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石首鱼耳石形态特征的比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lucidus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微结构,总结了4种鱼耳石形态的异同鉴别特征.结果表明:矢耳石呈长圆形或者盾形,基叶、翼叶、后基叶、副基叶以及中央突均不发达,主凹槽明显且贯穿整个耳石,背面具数个圆形晶状突或尖形晶状突或两者兼有.星耳石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发达,为粗壮突起,四周边缘分布有数量不等的叶形晶状突,为宽叶形或窄叶形.黄唇鱼、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微耳石略呈纺锤体形,丁氏(鱼或)的微耳石略呈长方形.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平均长高比分别为1.259~1.890、1.332~1.531和0.643~0.716.矢耳石长占体长的比为4%~6%,矢耳石高占体长的比为2%~5%.矢耳石仅有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星耳石大部分具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但也有少数具有1个以上的中心核或原基.
关键词: 黄唇鱼 大黄鱼 丁氏(鱼或) 棘头梅童鱼 耳石 形态 微结构


循环经济转型下的中国鲆鲽类养殖产业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2
摘要:中国海洋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海水养殖作为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入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立足于中国鲆鲽类养殖产业现状,系统阐述我国鲆鲽类养殖业在养殖模式、饲料使用、疾病防控、产业组织及其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深入分析鲆鲽类产业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关系,探讨鲆鲽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旨在为鲆鲽类产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和思路。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ferritin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及RACE技术获得了总长度为755bp的脊尾白虾ferritin基因cDNA序列。该基因序列5’和3’的非编码区分别为112bp和146bp,开放阅读框497bp,推测编码16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19.1kDa,等电点5.46,该基因命名为Ecfer基因。利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Ecfer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无脊椎动物中的甲壳动物聚为一支(同源性为64%—67%)。此外,Ecfer基因氨基酸序列与脊椎动物铁蛋白H链同源性为53%—57%。采用荧光定量RT-PCR研究Ecfer基因在组织中以及经WSSV刺激后血淋巴、肝胰腺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Ecfer在肝胰腺、卵巢、肌肉、鳃和血淋巴中均有分布。注射WSSV后3h和6h,肝胰腺和血淋巴Ecfer基因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上调(P<0.05),并具有显著的时间差异性。说明Ecfer基因可能参与了脊尾白虾抵抗WSSV入侵的免疫反应。


罗非鱼成鱼养殖生产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渔业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罗非鱼已成为我国水产品中与国际市场联系最紧密的品种之一。影响罗非鱼成鱼养殖生产的因素很多,并且最终都反映在产量、质量、价格因素上。为了保障罗非鱼产业成鱼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生产预警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指标体系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预警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建立了一套生产预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总产量增长率、质量增长率及价格增长率3个警情指标。首先确定安全预警系数R,并根据R值的范围来确定警限,反映罗非鱼成鱼生产安全的不同警级。最后,通过建立这3个警情指标的运算模型,分析预测罗非鱼成鱼养殖生产的变化情况。


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南极电灯鱼生物学
《极地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和2012年南半球夏季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开展的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对南极电灯鱼的基础生物学,包括体长(SL)、湿重(WW)、纯重(DW)、体长-体重关系、性成熟度和性腺指数及摄食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极电灯鱼体长范围为6.3—8.8 cm,平均体长为7.51 cm(7.48—7.54 cm)(95%置信区间);湿重范围为3.5—10.1 g,平均湿重为6.0 g(5.92—6.08 g);纯重范围为3.1—8.7 g,平均纯重为5.2 g(5.13—5.27 g);(2)湿重与纯重关系为DW=0.849 7 WW+0.162 3(R2=0.950 2),体长与纯重关系为SL=0.023 8DW2.6695;(3)调查期间,南极电灯鱼性成熟度处于Ⅰ—Ⅳ级,未发现有Ⅴ和Ⅵ级的个体出现;(4)摄食强度随体长的增加而有所加强,空胃与1级所占比例随体长增加而下降。


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形体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基础料中分别添加4%的鱼油、豆油、猪油、花生油和混合油(鱼油、豆油、猪油质量比为3∶4∶3),制成5种等氮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6.04±0.05)g的异育银鲫60 d,以考察5种脂肪源对异育银鲫形体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猪油组的肝体指数与脏体指数均最高,猪油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鱼油组,猪油组脏体指数显著高于混合油组(P<0.05);各试验组鱼体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总蛋白(TP)含量和白蛋白(ALB)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均为鱼油组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均为猪油组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其余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鱼油组甘油三酯(TG)含量最低,豆油组其次,均显著低于混合油组(P<0.05);鱼油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最高,花生油组其次,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各试验组球蛋白(GLB)、胆固醇(CHO)、葡萄糖(BGLU)、低密度脂蛋白(LDL-C)、皮质醇、胰高血糖素(Glu)和胰岛素(Ins)的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5种脂肪源中,鱼油对异育银鲫形体与血液生化指标的作用效果最好,豆油、花生油和混合油其次,猪油最差。


野生及养殖黑龙江茴鱼消化酶活性分布的比较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黑龙江茴鱼的野生及养殖群体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组织淀粉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两群体4种组织中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幽门盲囊>肠道>胃>食道,且野生群体在幽门盲囊及肠道中的酶活性高于养殖群体;胰蛋白酶表现为肠>幽门盲囊>胃>食道,且养殖群体幽门盲囊、胃及肠中的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野生群体相应组织;而黑龙江茴鱼各消化器官均有一定的脂肪酶活性,且幽门盲囊与胃中酶活性较高,食道和肠较低,且养殖茴鱼幽门盲囊及胃中脂肪酶活性高于野生群体。黑龙江茴鱼体内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可能与其偏肉食性的食性有关,而野生群体及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推测是由于人工驯化投喂人工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含量与天然饵料的差异造成的。应继续探索野生及人工养殖状态下该鱼消化及营养需求的最佳平衡点,以达到低耗高产,健康养殖的目的,并推动促进茴鱼养殖业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


污水化学沉淀法除磷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十分严重。随着社会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关注不断提高和国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不断加强,污水排放中的磷含量控制越来越严格。化学沉淀法除磷在费用投入和除磷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进一步促进化学沉淀法除磷研究的深入开展,综述了化学沉淀法除磷的原理、常用化学沉淀剂的种类及其研究现状、化学沉淀除磷的影响因素、化学/生物组合型除磷技术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化学沉淀法除磷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化学沉淀法除磷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