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丹江陕西段春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2012年4~5月对丹江陕西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种类为5门、36种(属),密度为0.05×104~39.2×104个/L,平均密度为17.65×104个/L,生物量为0.55~0.000 015 mg/L,平均生物量为0.21 mg/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河段水质良好,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


七带石斑鱼的形态和生物学性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2
摘要:2010年在广东省饶平县柘林湾进行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海水网箱人工养殖研究,观察和研究了人工养成的七带石斑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通过观察、测量、解剖,对114尾七带石斑鱼的外部形态、可量比性状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体呈椭圆形,侧扁,体侧具7条褐色横带,第1条横带仅伸达主鳃盖骨上方边缘,第6条横带分成2条,体侧横带具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纹,各鳍边缘白色,背鳍鳍棘部褐色和白色横带相间,鳍条部具有由白色横带延伸而成的3个白斑。胃呈卜型,幽门盲囊发达;肠道长度为体长的0.7~1.4倍,与七带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的特征相一致。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面积与净化面积的配比关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详细计算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使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更加合理。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以养殖草鱼为例,通过该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总氮的去除为例,养殖池塘和净化池塘的基本面积比为15:1;按养殖池塘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7.5亩养殖池塘;按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27.8亩养殖池塘。不同的养殖产量、不同的养殖品种都会影响到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通过提高净化池塘的净化能力则可以减少净化池塘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淡水池塘 循环水养殖 养殖面积 净化面积 计算方法


生物活性炭纤维小球对养殖池塘处理及除氮优势菌的鉴定研究
《水处理技术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活性炭纤维小球处理养殖池塘水体中氨氮,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氨氮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在1~7 d,5、25、50 mg/L的氨氮去除效果均呈上升趋势,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5.4%、79.5%、76.7%;在8~14 d,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均处于一个波动过程,但在14 d内,去除率分别保持在74%、65%、63%以上;在15~21 d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均呈下降趋势。生物活性炭纤维小球在处理氨氮过程中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也是处于变化的动态过程。通过多次反复筛选,从生物活性炭纤维小球中筛选出对氨氮具有较强去除效能的优势菌。通过对菌株的个体形态特征、菌落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最终确定2种优势菌为硝化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对2种优势菌的生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适宜的pH为中性及偏碱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硝化菌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优于恶臭假单胞菌。


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空间特征(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平均为32.46μg/L。[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在斑点叉尾体内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研究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池塘网箱养殖模式下,平均水温为30.6℃,以100 mg/kg鱼体重的剂量投饲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苗种(95±20.9)g含呋喃唑酮的药饵,连续5 d,每天2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了呋喃唑酮主要代谢产物3-氨基-2-噁唑烷酮(3-amina-2-oxazolidinone,AOZ)在斑点叉尾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中AOZ于停药后在4 h时的浓度分别为(2 649.0±463.1)ng/mL,(1 169.4±194.5)、(2 308.5±100.5)、(7 816.2±568.5)和15 938.1μg/kg,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中AOZ在60 d时平均浓度分别为6.66 ng/mL,4.50、33.7、17.1和21.3μg/kg,分别是AOZ判定限1μg/kg的6.66、4.5、33.7、17.1和21.3倍。90 d时AOZ在血液和各组织中均检测不到。AOZ在血液和各组织中的浓度水平肾脏>肝脏>皮肤>血液>肌肉,消除半衰期T1/2皮肤(11.1 d)>肌肉(7.8 d)>血液(7.2 d)>肝脏(6.9 d)>肾脏(6.7 d)。斑点叉尾皮肤中AOZ的浓度高于肌肉组织,而且残留时间长,在此养殖条件下,AOZ在斑点叉尾各组织中消除至少需要2 754℃.d。
关键词: 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 呋喃唑酮 3-氨基-2-噁唑烷酮 组织分布 消除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鲤科鱼受精卵、卵巢及精巢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残留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2
摘要:建立了3种鲤科鱼(鲤、鲫和草鱼)的受精卵、卵巢及精巢中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受精卵和卵巢用甲醇混合的Mcllvaines溶液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精巢采用乙腈超声提取后正己烷除脂净化。色谱分离柱选用BEHC18(1.7μm,50mm×2.1mm)色谱柱,流动相选用酸化乙腈/水溶液,0.3mL/min梯度洗脱,电喷雾-多反应正离子监测模式。结果表明,浓度在0.2~100ng/mL之间,线性良好,r2≥0.995。MG和LMG在受精卵、卵巢及精巢中的最低检测限(LOD)分别为0.05、0.05和0.10μ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20、0.20和0.30μg/kg。以空白基质加入法计算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受精卵、卵巢在0.3、3.0和30.0μg/kg3个添加水平下,精巢在0.5、5.0和50.0μg/kg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是73.1%~92.5%,相对标准偏差为5.3%~12.4%。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鲤鱼受精卵、卵巢及精巢中MG和LMG残留的测定。
关键词: LC-MS/MS 检测 鲤科鱼 受精卵、卵巢及精巢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