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淡水虾蟹低碳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 》 2012
摘要: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挑战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技术也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作为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的养殖大国,淡水虾、蟹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富裕的民众对优质虾蟹水产品需求量持续增加,我国的淡水虾蟹虾人工养殖面积正在逐年扩大。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虾蟹养


微绿球藻、隐藻和颤藻竞争氮磷营养的通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将微绿球藻、啮噬隐藻和绿色颤藻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分析其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及竞争作用。结果表明,3种微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为颤藻>微绿球藻>隐藻,培养至第10天时,无机氮的吸收量分别为13.496、7.533和6.739mg/L,无机磷的吸收量分别为2.165、0.581和0.510mg/L。以通径分析法研究3种微藻两两混合培养时对氮、磷的作用程度,发现微绿球藻和颤藻共培养,二者对氮磷的吸收量均有所降低;微绿球藻和隐藻共培养,微绿球藻对氮磷的吸收起主要作用;隐藻和颤藻共培养,隐藻被颤藻抑制,颤藻对氮磷的吸收远大于隐藻。


双低菜粕替代豆粕对青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5.77±0.05)g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为研究对象,以双低菜粕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0(对照)、25%、50%、75%和100%的豆粕蛋白,配制双低菜粕含量分别为0、11%、22%、33%和44%的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研究双低菜粕对青鱼生长、消化酶、消化率、体组成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每水族箱(300 L)饲喂25尾,每处理组3个重复,以鱼体重3%—5%投喂量,日投喂2次,试验持续8周。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大于11%时,其特定生长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当双低菜粕含量达到44%时,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处理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双低菜粕对血清溶菌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补体C4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其数量随饲料菜粕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当双低菜粕含量达到22%时,血清中总胆固醇、补体C3和总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当含量达到33%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饲料菜粕对鱼体水分和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鱼体脂肪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脏体比指数和灰分含量有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肝体比指数有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青鱼幼鱼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以不超过11%为宜。
关键词: 青鱼 双低菜粕 生长 消化酶 表观消化率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复方中药免疫添加剂对史氏鲟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复方中药对史鲟生长及抗氧化能的影响,为中药作为免疫添加剂在鲟鱼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基础。将3种复方中药(分别为方A、方B、方C)作为饲料添加剂加入基础料饲料中,连续饲喂1+龄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 Brandt)35天,测定增重率并检测血清、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研究中药复方对史氏鲟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方剂对鲟鱼血清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有增强作用,尤其3个方剂组血清中的SOD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A组和C组鱼肝脏中的SOD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3个方剂组中血清及肝脏中T-AOC活性均有所上升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只有B组和C组鱼血清中GSH-PX的活性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个方剂组中肝脏的GSH-PX的活性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并且中药能显著降低鲟鱼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3个方剂组中血清及肝脏中MDA含量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所选的3种复方中药添加剂有不同程度提高鲟鱼抗氧化功能的作用。


逊别拉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水产学杂志 》 2012
摘要:2011年9~10月,对逊别拉河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采集到15目28科55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37种,分属7目16科,占总数的67.27%。出现频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粗腹摇蚊(Pentaneura sp.)、狭萝卜螺(Radix lagotis)和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64.80ind.m-2、生物量为4.43g.m-2。功能摄食类群以捕食者占优势,共计为23种,刮食者15种,收集者11种,撕食者6种。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逊别拉河水质比较清洁。


牙鲆遗传作图及生长性状QTL定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牙鲆日本群体和韩国群体杂交的92个F1个体作为分离群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和Join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牙鲆遗传连锁图谱。共有221个SSR标记用于连锁图谱构建,雌性图谱中,共178个微卫星标记定位到22个连锁群上,观测总长度为(Goa)599.0 cM,覆盖率(Coa)达76.27%。雄性图谱中,共194个微卫星标记定位到23个连锁群上,Goa为693.4cM,Coa为78.82%。对全长、体质量、体高3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得到可解释3个性状的89.6%特征的一组数据,命名为牙鲆生长性状GT。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对牙鲆生长性状GT进行QTL定位,取LOD经验值2.5为QTL存在的阈值;对微卫星标记进行性状—标记之间的回归分析。本研究共定位3个与牙鲆生长性状GT相关的QTLs,qGT-f4 qGT-m20 qGT-f20,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7.60%,13.74%,10.27%。在性状—标记之间的回归分析中,得到22个与生长性状GT相关(P<0.05)的微卫星标记,单个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介于3.70%~10.42%,其中6个微卫星标记scaffold558_51720、scaffold558_26183、scaffold903_69232、scaffold485_47120、scaffold1262_77386、scaffold809_65154与生长性状GT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0.42%、7.31%、10.07%、10.07%、8.39%和11.26%。


脱氮副球菌的好氧反硝化特性及对养殖水体中氮素的控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一株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为试验菌株,研究了其在好氧环境下的最适生长条件以及在不同溶氧条件下对NO2--N、NO3--N的转化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脱氮副球菌好氧下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7.0。在溶解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6.6~7.3mg.L-1),脱氮副球菌对NO2--N、NO3--N的去除以同化吸收为主,少部分是经由反硝化作用去除,最大去除率可达100%和97.58%。随着溶氧的降低,脱氮副球菌的反硝化能力增强,NO2--N、NO3--N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的比例增加。将活菌数≥109个.mL-1的脱氮副球菌按1.0、2.5mg.L-1的浓度加入养殖水体,在10d内可使养殖水体中的NH4+-N下降41.89%~49.23%,NO2--N下降33.33%~42.86%,NO3--N下降48.28%~67.74%,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素污染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研究显示,脱氮副球菌的好氧反硝化作用可以为养殖水体有氧条件下的脱氮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脱氮副球菌 好氧 反硝化 养殖水体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基于广义可加模型和案例推理的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预报
《海洋环境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2008年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智利竹筴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卫星遥感数据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梯度等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定量分析了智利外海竹筴鱼资源分布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GAM模型的研究结果,确定海表温度作为竹筴鱼中心渔场预报指标。利用案例推理方法,通过三级相似检索对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进行预报。试验性预报实例的结果与渔船实际作业情况比较表明,预报精度达到68%,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竹筴鱼资源的分布。
关键词: 中心渔场预报 广义可加模型 案例推理 智利竹筴鱼 东南太平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