,以便选育出优于抗性亲本的材料。

关键词: 小麦 茎腐病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春大豆新品种苏豆8号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豆8号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南方地区春大豆新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我国南方作早熟春大豆栽培。该品种成熟期较早,脂肪含量高,品质优,丰产性、稳产性表现较好,综合性状较优,抗病、抗逆性较强,田间综合抗性好,在我国西南地区如重庆、四川等地也可作秋大豆栽培。

关键词: 大豆 苏豆8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